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始终保持红军那么一股子气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 05:50 解放军报
始终保持红军那么一股子气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陶克 杜献洲 梁蓬飞

  

始终保持红军那么一股子气

  高歌颂红军新华社记者安希雅摄70年前结束的万里长征,是20世纪的人类壮举,它庄严宣告: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可战胜的!

  70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靠什么战胜了数倍于己的强敌,靠的是拼死杀出一条生路
的血气,在挫折迷惘中闯出一条光明之路的勇气,为穷苦百姓打江山的浩然正气!

  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新世纪军人最崇敬的光辉榜样。

  (一)长征路是什么路?严格说是没有路。在沟壑纵横、激流咆哮的漫漫征途中,是红军用双脚踩出了一条路、用枪炮打出了一条路、用鲜血和身躯铺出了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名军人,要挑战生理极限、心理极限,要忍受饥饿和伤病的折磨,要经受风霜雪雨和枪林弹雨。即使高级将领,也要随时准备牺牲。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支军队,时刻面临着战斗考验,大仗、小仗、险仗、恶仗、遭遇战、伏击战……仗仗打得惨烈,战战生死攸关。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个政党,要战胜教条主义桎梏,要经受党内路线斗争的考验,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出危机,要为抗日救亡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寻找出路。

  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毛泽东豪迈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长征路,是一座激励后人的丰碑,是一面昭示后人的镜子。

  (二)打仗须有英雄气概,古人云“夫战,勇气也”。红军敢于拼杀的士气、与敌血战到底的豪气,饱满、旺盛、持久,压过一切强敌。

  攻占娄山关,敌我双方相向朝娄山关进发,距离大致相等,而红军比敌人还晚出发两个小时。就在敌军距山顶两三百米时,红三军团100多名官兵已登上制高点。

  飞夺泸定桥,红4团的官兵忍着饥饿,冒着掉进滚滚江水的危险,一昼夜急行军120多公里,赛过了对岸增援的敌人,抢先占领泸定桥。而对岸的敌人,却停下来生火做饭……

  如果红军冲锋陷阵的精神稍微弱一点,就不可能先敌抢占娄山关,不可能飞夺泸定桥,中国革命史可能就要改写。但历史不存在“如果”,红军的字典里也没有“如果”。

  在敌陆军第37师的战斗详报中,曾感叹自己的部队“行军力不强”,追击中不能坚持到最后5分钟。在敌陆军第15师“剿匪”详报中,附有6条感想,最后一条是:“我军一切成分,均较‘匪’方为优,惟耐劳耐苦精神,尚不如‘匪’。”

  长征路上恶战多,恶战方显英雄本色。突破天险腊子口,担负强攻任务的红6连向敌人发起多次冲锋,28人的突击队拼得只剩下2人,桥上桥下铺了一层手榴弹片。

  一封国民党的信函如此描述:“川军以三四倍于‘赤匪’之兵力‘围剿’,而致于失败者,由于各军步调不齐……望风即行崩溃。”

  (三)这是一条用草鞋走出的光明之路。真诚地相信党,无畏地跟党走,长征路上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表现出令人敬仰的理想信念和志气。

  在罗家堡战斗中负伤的红六军团第16师政委晏福生、在大渡河阻击战中受伤的营长李庸,拄着拐杖,拖着伤躯,千里乞讨,找到了红军队伍。途中,晏福生还带伤渡河——真是难以想象。

  红军女战士姜秀英的脚趾受伤了,为赶上队伍,挥斧砍掉了自己溃烂的脚趾,以坚强毅力坚持走完长征路。

  过草地,红军吃野菜、吃草根、吃皮带、吃马鞍、吃皮鼓,吃遍草原上能吃的一切。有一封电报曾这样描述:“红一军团此次因衣服太缺和一部分同志身体过弱,以致日牺牲者约百余人。”后续红三军团派人专门负责掩埋红一军团官兵的尸体,看到有的遗体被秃鹫啄开,红军将领们泪如雨下。一位老红军在70年后谈及此事,仍悲痛至极:“草地上一具具烈士遗体,成了明显的路标。”

  雪皑皑,野茫茫。一具具冻僵的红军遗体都卧向前方。这就是钢铁的红军,即使只剩下一个人,也始终相信:只要跟党走,革命一定能胜利。过了雪山草地,当地群众视红军为从天而降的“神”。

  (四)红军的士气哪里来?是血气方刚、充满锐气的各级指挥员和共产党员带出来的。冲锋时,共产党员喊的是“跟我上”,敌人喊的是“给我上”。一字之差,勇怯立判。

  血战湘江时,红14团团长、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全部英勇牺牲。师参谋长胡震请缨上阵指挥,人刚到阵地,就传来阵亡的消息,以至于师长“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红18团长征途中四易政治委员。余秋里、杨秀山负重伤,董瑞林、周声宏相继牺牲,4位政治委员前赴后继,热血洒在同一个战斗岗位。

