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林:我为遵义会议站岗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 10:42 新华网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新华网成都8月20日电(记者刘永华 吴杰 樊永强)1934年,17岁的江西瑞金罗石乡苏维埃青年团少共书记杨世林,参加红军走上了长征之路。 “人老喽,就喜欢念旧。”72年过去了,在成都颐养天年的杨世林最感自豪和难忘的便是他作为一名警卫战士,曾经为遵义会议站过岗。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杨世林所在的一军团警备连主要负责中革军委机关的警卫工作。 这天早上,连长刘辉山告诉大家,晚上中央将在红军总部驻地——原黔军二十五师师长柏辉章的公馆里召开一个重要会议,中央领导和各军团主要负责同志都要参加,要求大家一定要以百倍的警惕完成这一神圣而光荣的任务。 柏公馆是一座二层小楼。按照警卫方案,大门、一楼、二楼的关键位置都布了岗哨,24小时轮流站岗。杨世林所在的班负责柏公馆南门的岗哨。与会代表将由这里步入公馆,然后进入二楼会议室。 天刚黑,柏宅大门上的煤油灯就被点亮了。 杨世林说:“博古来得最早,平时他很和气,但那天他披着大衣,沉着脸,表情凝重。他在公馆门口下马后,警卫员‘康大个’把马牵走,他就低着头,缓缓走进院子。” 随后,毛泽东和张闻天也赶来了。 杨世林清楚地记得,毛泽东披着一件缀了补丁的单袄,长长的头发分在两边,显得特别清瘦。他手夹一支烟卷,与张闻天并肩而行,两人低声交谈,张闻天还不时点头。他们进去不一会儿,王稼祥也被担架抬进来了,他用肘部支撑起半个身子,冲警卫战士点头微笑。 李德和翻译伍修权来得最晚。李德穿了一双笨重的大皮鞋,脸很红,显得十分疲惫。 杨世林回忆,会议一共开了三天,每天都是晚上进行,凌晨结束。早春的遵义阴雨连绵,寒气逼人。警卫战士没有棉袄,也没有大衣。夜间,杨世林和战友们被冻得发抖,一些战士由于不敢离岗,还尿了裤子。杨世林说,由于头脑中的弦绷得太紧了,以至于还闹了一场误会。 会议刚开始不久,突然响起了一阵紧过一阵的防空号。“有情况!”连长大喝一声,就带着警备连的官兵赶往柏公馆。可大家到了那里,发现什么情况也没有。原来,负责高射机枪阵地的邵永清由于紧张过度,把一只猫头鹰误认成飞机,吹响了防空号…… 邵永清正在懊恼不已,匆匆赶来的刘伯承对他说:“小鬼,莫紧张,这说明你警惕性高。”刘伯承还交代连长、指导员不准批评、更不要处分邵永清。 17日会议结束时,正在站岗的杨世林看到毛泽东步履轻松地走了出来。 此时,大街上不远处的一家羊肉粉馆里的肉香味,正在晚风里飘散。杨世林听到毛泽东对他的警卫员说:“羊肉粉是遵义的特产,吃的人不少,味道一定不错哩。” 杨世林说,走得最晚的是博古。他站在大门口,低着头不作声,警卫员喊了他两声,他才像刚醒过来似的,连声说“噢、噢”,然后就走了。 对于那次会议,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曾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这样评价:“中国的道路——至少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完)
相关多媒体音视频内容央视《新闻会客厅》:边走边想长征路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中的红军“干才”——陈伯钧 70年前的10月15日,在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大会师前夕,毛泽东同志曾亲笔致函一位红军高级将领:“伯钧同志: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你的身体好否?同志都相念的。我们都好,相见之期不远,愿共努力!此致革命的敬礼!”这位被毛主席誉为红军“干才”的传奇人物就是红六军团军团长、开国上将陈伯钧。 >>>点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