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我军新闻 > 正文

新疆军区某部步兵团团长胡筱龙纪事(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 09:49 解放军报
新疆军区某部步兵团团长胡筱龙纪事(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天山“猛虎”——追记新疆军区某部步兵团团长胡筱龙

  本报记者 刘声东 王雁翔 特约记者 梁永利 特约通讯员 李祥君

  一位维吾尔族老艺术家说,我啥场面都见过了,不太容易受感动了。可听完新疆军区某部步兵团团长胡筱龙的事迹报告后,他拿起冬不拉,挥泪弹唱了一曲《怀念战友》。

  一名退伍战士得知胡筱龙重病住院,千里迢迢从甘肃老家赶到新疆,恳求医生:“只要能救胡团长,我愿把身上任何器官移植给他。”

  胡筱龙住院期间,他所在团官兵给他写了5800多封信,叠了1万多只千纸鹤,期盼、祝福他早日康复……

  2006年4月26日,胡筱龙因十二指肠乳头癌医治无效病逝。还有5天,就是他37岁生日。

  2006年6月2日,胡筱龙以56万多张选票当选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他是天生的军人,他有着强悍的军人气质;有着当代军人所应有的胆识和睿智。他忠于职守,殚精竭虑,毕其一生。他是戍边将士的楷模。

  新疆军区、兰州军区党委先后作出《关于开展向胡筱龙同志学习的决定》。2006年8月10日,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习胡筱龙。

  以自治区党委的名义作出向一位军人学习的决定,这在新疆还是第一次。是什么力量,让一位和平时期的戍边人,如此震撼军营内外,感动天山南北?

  挺进“死亡之海”,演兵昆仑雪山,他率领全团一次次深入险境,向严酷的大自然挑战——“哪里地势险要,就在哪里练兵”

  2004年6月9日,胡筱龙就任新疆军区某团团长。

  7月,胡筱龙就率全团官兵实装实弹,向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挺进,展开了一场现代条件下的野战机动演练。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进入沙漠第二天,突然遭遇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不足20米。胡筱龙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连续行军16小时,创造了摩托化步兵团整建制实装沙漠日行军532公里的全军纪录。

  兵过沙漠边缘的且末县城,他即兴赋诗:大漠铁流急,沙尘蔽日浓。驰骋塔里木,千里显英雄。

  “自古英雄尽解诗!”在电视机前观看演习的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著名军旅作家周涛,看到镜头里的胡筱龙身穿迷彩,头戴钢盔,脸庞黝黑,体格健壮,英姿勃发,不禁脱口赞道:“真是天山一猛虎!”

  “军人是为战争而存在的。但谁也不能说没有战争就不需要军人的存在。”这是胡筱龙报考军校时对父母说过的一句话。1969年5月出生,1987年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安陆军学院的胡筱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爷爷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老秀才。从胡筱龙咿呀学语之日起,爷爷就教他背诵古诗词。9岁时,胡筱龙就写下了读《曹刿论战》有感:“齐鲁兵刃即相见,庄公无备欲迎战。将相乏术误社稷,布衣三鼓定乾坤。”

  这位自小立下从军报国之志的热血男儿,军校毕业后要求分配到了大漠深处的一个野战部队。任师教导队教员,他是军区表彰的“优秀四会教练员”;任参谋,他是军区“十优百强”参谋业务尖子;任师作训科长,是军区表彰的“百名科技练兵先进个人”;任团参谋长,他率司令部在新疆军区业务竞赛中夺得团体第一。2002年底,胡筱龙到一个连续3年军事训练落后的团队当参谋长,该团当年就跨入了“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他提升到另一个团当团长两年,团队被新疆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团”,荣立集体二等功。

  为了实现昆仑试剑的梦想,2003年夏天,担任团参谋长的胡筱龙踏上高原勘察地形,带领参谋人员翻达坂、上雪山,拍摄了20余盘高原训练资料,收集了数万字的沿途兵要地志,精确计算出10余种大型车辆的最大爬坡度和转弯半径。

  斗罢艰险又出发,一路豪歌向天涯。当上团长后,胡筱龙更加坚定了要带领团队实兵实装探索高原作战新课题的决心。

  2004年12月下旬,天山深处风沙茫茫,白雪皑皑。胡筱龙又挥师冰山雪域,千里挺进天山腹地,拉开了长途机动演练的序幕。

  “雪山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路况又差,不安全因素多,万一出个啥事,怎么交差?还是慎重点好。”出发前,有人这样吹风。

  “谁能预料战争在哪打响?”胡筱龙表情凝重,不容商量:“哪里地势险要,就在哪里练兵!”

