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夕阳如此灿烂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 06:18 解放军报
夕阳如此灿烂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王绍云 夏增忠 本报特约记者 郑哲

  

夕阳如此灿烂

  图为刘应启深入学校为青少年讲革命传统。在古城扬州,96岁的老红军刘应启的名字家喻户晓。他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入党,在长征时期曾经三过雪山草地,在战争年代参加过大小战斗150多次,立下过赫赫战功。他离休40多年来,始终牢记入党誓言,永葆红军本色,续写了许许多多一心为党、真情为民的感人故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全军“
先进离休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人们说,在刘应启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红军理想信念的力量,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员的风采。

  把做党的宣传员当作一辈子的义务

  1965年,刘应启从南通军分区政委的岗位上离休。他向党组织表示:当年入党时举起拳头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现在,我虽然从工作岗位上离休,但党员职责不能离休,作为一名红军战士,应该为党的事业继续奋斗。他在长征时期当过宣传干部,后来又长期担任政工领导,离休后他决定当好义务宣传员,向社会宣讲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的热情。

  刘应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门别类地总结整理出党的领导、艰苦奋斗、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党的基本路线、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专题内容,先后撰写了160多份报告稿。

  为了保持思想常青、观念常新,刘应启孜孜不倦地学习,始终保持着四个好习惯:每天坚持听广播新闻、看电视新闻、读书读报、写读书笔记。他自费订阅10多种报刊,先后写下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收集整理了上万份宣传资料。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发表的当天,他就找到干休所领导,建议所领导组织老干部学习。紧接着,他将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打印装订40份,分发给干休所的各支部和驻地机关,并认真备课,为驻地学校、机关、街道等单位讲了4堂课。

  刘应启先后被30多个单位聘为辅导员。40多年来,他为800多个单位作过报告。

扬州市的不少领导在青少年时代就听过刘应启的报告。前些年,当地一家企业进行改制,一些员工面临下岗,心里一时想不通。刘应启主动联系这家企业去作报告,他以《明天会更好》为题,给员工们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讲党和政府有关企业下岗人员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有关政策。报告会上,突然有人插话提问:“刘老,您讲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您的子女会下岗吗?”刘应启笑着回答道:“我下面正要说这事,我的孩子也下了岗!”会场一下子安静了。刘应启以自己的孩子下岗后摆摊修车的事例现身说法,接着满怀激情地宣讲长征中红军战士的牺牲奉献精神,引导员工支持企业改革,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再创业。他入情入理的报告,赢得了阵阵掌声。

  把服务人民群众当作终身职责

  刘应启常说,长征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援,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怀着感恩的心服务人民。他常年与一些贫困区县的民政部门保持联系,了解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及时为他们送上一份温暖。

  刘应启有个化名叫“党社军”,他以这个名字帮助过110多户困难群众。干休所驻地社区一位居民患尿毒症无钱医治,刘应启带1000元到他家中探望,又发动干休所工休人员为他捐款。在刘应启的带动下,社区居民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6万多元,使这位患者及时得到了治疗。革命老区河南省商城县是刘应启参加革命的地方,他不顾90多岁的高龄,从2003年起连续3年去看望该县贫困山区的群众,每次都让当地民政部门联系10个贫困户,不管山高路远,他都亲手将自己购买的毛毯和200元捐款送到贫困户家中。当他了解到当地适合种植一些名贵花木,就自费购买了3万多元的苗木和种子,雇卡车送过去。他还出资为一个偏远的山村打了一口井,解决了几十户乡亲吃水困难,当地群众给这口井取名“红军井”。

  刘应启是最早为扬州市“希望工程”捐款的人之一。1995年,扬州市开始实施“希望工程”,刘应启向市有关部门送去4000元捐款和一份捐助“希望工程”计划,决定每月捐助200元。这份计划如今已坚持了11年。这些年来,他先后资助了120多名贫困学生。扬州市西湖中学、仪征市陈集镇中心小学等十多所中小学,都流传着老红军刘应启关爱贫困学子、捐资助学的感人故事。西湖中学的涂俊同学,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家中十分贫困。从他上初一开始,刘应启每年资助他1500元,涂俊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刘应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常年担任驻地丰乐社区党支部政治辅导员,每月一次的党支部活动日,他准时参加;社区组织党员义务治安巡逻,他要求上第一班岗;社区邻里间发生矛盾,他帮助化解。有一段时间,社区居民打

麻将风盛行,刘应启主动与社区干部一起做工作,他在社区党员大会上教育引导每个党员都带头倡导文明新风。一年夏天,社区内进行道路改造,每到上下班高峰,人来车往,交通混乱,给市民带来不便。刘应启跑到居委会要了一副“执勤”的红袖章戴上,在马路边当起义务“交警”,疏导交通,一连“执勤”3个多月,直到马路修好。社区4000多户居民无不对这位爱管“闲事”的老红军充满敬意。

  把保持共产党人本色作为人生追求

  刘应启至今记得73年前的入党誓言,他始终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同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他在学习体会中写道:每个党员都要自觉维护党的形象。越是老党员、老同志越要作表率。

  刘应启享受正军职离休干部待遇,但他生活十分俭朴。他常穿的衣服是一身旧军装,生活用品也十分简陋,一张饭桌用了30多年,一台14吋彩电还是15年前地方政府慰问他时送的。他至今没有存款,每月的工资除了留下部分生活费,大多捐给了困难群众和贫困学生。

  刘应启给自己立下了许多规矩。他外出作报告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两公里内一律步行;二是不收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任何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他向社会捐款捐物,从不让搞捐赠仪式。他在医疗上享受大军区副职待遇,但他生病时总是要求用最普通的药。

  家风连着党风。刘应启不仅对自身要求严,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他的三个儿女,一个是工人、一个是农民,还有一个下岗后在街边摆摊修车,但三人都是党员。两个儿子都当过兵。有人说:“你出面说句话,让孩子在部队提干吧。”他回答:“这事我开不了口,孩子能不能提干,要靠他们自己努力。”大儿子刘东星退伍回来进机械厂当了一名装配工。二儿子刘中东退伍后也当了工人,后来又下了岗,干休所领导要找有关领导给中东安排工作,刘应启摆了摆手说:“现在国企改革,人员安置压力大,不能向组织开这个口。”后来,刘中东靠自己的手艺办起了

摩托车修理铺。女儿刘新兰,1975年到苏北农村插队,和农民的儿子结了婚。上世纪80年代国家给知青落实返城政策,但她一家返城不符合政策规定。她和丈夫赶到扬州,想让父亲出面说说话。刘应启了解情况后对女儿说:“农民的孩子能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刘新兰在父亲的教育下,踏踏实实地当农民,后来又当会计、当晒粮工,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不仅光荣地入了党,还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