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长征路上走来的文化大家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06:24 解放军报
长征路上走来的文化大家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长征路上走来的文化大家

李安葆 庄海红

  

长征路上走来的文化大家

  历史永远铭记着这些长征路上的文化大家。叶浩鹏合成

  

长征路上走来的文化大家

  陆定一撰写的《老山界》一文被镌刻在老山界脚下。钱晓虎摄

  冯雪峰:三写红军小说《卢代之死》

  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早年从事新文学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曾任瑞金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兼教员,后任副校长。

  著名作家冯雪峰曾与鲁迅、茅盾、萧红、史沫特莱等文学大家有过亲密接触。据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回忆:“1936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在上海我的朋友鲁迅的家里,我会见一位作家,他是作为中国红军的代表刚从西北来的。他参加了那史诗般的长征,这是整个军队穿越一万两千英里(应是公里)的平原、大河和高山的历史性的行军。一连好几个星期,每天晚上我都同他坐在一起,把他的谈话记录下来。他的叙述虽然是平静和真实的,但是都充满了无数难以令人置信的艰苦和不屈不挠的图景。”

  1937年12月,冯雪峰回到故乡义乌神坛村,开始了长征小说的写作。据他的亲友回忆:“夜晚,雪峰又埋头在油灯下,精心创作他的红军长篇小说《卢代之死》,几乎天天都是通宵,家人常常发现他鸡鸣才睡,有时人家起床了,他的小窗还透出灯光。”从1937年冬到1940年冬,他终于写出了一部约50万字的长征长篇小说《卢代之死》的初稿。可是,由于日本侵略者侵入浙江,他这部放在老家的书稿也因家乡沦陷而不幸丢失了。他虽然感到十分惋惜,但又觉得,这部初稿还没有很好地反映长征那一段伟大的历史,他决心重写。1949年建国后,冯雪峰又开始重新撰写这部长征小说。经过7年的艰苦创作,他终于又完成了这部书稿。可是就在1957年他不幸被错划为“右派”,这部书稿未及进行修改而被迫停笔了。1961年他被摘去了“右派”帽子,恢复了名誉,他决定第三次动手修改并续写这部搁置已久的书稿。不料,竟有人以组织的名义对他说:写作可以,但像长征这样伟大的题材,你不适宜写。冯雪峰一气之下把这部书稿投入火炉,付之一炬!今天看来,这不仅是冯雪峰个人的遗憾和损失,也是中国革命文化史、红军长征史的遗憾和损失!

  事后,作家杜鹏程这样说:“关于伟大的长征,关于中国革命,只有这些身临其境为之牺牲奋斗而且具有非凡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

  黄镇:没有署名的《西行漫画》

  黄镇(1909-1989),安徽桐城人。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31年12月加入工农红军,任红五军团政治部的文化娱乐科科长。他为庆贺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而作的巨幅油漆画《粉碎敌人的进攻》,曾得到毛泽东的赞扬。

  黄镇在绘画艺术创作上是个有心人。长征路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激动人心的战斗生活,以及目不暇接的沿途风光,都让他激动不已。据他回忆:“当时,什么印象深,触动了自己的感情,就画下来,放在身上的书包里。长征我画了整整一路,大概也有四五百张,现在留下来的就是这24幅。”这24幅,也就是以后公开出版的《长征画集》。

  当时,流动不定的战争环境,不仅作画的条件差,而且要保存这些画稿也是很不容易的。黄镇的画稿放在一个布书包里。每天行军,这个书包雨打即湿,日晒即干,书包里的画稿也时湿时干,画面模糊,纸张折皱。后来,战友王幼平送给他一个皮包,这才使他的画稿免遭淋晒之苦。据王幼平回忆,他看过黄镇的两幅画:一幅是毛泽东骑着一匹白马行军的情景,一幅是毛泽东一边讲话,一边揪他身上冬衣露出的牛羊毛的情景。黄镇告诉他:“有一次开大会,我奉命担任会议记录,毛主席讲话时常走到我身边,见他边讲边随手揪冬衣上窜出来的牛羊毛,觉得挺有意思,散会后,我便画了这幅画。”可惜,这些画稿后来都散失了。

  有意思的是,留存下来的24幅艺术珍品,几经辗转于1938年落在了作家阿英的手里。他以《西行漫画》之名进行了印刷出版。因当时不知作者是谁,故未署名。直到196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西行漫画》时,将原印本送黄镇鉴别,黄镇才回忆起这些画是他在长征途中绘的。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之前,他曾多次见过《西行漫画》册子,竟没认出自己的画作。欣慰的是,后来这些画被更名为《长征画集》,连续4次再版。1987年该画集又出版了普及本,广为流传,并印成英、法、日等外文出版发行,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

  李伯钊:“歌舞明星”扮亮长征路

  李伯钊(1911-1985),四川重庆人。先后担任中央红军学校政治教员、《红色中华报》编辑、高尔基戏剧校校长、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等职。