  一声令下,他把部队拉出了营区,快速向雪山开进,把许多平时不敢练的课目一一搬上雪山,反复演练,总结出防严寒、耐饥饿、抗疲劳和兵力集结、雪地伪装、快速机动等多项新战法。

  部队机动至某达坂时,前方路基被雪崩破坏。一侧是刀削般的陡崖,一侧是深不可测的山涧,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梯队指挥员瞅瞅幽深的谷底说:“强行通过太危险了……”胡筱龙却斩钉截铁地说:“平时回避风险,战时就更危险!”

  胡筱龙振臂一呼,官兵们如猛虎下山,跟着团长抢修道路。道路修复后,胡筱龙乘头车第一个冲过危险地段,后续车队紧随其后,像走钢丝一样,缓缓越过了“鬼门关”。

  这一趟,胡筱龙把部队拉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开展野战生存训练,进行装备效能测试,收集了大量沿途兵要地志,采集到300多组高原数据,探索出20多项新战法。

  行军大漠雪原,他命令部队撤离容易暴露的国道;冒着狂风暴雨,他命令部队全装实爆作业——“真打就得真练,真练不怕真打”

  胡筱龙任团长后,要求所有官兵参加军事训练要戴钢盔。刚开始,官兵们对这项要求不够理解。时间一长,官兵们深深懂得,头戴钢盔,是为了让大家头脑里时刻绷紧一根弦——训练就是打仗!

  一度,胡筱龙发现一些指挥员对某型电台不会操作使用,便要求全团所有干部必须学会电台操作。理由是:不掌握通信装备技术和知识,战场上如果报话员牺牲了,干部就成了聋子。他亲自抓培训,不仅全团所有军官都学会了电台操作,连公务员和驾驶员都学会了使用。

  炮营导弹连架设导弹速度最快达到1分30秒,正当全连官兵为此自豪和骄傲时,胡筱龙在连队训练场上转了一圈,回去连夜查阅资料。第二天,他来到训练场,当场指出要害:导弹架设偏差5个密位和3个指幅,真要打起仗来,导弹根本无法命中目标。结果,连队按实战要求训练,速度降到了1分50秒,但射击精度却大大提高。

  一次,炮营参加师实弹射击考核,炮弹发发命中靶心。胡筱龙总结讲评时,却批评炮营官兵缺乏实战观念,作风不实。原来,他在指挥部通过望远镜发现,部队在“染毒区”作战,有的战士悄悄把防毒面具上的盖子拿了下来。

  2005年5月24日上午,团里组织实爆作业演练。突然狂风呼啸,随即大雨倾盆,现场瞬时一片泥泞。营里干部要求官兵把身上的装具全取下来,只剩下头盔和腰带。

  这时,胡筱龙集合全营干部,严肃地说:“打仗时难道也能把装具全取下来吗?敌人难道会因为下大雨就停止进攻吗?仗怎么打兵就得怎么练,我们就是要以打仗的标准去抓训练!”

  于是,卸下的装具又重新背了起来。虽然雨越下越大,但全营官兵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次实爆作业。

  2004年冬,胡筱龙组织部队外出野营拉练。大漠戈壁,白茫茫一片积雪,惟有车队轧出的一条柏油马路,格外引人注目。

  胡筱龙突然下达命令:“部队撤离国道,以营为单位寻找其它路径到达目的地!”由于个别指挥员不熟悉地形,又累又饿的官兵在戈壁滩上转了一天。一位老驾驶员嘟囔道:“又不是真打仗,何苦这么折腾人?”

  大漠之夜,胡筱龙的总结发言让官兵们的脸庞烫得发红:“公路、桥梁、机场,是未来战场上最易遭敌袭击的重要目标。今天我们在训练场丢了脸,为的是在明天的战场上不丢命!”

