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解读发生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新变革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 16:35 解放军报
解读发生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新变革

意气风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解读发生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新变革

登舰见习


网上砺将


毕业典礼

  转型,给“将军摇篮”带来什么?

  ——解读发生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新变革

  本报记者 李选清 武天敏 本报特约记者 林培雄

  内容提要

  新世纪初叶,素有中国军队“将军摇篮”美誉的国防大学,没有满足于特殊职能赋予学校的崇高地位,而是主动朝着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启动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着力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国防大学特色的新理念,形成引领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构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高级指挥人才培养需要的新体系,走上了全面转型、协调发展的新轨道。

  转型,是这场变革的“主题词”。本文记述了这次转型的来龙去脉,记录了转型给这所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带来的崭新变化。

  对一场战争的“误测”引起一场反思——春天到了,思想的树梢为什么还没有发芽

  2003年3月,

伊拉克战争爆发。

  中国中央电视台邀请军事专家参与直播点评,其中就有国防大学的教授。

  遥望中东土地上的大漠风尘,专家们对这场战争作出种种预测和评论。然而,直到硝烟散去,一些专家预言的结果迟迟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

  顿时,互联网上,质疑声浪铺天盖地。“我们的教授怎么了?”一时间,国防大学校园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此时,距离中国军队建设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仅仅过去3个月——

  2002年底,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发出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号召。这标志着中国军队拉开了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开始进入军队建设整体转型的轨道。

  冬去春来,百望山上已是一片葱茏。然而,春天到了,我们思想的树梢为什么还没有发芽?

  如何认识信息化战争?如何解读信息化军队?校党委在深思中,对“误测现象”作出了理智的判断:

  ——“误测”并非哪个人的问题,除了那场战争对媒体的透明是有选择的、专家占有的材料很不全面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战争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不少军事理论工作者,对信息化战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是思维和观念滞后的反映。

  因势利导,校党委于2003年上半年,发动全校师生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讨论。

  打开思想的闸门,思潮汹涌澎湃,一个结论越来越清晰:

  ——推进军队建设转型,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重任在院校。作为全军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肩负重任,必须率先转型,大胆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理念。

  转型从哪里开始?理念!旧的观念不打破,思维就只能沿着老路走。

  国防大学教育长王朝田,谈起那次讨论留给自己和同事们的冲击和震撼,引用了一名外国将军关于“转型”的比喻——

  “给亚瑟王宫廷里一位骑士一支M-16自动步枪,如果他拿着这件武器,骑上他的马,用枪托砸他对手的脑袋,这样就不是转型。如果他躲在一棵树后边,开始射击,这样做才是转型!”

  军委的嘱托,学员的期望,学校的抉择——转型十字路口,三个路标指向同一个方向

  “要当将军,就得过青龙桥。”这是流传在许多官兵中的一句话。

  青龙桥,位于国防大学西南。它,一头连着中国军队的“将军摇篮”国防大学,一头连着圆明园的废墟。

  一个半世纪之前,英法联军焚毁了这片“万园之园”。在每一名国防大学学员的眼中,这片断壁残垣就像历史的警钟。它在述说:曾经所向无敌的大清八旗铁骑,因为错过了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转型的机遇,最终面对外敌的入侵无法履行保卫国家的使命。

  如今,站在人类战争从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十字路口,走过青龙桥的中高级指挥员们,心中常常怀着一种神圣的忧思。

  一次入学调查中,一名刚刚执行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任务归来的学员,在调查问卷中这样写道:“在今天的海湾战场上,信息化战争的端倪已经显露。现实证明,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建设理念是无法打造信息化军队的,希望国防大学闯出一条教育转型的新路。”

  其实,这也正是校党委思考的课题。2003年,校党委围绕“信息时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防大学,怎样建设国防大学”,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形成了国防大学实施整体转型的基本构想。

  次年,中央军委向全军批转了国防大学党委关于全面推进改革与发展的报告。以军委文件的形式批转一所军校的报告,这在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嘱托,军委期望国防大学当好全军院校教育转型的“领头雁”。

