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创新——部队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06:30 解放军报
创新——部队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报记者 张国强

  

创新——部队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刘鑫简介】

  男,汉族,1968年12月生,吉林榆树人,1986年考入郑州高炮学院,1990年7月毕业,历任排长、连长、助理员、旅军械科长、装备部副部长、副参谋长、装备部长、参谋长,现任沈阳军区某防空旅旅长,上校军衔。入伍以来,刻苦学习科技知识,潜心钻研现代化信息化作战理论,深入研究外军武器装备的技战术性能,着眼信息化战场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
新,取得33项创新成果,其中1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先后被沈阳军区评为“学雷锋学苏宁学习成才标兵”,荣获金质学雷锋荣誉章,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首届全军青年十大爱军精武标兵”。※※※

  记者:刘旅长,我慕名而来,想请你谈谈立足本职开展技术创新问题。听说你平均不到5个月就有一项创新成果问世,实在令人钦佩!为什么你能够在繁忙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新激情?

  刘:过奖了!其实,我只不过做了一名军人该做的事。说到创新激情,首先来自爱好,我遇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尤其喜欢琢磨现有武器装备。当然,创新激情更来自责任,来自对军人责任的理解、对打赢目标的追求。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国情、军情,决定我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武器装备的全面更新换代,需要我们立足现有装备谋打赢。因此,围绕提高现有装备的战技术性能开展技术创新,就成为推进部队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采用“嵌入”等技术,对现有武器装备进行技术革新,成果一项项问世,战斗力成倍提升。对于一名军人来讲,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激动、更能激发创新激情呢?

  记者:很多人对你取得的创新成果羡慕不已,但也有的基层官兵感叹自己没有像你那样的创新机遇。

  刘:机遇靠创造,如果一味坐等,永远也难抓住机遇。比如,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如何有效地隐蔽伪装,向来就是一个难题,也是能否打赢的关键之一,而防雷达、防红外、防可见光,又是隐蔽伪装的重中之重。我从美军F-116隐型战机和大街上一些充气彩虹门受到启发,着手研制指挥帐篷、指挥车“三防”护衣等隐蔽伪装器材。我与大家一起着眼实战要求精心设计、反复试验,有效解决了部分装备和人员的综合防护问题,得到上级认可,成果正在鉴定。像这类创新机遇,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中获得的。

  记者: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弄不好会影响日常工作,基层干部尤其如此。你是如何处理日常工作与技术创新两者之间关系的?

  刘:基层工作的确很忙,时间有限,但只要科学统筹,就能挤出一些时间搞创新。其实,每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平台。基层官兵直接面对武器装备,就得琢磨如何有效使用现有装备,全力追求武器装备性能最佳化。在训练中,要想练出高水平、提高战斗力,就不能仅仅按图索骥地操枪弄炮,而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琢磨几个怎么办?我的每项成果都是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再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解决得来的。立足现有装备开展技术创新,本身与抓日常训练、管理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得当,二者兼顾,不仅能互为促进,相得益彰,还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再说,一个人只要刻苦钻研,把心思用在部队建设上,就能产生巨大的“磁场”,既求得官兵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又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部队建设就能全面发展、蒸蒸日上。

  记者:听说你因为潜心技术创新,有一次突然“失踪”,让你夫人虚惊了一场?

  刘:那还是我当军械助理员期间的事情。当时,为了研制某型指挥仪线路板故障检测仪器,我连续3天跑了5趟离部队驻地近百公里的市区,找了12位电器经销商和5家软件公司,进行了上百次试验,到了研制的最后冲刺关头,我休假全力突入研制。为了避免干扰,我把自己反锁在宿舍里,拔掉电话线,没日没夜地干起来。爱人见我久未联系,五一节那天便将电话打到科里,值班的同志说我半月前就休假了。休假已半个多月,却不见人影,爱人能不着急吗?

  记者:部队不同于科研单位,人力、资料、设备、原材料等科研的基本条件非常有限。在基层部队搞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

  刘:基层部队科研条件固然有限,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技术创新优势。比如我旅武器装备品种多,列装年代不同,科技含量各异,加上我们直接使用武器装备,对它们的战技术性能及其优缺点了解比较透,尤其是对全旅武器装备整体联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把握最及时、体会最深切。这就给我们搞创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留下了很大的耕耘空间,也使我们的创新成果能够直接在训练中得到检验和完善,进而缩短创新周期。何况,立足现有装备搞创新,涉及到许多科研单位和厂家,需要众多技术,我们从基层部队去求助,很多单位和专家都鼎力相助,这就使众多资料及技术在我们这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融合”。而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之间,往往因

知识产权等问题,壁垒森严,互不沟通,合作起来反倒不如我们便利。任何科研院所都不具备我们这种良好的创新条件。

  记者:看来,技术创新是一场艰苦复杂、牵涉面广的攻坚战,不仅光靠部队内部的资料与力量难以完成,恐怕光靠一两个人的努力也难以速战速胜。

  刘:你说得很对!技术创新不仅要依靠科研院所等外力的支持,更需要有部队内部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形成攻关合力。我们旅历届党委都是一个谋打赢、钻打赢的班子,始终坚持资源围绕提升战斗力配置、人才围绕提升战斗力培养、经费围绕提升战斗力投入,给我们搞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搞“防空群弹炮信息一体作战系统”研制时,我任旅参谋长。刚立项就有同志认为投资太多、风险太大,如果不成功,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偿失;还有些官兵认为,用好现有装备就行了,何必自讨苦吃搞创新?旅党委坚信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明确要创新就会有风险。政委和当时的旅长,分别苦口婆心说服那些有不同意见的同志,鼓励我们大胆地干,指出不干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并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这项成果尽快形成战斗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创新完全靠集体的力量、靠领导和大家的支持。

  记者:你走上旅长岗位,担子更重,责任更大,还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技术创新吗?

  刘:虽然我当旅长后工作担子更重了,但我会继续抓创新发展。有些创新项目完全可以依靠我旅的人才方阵去完成。我会更加注重出思路、找课题,尽可能发动大家在较短时间内拿出创新成果。我感到,职务的提升,是组织上的信任,是动力,是责任。我会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因为头顶的光环而放弃战士的头盔。我会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与全旅官兵一道在新的起点上争取更多更大的创新成果。(绘图:叶浩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