  “真打就得真练,真练不怕真打。”从此,全团官兵都记住了胡筱龙的这句话。为了练就真功,胡筱龙带领官兵穿沙漠、越冰河,行程4000多公里,两次深入高寒高原地区摆兵布阵,现地掌握和采集了各种重型武器装备的性能参数。

  身为步兵团长,他精通陆航、导弹、装甲、防空、工兵等7个兵种的指挥作战——“抢先一步主动,迟缓半拍挨打”

  2004年盛夏,天山南麓,铁甲奔流,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红蓝”实兵实弹对抗演习正在进行。

  演习场上,对陆航、导弹、装甲、防空、工兵等7个军兵种实施联合火障封阻指挥的年轻指挥员,正是胡筱龙。此时,他刚从某步兵团参谋长升任团长。

  总部、全军院校前来观摩的100多位军事专家赞不绝口:“没想到一个步兵团长能把高技术战争指挥得这么精彩!”

  然而面对赞扬,他却在反复思考:自己还有什么“知识空白点”?

  瞄准未来战场不断求知,使胡筱龙如虎添翼。上军校时,学校还没开设计算机课,他就利用课余时间跑书店、进图书馆查资料,买来计算机操作和编程书籍钻研。分到部队后,当别人开始练习“五笔字型”输入时,他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和编程技术,能自己开发数据库软件。

  短短几年时间,他就研究开发出战术模拟训练、地图快速查阅、行军计划和命令自动生成等5个软件系统。

  这几年,各种新型装备不断列装部队。每一次换装,胡筱龙都是自己先学一步,再带领官兵钻研,不仅团队列装的新装备性能他心中有数,就连海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一些装备的性能,他也能说出个一二三。

  导弹射手主要靠院校培养,导弹连一度只有10多名射手,训练缺乏器材。胡筱龙带着官兵设计出“导弹模拟训练器”,最终达到了全连官兵人人是射手的目标。去年该连接受兰州、新疆两级军区实弹考核,现场随意抽点3名射手,人人都打出了3发3中的优异成绩。

  某新型火炮列装该团,训练弹药少,官兵平时训练是否瞄准目标无法检验。胡筱龙研究设计出一种可以检验火炮瞄准效果的模拟训练方法,使直瞄火炮实弹射击优秀率由过去的70%提高到90%,今年6月,全营实弹射击合格率达到100%。

  胡筱龙从军校毕业不久,正赶上海湾战争爆发。他清晰地看到,信息化战争必将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大趋势,于是告诫自己:“抢先一步主动,迟缓半拍挨打。”

  1991年,他军校刚毕业就给全体干部上微机课,是当时全团最早掌握微机使用和编程技术的人。

  1996年,他把电子作战地图引入微机,在网上演示战术标图,是机关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人。

  1997年,他利用平时所学知识开发出“部队军事训练考核题库管理系统”……

  随着卫星定位仪、战场电视、网络技术的普及,胡筱龙又报考了信息专业函授。两年后,他又拿到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

  2004年6月,胡筱龙调任某步兵团团长。就职见面会上,他把自己编写的《信息化作战100题》作为见面礼送给大家。这本书日后成了指导部队训练的参考书。

  胡筱龙在机动演练中,发现机关参谋人员人工拟制行军计划迟缓,就开始研制开发野战行军自动生成软件。该软件存储了作战地域主要军事交通道路、沿途风土人情、矿产资源、敌情社情等多种信息资料,只要将相关的数据输入电脑,便可自动生成行军计划,使野战行军文书拟定速度比原来提高了10倍。

  身患癌症,病魔摧垮了他的肉体,但摧垮不了他的意志——“这篇论文不完成,我死不瞑目”

  不吼则已,一吼就是撼天动地;不拼则已,拼就要拼出全身力气。在平时的工作和训练中,胡筱龙处处都显露出天山“猛虎”的秉性和拼劲。

  2005年11月4日凌晨5时,3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空,部队借着浓重的夜色,从不同方向快速向“战区”开进。

  部队联考联评3昼夜,胡筱龙始终在指挥一线,不时出现腹痛和发烧、咳嗽等症状,身上直冒冷汗。他一边打着吊针,一边组织战斗。团政委李连峰多次劝他休息,可他说,我是一团之长,怎能在这节骨眼上退阵呢?