  如何把军委文件确定的顶层设计变成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校党委又组织了“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研创新”大讨论,集中全校智慧,提出了“需求牵引,积极适应”;“运筹资源,扩大开放”;“问题前导,整体设计”;“以学为主,教学互动”;“综合育才,全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新理念。

  一次转型,两次大讨论,在国防大学历史上还不多见。

  军委的嘱托,学员的期望,学校的抉择。转型路口,三个路标指向同一个方向,一起把热望倾注在红山脚下的这片土地。

  “问题意识+平台意识”牵引课程体系重构——打破旧框框,教学直面部队现实问题

  2003年,国防大学的教学设置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员走上讲台,不再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脉络讲理论,而是介绍自己针对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研究报告。

  曾几何时,学员反映,国防大学很多教学内容“够不着、推不倒、用不上”:够不着是说“高”了,推不倒是说都“对”,用不上是说远离部队的迫切需要。有些学员说得很尖刻:“回部队要想用得上,非得把一些教员教的东西忘光才行!”

  曲高而和寡,正确而无用。反观学校的课程设置,过去不管什么班次的教学对象,课程设置几乎相同,教员都要从战略、主要战略方向讲起。如今,部队在转型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应急作战、反恐维稳、攻防兼备、精确打击……大而化之的教学,显然与部队的期望存在着巨大落差。

  在全校课程改革动员会议上,国防大学政委赵可铭说:“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战争充满了变数,要想让我们培养的学员具备透视战争迷雾的慧眼,在与未来对手的博弈中把握胜券,我们就要敢于抛弃驾轻就熟的东西,直面部队重大现实问题,把国防大学变成一个探索新问题的大平台。”

  在教学转型研讨会上,时任校长的裴怀亮说:“型”字,古义为铸器之法,为规范、框约之意。顾名思义,转型绝不是一般的修修补补,其本质是打破旧的框框,创建新的架构。

  这一年,国防大学首次提出教学改革的6个要素。明确提出,教学要具备“问题意识”和“平台意识”,不仅要满足学员第一任职需要,还应当通过教学使他们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最大的阻力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身。教学转型,首先面临从下而上地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的难题。几年来,学校组织人员赴全军部队蹲点调研,在重新构建学员素质新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突出高科技教学、突出军事斗争准备教学、突出部队建设现实问题教学的思路,实施了“4+X、5+X、6+X”的课程设计,创建了以军事、政治、科技3大门类课程为支撑,主干课、选修课、辅助课相配套的新型课程体系。

  去年,国防大学启用了新一代课程建设大纲,教学内容与部队需要直接接轨,全校课程每年更新率达到60%以上。

  第六期战略班学员朱文玉,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两次进入国防大学深造。他吃惊地发现,同一门课,两次上课的内容居然大不相同!

  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激活思维,让课堂成为“化学反应釜”

  “教员哪怕只讲半小时,哪怕给我们一个火花、一个光亮也好!”当年,一位学员听了教员两小时的课,自己关心的问题还是一头雾水,不禁叹息。

  如今,国防大学的教员们往往真的“只讲半小时”就离开讲台。但是,这节课并没有中断:

  ——“周边热点问题”战略课想定教学。17天教学中,教员只讲一节课,学员用3天熟悉情况,剩余14天全部用来作业,在沙盘、地图前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马列理论课案例教学,教员把“顾郎之争”、“欧美发展陷阱”作为案例,学员在讨论中出现了“抢话筒”争着发言的现象。课程结束了,还追着教员“谈想法”,感到意犹未尽。

  ——“指挥员怎样面对媒体”情景模拟教学,教员把中央电视台节目组记者请到课堂,扮演世界各大通讯社记者,向学员提出130多个问题,68名学员轮番扮演“军事新闻发言人”,课堂上出现了唇枪舌剑的“火爆场面”。

  ——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课虚拟教学中,教员针对电磁领域斗争的典型案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把学员带到逼真的电磁对抗斗争环境中,引导学员探讨对策。讨论中,学员奇思迭出,妙计连篇……