  瓦屋塘战斗中,时任红5师师长的贺炳炎面对敌人重围,端起机枪杀开一条通路,他的右臂6次负伤。战斗结束后,必须立即截肢,当时无手术器械,只好用伐木头的锯子锯臂,且没有麻醉药,他咬烂了含在嘴中的毛巾。贺龙特意用手绢包起两块碎骨,用以激励官兵:“看看,这就是共产党员的骨头。”这样的骨头,如钢似铁。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长征,红军营以上干部牺牲430余名,其中师以上干部80多人。

  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对身边的将领们大发感慨: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跋涉,还能击败东北军,是值得深思的。我们都是带兵的,这万里长征,你们谁能带?谁能把队伍带成这个样子,带得都跟你走?还不是早就带没了。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区别,红军指挥员与军阀有着本质区别。长征路,把这种区别展示得淋漓尽致。

  (五)红军有战胜强敌的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人民坚定、无私的支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如果单从人数、装备、后勤保障条件来讲,国民党是强大的,有飞机、大炮,以及源源不断的弹药和补给,动用的总兵力数十万人,是中央红军的10多倍。

  红军则不同,最好的武器,莫过于从敌人手里夺来的重机枪和迫击炮。但红军始终没被拖垮、打倒。国民党在战斗详报中称:“我以数倍之众,沿途堵截穷追,未克聚歼,愧愤莫名”。

  打仗,打的是武器装备,打的更是人心向背。长征经过10多个省,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很多群众对红军并不了解。红军在短短几天里,就能聚集人气,赢得人心,使百姓从“躲红军”到“迎红军”。真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行动,是最好的“宣传队”。红军所到之处,打土豪,给穷苦百姓分田地、分盐巴、分粮食。红军有超乎想象的约束力,铁纪严明,再饿,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再冷,不擅进民宅。

  而国民党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欺压百姓,搞得民怨沸腾。连他们自己也承认:因过去军队纪律不良,民众都在躲避我们。这样的部队貌似庞大,实际上是与劳苦大众离心离德的“孤家寡人”。

  老百姓在对比中感到——红军好!这样的红军,看起来人数不多,但全中国劳苦大众都是红军的“战略预备队”。

  走长征路,使我们对“强大”有了新感悟。所谓强大,须用“人心”来测量。

  (六)战争“以正合,以奇胜”。面对残酷的战争,任何人都很难做到“从容不迫,轻松自如”,而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旷世奇迹,留下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千古佳话。这一切源于创新出奇的韬略、打破“框框”的勇气。

  红军长征中很多战例,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吸引无数军人痴迷研究。其中,“以空间换时间”的大规模运动战,更是精彩绝伦。

  遵义会议后,红军摆脱党内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突然有了“灵气”。毛主席打破常规,实行高度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向东、有时向西,避实击虚,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其绝妙之笔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将国民党几十万追兵远远甩在身后,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蒋介石南攻北堵的大渡河会战,妄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尚未把人马调拢,就宣告破产。一条小船、13根铁索,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有人说:“红军在此夺取的不仅仅是13根铁索,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夺取”时代,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有创世之举。长征之前,毛泽东就有许多引领时代的伟大创新:“农村包围城市”、“支部建在连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原则等等。这些创新一次又一次推动着中国革命大踏步前进,在我党我军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是勇立时代潮头的巨人。

  (七)当我们把红军称为老前辈时,不要忘了,他们长征时很年轻,英姿勃发,充满朝气。

  当年采访红军的斯诺前夫人、美国作家尼姆·韦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写道:“使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使这支军队有独特性的两点——年轻和牺牲精神……”

  红一军团第15师政委肖华只有18岁,红25军政委吴焕先牺牲时才27岁。

  红军的队伍,战士平均十七八岁,由二十出头的师、团长带领,在一批三十岁上下的将领指挥下,所向披靡。红1团强渡大渡河,指挥作战的团长杨得志24岁。红4团飞夺泸定桥,敢冲敢打的政委杨成武20岁。就是这两个红军团,数次担任中央红军先遣队、先行官。韦尔斯认为,这样的军队,其前途你无须担忧,“红军是不能征服的!”

  朝气是年轻人的优势,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长征路上,还有年过半百的徐特立、谢觉哉等老人,他们老当益壮,豪情满怀。谢觉哉带了一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印章。途中,他宁可把毯子扔掉,也要把印章挂在脖子上,一直到陕北。

  朝气背后是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所点燃的激情。激情在,事业兴,革命人永远年轻!

  (八)红军万里长征所具有的勇气、士气、血气、朝气、锐气、志气、骨气、底气、人气和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是人民军队青春永驻、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动力。

  理解长征,就能理解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以及和平年代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抢险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们,其身上都洋溢着红军长征中的那么一股子气、那么一股子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豪气、黄继光堵枪眼的非凡勇气、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严守纪律的极强定力……都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

  今天,我军方方面面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我们遇到的困难无法与红军长征时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作量上的比照,能比的是那么一股子气、那么一股子劲。有了这样的“气”和“劲”,再艰巨的使命都能履行好。邓小平曾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长征留下太多的传奇、太多的“不可思议”。新一代军人应该续写人民军队新传奇新辉煌——因为我们是红军的传人,红军传人应该有这样的志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