  在隐蔽接“敌”过程中,“敌”采取多种手段实施袭扰,胡筱龙咬紧牙关,一手死死摁住剧烈疼痛的腹部,一手点击鼠标在屏幕上调兵遣将,部队成功突破“敌”火力封锁,按时到达指定地域。

  上午9时,指挥网突然传来急电:“务必于10时前攻克‘敌’阵地!”顿时,“红军”万炮齐发,步兵弃车奔袭,向“敌”发起猛攻。

  为了跟上部队及时处置情况,胡筱龙拔下输液针头,跳下指挥车,指挥部队发起冲击。跑了不到2公里,他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几名参谋过来搀扶,被他一把推开,他硬是咬牙奔袭了13公里,组织部队完成了6种轻、重武器的实弹射击,处置各种战术情况80多个,直到占领阵地。

  就在攻克高地的一刹那,胡筱龙突然休克,晕倒在阵地上,被紧急送到医院。

  11月9日,胡筱龙被转到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病情得到确诊:十二指肠乳头癌已到晚期,转移到肝脏,胆管被堵死。医生打开胡筱龙的腹腔,插入4根引流导管,才缓解了他的病痛。

  “把比武演练的方案拿来我看看,预演中指出的问题纠正了没有?”苏醒后,胡筱龙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询问战术演练课目进展情况。

  一个多月后,胡筱龙出院回家的第二天,人们一大早上班就看见他身上吊着引流袋,等候在作训股门口。他让作训股长刘浩把演练人员召集起来,逐段逐环节推演。

  晚上回到家里,胡筱龙就歪倒在沙发上。妻子替他脱掉鞋袜,见他双腿肿得像面包,一按就是一个坑,心疼得一边流泪一边数落:“筱龙啊,你可不能这样不要命了……”胡筱龙深情地对妻子说:“我是一家之主,更是一团之长啊!”

  结婚这么多年,妻子比谁都理解丈夫。胡筱龙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她还能说什么呢?

  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使胡筱龙心中始终装着打赢大业。

  去年10月,胡筱龙深思熟虑的班战术模拟训练软件正式立项。作训部门上报的方案预计得一年时间。胡筱龙在批示中写道:“军事斗争准备时不我待,事事不抢在前面,就会被动挨打!”在他的支持下,该软件很快投入研发。

  事隔不久,他就病倒了。不能和同志们一起并肩攻坚作战,但他仍然时刻关注着这件事。去医院上飞机前,他还问护送人员电脑带上没有,软件开发的资料、图片、软盘都带好没有……

  “工作进行到哪一步了?有没有需要解决的困难?”那段时间,领衔担负这项任务的作训参谋罗育专,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胡团长从病房里打来的电话。

  听说研发有了结果,胡筱龙兴奋不已,连夜打电话叮嘱罗育专,一定要留好备份,找人把拷贝捎过来。在昏迷状态,他还反复地念叨着“备份!”“拷贝!”……

  “在沙漠地区长途机动如何抵御自然灾害?在无依托的作战背景下如何搞好伴随保障?在不毛之地如何隐蔽行军企图?如何在行进间调整队形快速反击……”一连串的问号仍在胡筱龙的脑子里萦回。手术后没几天,他就打开电脑,调阅演习资料,着手研究。

  一次,副团长朱学军到病房来看望胡筱龙。胡筱龙说:“你来得正好,我刚好有些问题想和你探讨!”话匣子一打开,胡筱龙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硬留下朱学军谈了2个多小时。

  临别时,胡筱龙紧紧拉着朱学军的手说:“我的日子不多了,不把这次沙漠机动的经验留下来,就会遗憾终生;这篇论文不完成,我死不瞑目啊!”

  死神在步步逼近,胡筱龙在拼命抗争。74公斤的体重,锐减至35公斤。

  病魔摧垮了他的肉体,但摧垮不了他的意志。在病床上,他完成了3万余字的论文——《关于沙漠戈壁地域作战兵力快速投送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