  这种现象,从2004年开始,逐渐成为国防大学教学的常态。MBA教学法、想定教学、案例教学、综合演练、情景模拟等崭新教学手段纷纷亮相,令人目不暇接。赵可铭政委告诉记者:国防大学的学员不是本科意义上的学员,在部队领导岗位大都有20-25年以上的经验。国防大学教员的功能,显然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着眼于激活学员的思维,要像打击原子的中子,激活学员创新思维的裂变。

  国防大学的课堂,应当是一个探讨争鸣、思维碰撞的“化学反应釜”,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实现从“重教”向“重导”的转型。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在国防大学,每一个学员既是“学生”,又是“先生”。记者发现,研究某海域问题,教员坐在台下,海军学员走上讲台——

  教员身份在转变,他们是学习平台的搭建者,也是平等的参与者。

  面向部队、社会、世界运筹教育资源——海纳百川,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国防大学

  科技部长徐冠华、商务部长薄熙来、航天英雄杨利伟;美国西点军校校长莱诺克斯、英国皇家国防研究院主任约翰·凯兹利……

  这样的“知名人士”还能列出一长串,他们都曾在国防大学学术报告厅讲过学。这些年,国防大学的“周五学术讲座”名气越来越大,先后有200多名党政军领导和国内外名流登上讲台。国防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既当“剧团”,培养一批学校的名师;又当“剧院”,为学员组织运筹最好的教育资源。

  如今,国防大学培训轮训的学员比1999年增加了3倍多,教研人员严重不足。为此,校党委决定走开放办学的路子,面向部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运筹和利用巨大的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2003年3月,国防大学在全军院校率先开展“教官制”试点,13名部队军、师职指挥干部来到国防大学,承担了9个学科的教学科研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是国防大学编制内的教员,在校任教2年后,重返部队任职。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校党委从运筹教学资源的高度,赋予这句话以崭新涵义——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国防大学!

  拆除思想上的“围墙”,课堂无限宽广——

  课堂在校外,校际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北大、清华、国防科技大学、军事科学院……几十家军内外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国防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同时,与浦东、延安、井冈山3所国家干部学院开展衔接式教学,高中级班次的有关教学活动由3所干部学院安排组织。

  课堂在部队,联教联训实现集约高效。去年6月,国防大学组织学员全程参加海军出海训练,学员搭乘舰艇编队,历时5天5夜,航程1500海里,随舰见学。今年,又相继组织指挥班学员参加我军首次跨区机动演习、组织参谋班学员以舰员身份“嵌入”舰艇战位,零距离学习海战指挥流程,把火热的演兵场变成了大课堂。

  课堂在世界,敞开胸襟吸纳八面来风。仅去年,就有6个班次、300多名学员分别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考察调研。同时,利用外宾来访之机开展学术交流。仅去年,国防大学就接待了41个国家的82个代表团来访,很多外宾应邀登上讲台。

  教员不能当《水浒传》中的“洪教头”——拒绝“花拳绣腿”,磨砺胜任转型的真功夫

  2003年7月,国防大学防务学院。曾担任广空参谋长助理的王春海教官首次登台授课。台下,坐着88名外军学员。

  课还没开讲,来自中亚的一名外军学员就站起来,对王春海接连发问:“请问教官飞过什么机种?飞了多长时间?”

  王春海不慌不忙地说:“我当过飞行团长、飞行师长,飞过5个机种、8种机型,累计2400多个小时,飞了28年直到现在。”

  教室里,顿时欢声雷动。王春海感慨地对记者说:“给外军学员讲课,如果你没有相应的经历,是会被学员赶下讲台的!”

