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和武警部队选拔培养国防生工作综述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09:21 解放军报 | ||||||||
开辟携笔从戎的绿色通道——全军和武警部队选拔培养国防生工作综述 孙栋廷 本报记者 于春光 徐双喜 盛夏时节,近5000名满怀报国豪情、矢志建功军营的应届毕业国防生,穿上崭新的军装,成为陆海空和武警部队的光荣成员。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酝酿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并开始国防生试点工作,到近两年每年1万余名国防生新生入学,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一个由国防生组成的新型人才方阵开始在我军人才队伍中崭露头角。 胡锦涛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多次强调,要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人们欣喜地看到,选拔培养国防生工作的改革之舟,正沿着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航道破浪前进。 我军干部生长和培训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加速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为摆在我军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 90年代末,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对我军干部培养体制进行高屋建瓴的科学构建,作出了一项事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决策: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的范围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兴军之根本,“并举”是育才之良策。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充分利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和知识优势、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军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人才需求、加速培养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需要。 报春花开第一枝。1998年7月21日,我军历史上首次签订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军队干部意向书,北大、清华成为首批试点高校,在两校设立的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同时挂牌。根据意向书,两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从在校二三年级大学生中遴选国防生和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国防定向生的试点工作。 从此,国防生这一新的绿色人才方阵进入人们的视野。国防生,即军队依托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大学生。国防生在完成与本校同期入学学生相同课程学习的同时,接受军政训练,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军人作风。 这是一件注定要载入我军人才培养史册的大事。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决定》施行以来,我军干部培养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全面启动了。 军地携手打造新型军事人才高地 这是记者在总政有关部门采访时记下的一组数字:与部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高校,1998年为3所,1999年增至21所,2004年增至89所,2006年增至112所。至今累计招生近6万名,这些国防生绝大多数学的是部队信息化建设急需的电气信息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武器类等专业。 数字的背后是军地携手打造新型军事人才高地的共识和雄心。 选拔培养国防生工作一直受到军委、总部的高度关注。军委、总部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亲临清华、北大看望慰问国防生,与师生座谈。总政领导连续出席清华大学三届国防生毕业典礼暨出征仪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对国防生的培养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8年来,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家有关部委和四总部先后制定出台了选拔国防生工作暂行办法、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国防奖学金发放和管理办法、选培办工作规定、国防生报考研究生规定等18个文件,使这项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培养国防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签约高校,拿出最强的师资力量、最好的教学器材、最精心的教学计划,举全校之力打造“国防生品牌”。 特殊人才需要特殊培养。国防生在校是后备军官,毕业后就要走上军队各种岗位。为此,部队与地方高校通力合作,制订出军味浓郁的教学大纲。不少学校采取专业知识向军事高科技延伸、集中教学加强军事训练等措施,让国防生经过培训,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军事高科技知识的准军事专业人才。 联合共育,复合锻造。在培养合格国防生的探索中,军地“接力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全军各大单位逐步实行了国防生4年在地方大学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到军队院校加学1年军事课程的“4+1”模式,海军、空军还试行了国防生先在地方大学学习、后入军校学习的“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武警部队则在复旦大学首创了“入学即入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有效提高了国防生的第一任职能力,缩短了他们到部队后的适应期。 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注入新活力 一封特殊信件,使国防生这个响亮的名字,一下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4年7月15日,清华大学51名首届毕业国防生,收到了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的回信,信中勉励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刻苦学习,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坚韧不拔地实现自己确立的报国之志,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军委主席的回信,让国防生们惊喜不已。国防生在学校的一次次精彩的亮相,让关心他们成长进步的人喜出望外。 高分学子纷纷签订“绿色协议”。一些签约高校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录取的国防生,高考考分高出各省市的一本录取线近四五十分。聚焦国防生方阵,颇多精英学子出现在这支队伍中:有的是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和各种比赛的获奖者,有的是当地高考“状元”,有的是省市的优秀学生干部。 大学校园闪亮“绿色风景”。在招收国防生的地方高校校园内,国防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专业学习,国防生是同年级、同专业中的标杆;军事专业训练,国防生身手不凡,被誉为“仪仗队”、“示范班”。 训练场上升起“精武新星”。目前,全军和武警部队活跃着1.2万余名毕业国防生。这个人才方阵中,毕业最长的不过四五年时间。但他们自觉投身火热的军事训练中,源源不断地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注入新活力: ——江海涛,合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第二炮兵某旅二连排长。他到部队后发挥知识优势,不到半年就熟练掌握了实装操作技能,在旅组织的发射单元实装考核中获得综合第三。去年10月,他随部队执行重大演习任务,担任发射指挥员,取得了实弹发射的圆满成功,荣立二等功。 ——郝玉刚,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总装某基地助理工程师。他到部队1年就被提拔为专业负责人,两次完成大型试验测控任务。他结合实践撰写学术论文,有多项成果问世。 ——覃文强,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南京军区某师“硬骨头”六连排长。部队组织重大演练,他担任连队重难点课题攻关小组组长,带领官兵潜心攻关,探索出一套符合实战要求的战法。 ——吕世阳,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生,主动请缨到武警西藏总队基层工作。他待战士如亲兄弟,很快成为战士的贴心人,所在分队工作处处走在前面,被评为标兵分队,他本人荣立三等功。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批又一批国防生在军营建功的事迹说明,国防生只有不畏艰辛历练,努力将知识转化为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能力,才能从学府精英转变为军中良才。 选拔培养之路任重道远 选拔培养国防生,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性工程。8年来,国防生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培养渠道不断拓宽、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国防生的培养选拔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军选拔培养国防生在前进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固有规律的矛盾、国防生对部队期望值较高与军队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的矛盾等。 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要基本实现军地通用专业的军队技术干部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全军和武警部队接收的国防生数量将占生长干部年度补充量的40%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推动国防生制度创新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抓政策制度建设。要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全面规范国防生的选拔、培养、分配、继续教育、服役年限、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特殊优待等工作,把选拔培养国防生纳入法制化轨道。 抓基础性建设。要加大国防生选拔培养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实现理论教学院校化、军事训练基地化、训练教材规范化、训练保障制度化的目标。 抓合力育人才。国防生选拔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改变一些单位干部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健全领导机制,形成分级管理体制,训练、后勤保障等部门也要参与进来,各方加强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国防生选拔培养工作。 随着由国防生组成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方阵的不断壮大,我军信息化建设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