  李伯钊是红军中著名的“歌舞明星”,也是中央红军中32个长征女战士之一。在转战万里的长征途中,她带领的文艺宣传队唱歌跳舞、编剧演戏、培训文艺干部,足迹遍及红一、二、四方面军所走过的地方,为红军长征的宣传鼓动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李伯钊根据《黑奴吁天录》改编的话剧《农奴》一上演,就反响强烈。她又编又演的独特才华,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同年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毛泽东召见李伯钊,要她组织宣传队去进行慰问演出,并通过演出,使起义官兵明白“为谁打仗、为谁牺牲”的道理。依据毛泽东的指示,她和胡底、钱壮飞合写了话剧《为谁牺牲》,艺术地教育了起义官兵。此后,她还编排了《村女舞》等歌舞节目,深受根据地军民的喜爱。为此,她被大家称之为“赤色歌舞明星”。

  新中国成立后,她相继在北京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和副院长等岗位上忙碌的同时,始终不忘长征题材的艺术创作。她与于村、贺绿汀等合写了歌剧《长征》,又写了话剧《北上》和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同时还撰写了长征回忆文章《三过草地》等,为后人学习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提供了生动的教材。1985年,郭化若在《哀悼李伯钊同志》一诗中,曾深情地赞扬她:“红区歌舞震中华,文艺幼丛此一家。最是长征风雪路,剧坛烽火放奇花。”

  舒同:马背上的“红军书法家”

  舒同(1905—1998),江西东乡人。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相继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政治部主任等职。

  长征途中,舒同是党的一名宣传干部,他用自己的智慧为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他曾在《红星报》上发表《十天行军中化装宣传的一瞥》一文,头一次提出“化装宣传”这一新概念,用各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让红军指战员们个个兴奋起来,冲淡行军的疲劳。

  据匡亚明回忆:“长征路上寄情翰墨,潜心书艺,以熟练的书法从事政治宣传工作,是舒同最令人钦佩的特点。”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红军长途流动作战,环境艰苦,物质条件极差,不易找到纸墨。舒同就用木炭、锅灰、石灰水等在墙壁、木板、石崖上书写标语,用五颜六色、大小不等的废纸书写文告、传单等。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将长征途中的宣传工作搞得热烈红火。然而,舒同作为一名书法家,即使在极其紧张、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不忘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舒同常给人讲:“战争年代,整天行军打仗,没有空也没有条件练习毛笔字。但我有个习惯,有点空就在地上、腿上用手指写写画画。即使在长征途中的马背上,我也不忘练字。”也正是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着许多人,人们形象地称他为“马背书法家”。当时的红军战士都知道,他的书法艺术,同陆定一的“长征小调”,黄镇的沿途写生,李伯钊的歌舞,廖承志的木刻,构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的文化风景线。

  舒同的书法艺术,后来被无数人所敬仰,并自成一体,被当今社会广泛使用,他自己也成为中国书法界的大家。他那“革命加书法”的人生轨迹,不愧为毛泽东所赞扬的那样:“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后来,江泽民同志也赞誉他:“长征过来人,书坛谱新章。”

  陆定一:“长征小调”长征长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任少共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兼《青年实话》主编。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宣传部部长等职。

  陆定一刚走进红军队伍,就被视为文化人,编在了干部连,同谢觉哉、成仿吾等一起行军打仗,一起写标语,搞宣传。

  陆定一的才气表现在平时,尤其是歌词创作,随时随地,张口就来。1935年6月,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看着那激动人心的场面,陆定一即兴创作了《红军两大主力会合歌》:“两大主力军,邛崃山脉胜利会合了,欢迎红四方面军百战百胜弟兄,团结中国革命运动中心的力量,坚决争取大胜利!万余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来伟大的会合……”这首歌词大气磅礴,既表达了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又指明了会师的重要意义。歌词经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审阅后,认为很好。李先念在会师晚会上听了这首歌说:“写得好,我很喜欢这个歌词”。更让陆定一得意的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这首歌词稍作修改又成了三军《会师歌》。从此,陆定一名声大振,红军战士把他的歌词统称为“长征小调”,并把他视为“长征小调”的创始人。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陆定一的“长征小调”再显神奇,他与贾拓夫合作写出了迄今为止最长的“长征小调”——《长征歌》:“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十一月来走湖南,宜临蓝道一齐占,冲破两道封锁线,吓得何键狗胆寒。十二月里过湘江,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当。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二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红军长征走了13个月,“长征小调”写了13段。每段都如同一张富有诗味韵律的长征大事月表,生动记录了红军当月的重要战斗、重大事件和取得的重要成就。当时大家同陆定一开玩笑:“你的长征小调和长征一样长。”

  更值得一提的是,陆定一1934年在长征途中撰写的纪实散文《老山界》,后来作为范文被收进初中课本,并被全文镌刻于老山界脚下,该文章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