  对此,国防大学副政委李殿仁说:“军事教育转型,要求教员必须有真功夫。我们提出,国防大学的讲台上拒绝‘表演’,教员不能当《水浒传》中的洪教头,连唤几个‘来来来’,最后被人一拳打倒。”

  只有具备实践经验、善于战略思维、掌握教育规律的教员,才可能成功地适应军事教育转型。对于这个趋势,校党委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几年来,他们大力推进以“名师工程”为重点的教员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强化素质的思路,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锻炼培养。

  2005年6月,一批从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调入国防大学的优秀舰长、飞行员、导弹发射指挥员走上国防大学讲台任教。成批选调军兵种优秀指挥员入国防大学执教,在我军历史上尚属首次。

  为让教员在部队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学校不断安排教员到部队特别是军兵种一线部队代职、任职锻炼。从2004年起,陆续选派教员全程参加总部、部队演习和重大军事训练活动,不当“观察员”,而当“战斗员”。

  科研立项,像工程招标一样实施严格论证评估。2006年,全校“十一五”首批立项的课题全部实行开题报告,四分之一的研究提纲被基本否定,四分之一要做较大修改,四分之一要做较小修改,只有四分之一的提纲基本通过。

  如今,打开广播、电视、网络,都能看到国防大学教员的身影,他们纵论天下大势,解析世界风云,表现得更加成熟、从容、自信,甚至还出现了“一南军事论坛”等拥有大批忠实听众的“金牌栏目”。

  坚持智力培养和精神塑造相统一——弘扬校园文化,让人文精神濡染“未来将星”

  国防大学教学楼,大厅中陈列着共和国元帅的塑像。元帅们身后,是圆弧形的铜制“国防大学毕业学员名录墙”,每一名从国防大学毕业的学员,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名字。晋升为将军的学员,名字后面还镌刻着耀眼的“将星”。

  “我们在续写着开国元勋的事业。每一名把名字留在这里的学员,如果在未来战场上当了败将,将令国家蒙辱、母校蒙羞!”站立在这里,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不禁油然而生!

  在党委看来,大学的氛围本身就是学校。在转型设计中,校党委十分注重对学员人文精神的培养,努力使学员成为知识能力和精神气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没有激情,理智也会瘫痪。”这是国防大学颇为流行的一句格言。国防大学礼堂不算大,但这里曾上演过大型歌剧舞剧《图兰朵》、《红楼梦》。3年来,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交响乐团、中国京剧院等一批“国字号”的艺术团体都曾在这里献艺演出。

  让指挥员欣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丝竹管弦,这绝不是附庸风雅。校党委认为,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军事大家,都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一名现代指挥员,如果没有艺术思维的熏陶,就很难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很难产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奇思妙想,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的战争活剧。

  这种熏陶,还体现在教育者率先垂范的“无声教育”上。校党委提出,学校各项工作,都应当为学员树立示范性的表率,体现国防大学“追求先进,拒绝落后;追求进取,拒绝自满;追求创新,拒绝守旧;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校园文化。

  训练部打造全军一流数字化

图书馆,开发了国内首个中文大型计算机检索系统,建成20多个大型数据库,上网的数字化中外文图书有十多万种,军事音像资料有7000余部,数据问题达960多万条,服务质量享誉全军。

  政治部承办“金一南先进事迹报告会”,别具匠心地运用话剧舞美艺术和电视纪实表现手段,效果感人至深。他们在校园建立由各大单位捐赠的“精武报国雕塑园”,岳飞、文天祥、抗联勇士、两弹元勋……漫步校园,英雄浩气扑面而来。

  校务部承建的各类校园工程,个个堪称精品。今年,校园里利用先进的“中水工程处理技术”新建了人工瀑布、人工溪流,营造出陶冶性情、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

  科研部率领一支规模不大的科研队伍,5年内连获33项国家和军队级大奖,很多前瞻性、原创性成果进入军委总部决策。

  今年8月,国防大学校长裴怀亮就要退休了。直到宣布命令的最后一天,将军还在学校基础建设的工地上戴着安全帽巡视。

  第二天,一身蔚蓝色的空军军服,为国防大学常委班子增添了新色彩。空军副司令员马晓天晋升国防大学校长,成为国防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来自军种的校长。

  看到这一幕,学员们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大政方针已定,校党委追求的事业不会中止,国防大学天天在成长……(本版摄影:杨俊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