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伟大壮举 光辉历程》大型展览筹备纪事(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10:13 人民网-人民日报
《伟大壮举光辉历程》大型展览筹备纪事(图)

中国军事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海燕为新华网友介绍布展 新华网 高航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2006年6月27日,在当年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和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江西于都县城东门渡口上游约两公里的河床里,发现一只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渡于都河使用过的渔船。该船为于都县贡江镇古田村村民易玉周发现提供的。易玉周的祖父早年是于都河上的船工,红军出发长征渡于都河时曾使用过他的渔船。上世纪80年代其祖父去世,船也因破旧被埋于河床约一米深的淤沙里。7月6日上午11时左右,由易玉周等8位船工打捞上岸。这艘木船成为此次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展出的447件文物中唯
一一件新征集来的馆藏珍贵文物。

  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伟大壮举 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将于16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对公众展出。展览开幕前夕,记者走进了展览的台前幕后,向读者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有关展览筹备工作的情况。

  “这个历年来规模最大的全景再现长征历史的展览,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重要活动。”军事博物馆馆长郭得河说,为确保权威、准确、生动,从2005年11月起,展览的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历时近一年时间。从今年2月份开始,在中宣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直接组织下,吸收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博物馆、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清华美院的专家参与,对内容和形式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修改。9月初开始,由承办单位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施工布展。

  为了完整准确地反映长征历史,深刻而明晰地揭示长征精神,在军事博物馆先后4次组织专家论证修改方案的基础上,由中央宣传部牵头,先后召开了三次由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和艺术家、设计师参加的评审会。对内容和形式设计方案从总体到局部乃至入展的每一史实、每一人物、每一文物照片和文字,都反复研究,先后修改方案20余次。并报经中央领导、军委领导和各主办单位审查修改,然后投入创作布展。布展过程中,中央和军委领导及部门领导又反复审查,对瑕疵之处及时指导修改。

  郭得河馆长介绍说,在筹备本次展览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展览内容中的重大问题和各种关系是一个亮点。其中重点宣传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历程,也充分反映红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历程以及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战略配合。同时,展示了毛泽东等领导人高超的领导和指挥艺术,又充分反映红军官兵的革命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更重要的是客观反映了长征的历史事实,保持历史脉络的完整,也注重了长征精神对现实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

  军事博物馆副馆长佘志宏介绍说,此次展览,以长征历程为主线,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在全面展示长征起因和过程的基础上,通过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重要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深刻揭示和突出反映伟大的长征精神。

  由于长征过程中形势险恶,留存文物资料少,其中一、四方面军一张照片都没有。为了丰富展览,编辑人员先后去了长征沿途各省的纪念地进行调研,得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四川省博物馆等十多个博物馆、纪念馆的大力支持,提供了28件文物或复制品。中央档案馆等文档部门在文献资料上也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组名为《雪山忠魂》的雕塑,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兵站部吴部长率部翻越党岭山时,发现有许多冻僵的战友遗体被埋在雪里。有一只胳膊伸出雪堆,拳头紧握。他们掰开这只手一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同志们都默默地低下了头。这组雕塑震撼人心。

  佘志宏介绍说,主持这组雕塑形式设计人员和画家都比较年轻,对长征的艰苦缺乏感受。为此,由他带队组织这些年轻的设计师和画家到湘江、遵义、雪山、草地等地查看,特别是在雪山等地亲身经历了“一日四季不同天”的风、霜、雪、雨的考验,从中感悟不朽的长征精神,创作出如此感人和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去感染观众。

  据郭得河介绍,整个展览在保证效果和观众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尽量节俭。内容设计尽量吸收长征研究的新成果。形式设计着眼于强化主题、服务内容、激发观众情感,吸收新设计理念,有效利用新手段、新材料、新技术,使主题展生动深刻,大气磅礴。

  70年前的长征,为我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徜徉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西一楼大展厅,迎面展示的是一组雕塑:英勇无畏的红军,在迎风招展的红旗映衬下,迈着坚定的步伐,征服万难,迎来胜利的曙光,走向新的辉煌。这组雕塑,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 (

人民日报/记者 江 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