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国际观察: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斗智斗勇(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 09:07 现代快报
国际观察: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斗智斗勇(图)

    7月26日,在黎巴嫩南部的港口城市提尔,救援人员在被以军空袭炸毁的楼房废墟上灭火。新华社/法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面对此情以军的
将领惊呼,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全军已处于崩溃边缘。为扭转战局,以总理急电以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5月17日,开战的第三天,美国代表立即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代表也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它们停止行动。英国最初反对美国的建议,后又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并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

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阿以同意停火四周。

  然而,万万没想到,以利用停火之机最大限度地开始为进一步战争做准备。首先,扩充兵力。其次,大购武器。第三,进行军事改组。

  1948年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至7月18日结束。以军成功地发动了好几次战役:“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最终阿以双方达成停战协议结束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10月,英法为了取得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大规模袭击,从而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许,由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1个加强营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随后出动10个旅的兵力,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分4路实施快速突击。让埃及措手不及。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挡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开进西奈并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也突然插手,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遭埃及拒绝后,英法空军对开罗等城市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为了使西奈部队受到夹击的危险,埃军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撤出西奈半岛。直至11月5日,埃军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第三次中东战争:犹太人的“特洛伊木马”

  1976年6月5日,平静的地中海在夏日的晨风中迎来了又一个早晨。然而,对于许多埃及空军飞行员来说,这却是他们生命中最后一次看到初升的朝阳。一场灭顶之灾正在向他们悄悄逼近。7时45分,笼罩着尼罗河的浓雾刚刚散尽,以色列大卫战鹰就出现在埃及空军机场的上空。无数重磅炸弹倾泻而下。机场一片火海。停机坪上的埃及作战飞机来不及升空即被摧毁,许多飞行员则在梦中命丧黄泉。第3次中东战争在以军的空袭中拉开序幕。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场使大卫战鹰威震中东的成功空袭在某种意义上是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的又一个杰作,而其中的主角却是矫健的阿拉伯良种马。

  一个名叫罗茨的德国富商来到了埃及首都开罗。很快,罗茨开始穿梭于开罗市政府各有关机构。开罗的官员们慢慢知道了有一个德国巨富计划在开罗市郊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马术中心。经过繁忙的准备工作,马术中心终于落成开业了。

  一流的骏马、豪华的服务使开罗城的马迷们蜂拥而至。马术中心成了开罗最著名的社交场所,罗茨也以精湛的马术成了马迷中的名人。在众多马迷中,有相当多的埃及军方人士。他们常在工作之余开车到罗茨的马术中心纵马狂奔。训练有素的骏马使他们流连忘返,罗茨对这些军方主顾更是照顾有加,常常在赛马之余,与他们一起饮酒作乐,交流马经心得。

  作为对罗茨慷慨大方的回报,许多空军马迷常常邀请罗茨到他们服役的机场做客度假。在那里,罗茨被奉为上宾,参观了埃及机场的各种设施、装备。在罗茨故意作出的惊讶赞叹中,得意的空军马迷们向罗茨炫耀他们从苏联人那里获得的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在参观中,罗茨还了解到埃军为了防止以军空袭,特意用木板和马粪纸制作大量的模拟飞机以迷惑以军。

  不久之后,罗茨对埃军各机场的设施、实力、布防及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可是,埃及人万万没有想到,罗茨根本不是什么德国富商,而是摩萨德的一名资深间谍。豪华马术中心和优良的阿拉伯骏马不过是犹太人的一只“特洛伊木马”。在阿拉伯骏马的掩盖下,埃及空军的详细情况被罗茨掌握并通过秘密渠道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特拉维夫的摩萨德总部。在以色列眼里,埃及的空军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

  正是由于摩萨德成功实施“骏马计”,以军才能在第3次中东战争之初,准确地把埃及空军摧毁在地面上。命丧黄泉的埃军马迷们到死也不知道,当他们骑上罗茨的骏马时,已踏上了死亡之路。

  第四次中东战争:“水枪”灭了“巴列夫防线”

  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对以色列大举发动进攻,开始了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巴列夫防线”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色列耗资3亿美元、历时3载,沿苏伊士运河修建的一条正面宽约175公里、纵深长约10公里的防御体系,其中最令以军骄傲的是在运河边上构筑起的一条沙堤阵地。这条号称“沙阵”的防御阵地是以色列人的一大发明。它与陡峭的运河连成一体,平均高度约25米,重点防御地段高60多米,以“插翅难飞”、“固若金汤”著称。该防线上设混凝土碉堡,下铺石油管道,地面上配以坦克、大炮等密集的立体交叉火力。埃及军队若渡河,先要受到以军地面火力的打击,继而以军按动电钮,立时形成一道火障,埃军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过此“三关”。

  防线建成后,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在参谋长巴列夫陪同下亲自前来视察。巴列夫大肆吹嘘这条防线的神奇功效,鼓吹它没有半点纰漏,可谓固若金汤。达扬听后十分高兴,为表彰巴列夫的功绩,达扬当场就把这条防线命名为 “巴列夫防线”。

  埃及人要复仇,就必须找到攻克该防线的办法,而要攻克“巴列夫防线”,最关键的环节是要攻克“沙阵”。为此,埃军设想出挖洞爆破的办法,即令渡河的工兵在沙坡上用铁锹挖出数个大洞,填入炸药后迅速撤离,然后引爆炸药,打开缺口。但是,试验表明,这个设想根本行不通。因为,沙是流动的,很难挖出洞来。况且,开辟一条通道,需要清除将近1500立方米的沙土,而每次炸药掀走的沙土量不超过300立方米,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借助于人工或推土机,大约需要60人和1台推土机连续工作6个小时。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时间,众多埃军高级将领面对以军的“沙阵”束手无策,深感焦虑。

  1971年6月,一名年轻的埃军工程兵提出了“以水克沙”的绝妙对策,即使用高压水龙喷射沙堤。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实验表明,高压喷射一立方米的河水,就能冲掉一立方米的沙土;如果大量使用高压水龙,则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以军的防御阵地缺口。听到汇报后,埃军上层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立即从英国和德国进口了450台最先进的高压水泵。

  1973年10月6日,埃军向以军发动突然袭击。当天下午,经过一番猛烈的炮火准备,8000名埃军突击队员乘坐橡皮艇和水陆两用车迅速渡过了苏伊士运河。上岸后,一部分突击队员按照既定的作战方案,集中预先购置的高压水泵,集中“水力”向以军的“沙阵”射击。顿时,“沙阵”化为“泥阵”,以军阵地上泥沙滚滚。仅仅用了5个小时,埃军就顺利开辟出了60多条通道。

  由于以军依赖的“沙阵”基本没能发挥作用,埃军的作战行动持续还不到24 小时,仅仅伤亡208人,就彻底摧毁了以军两个旅兵力把守的“巴列夫防线”,使以军参谋长巴列夫连同他的“巴列夫防线”一同成为后人的笑料。

  第一次中东战争尖刀排长沙龙露脸

  1948年5月23日上午,亚历山大旅旅长把沙龙传到司令部,把一个艰巨任务交给了他:我们旅要执行代号“宾-诺温行动”的任务,出奇兵占领约旦军团的拉特鲁恩警察总部,你们担任尖刀排!”旅长强调这次作战是以色列最高领导人古里安亲自决定的。

  沙龙一声令下,带领全排乘坐汽车,担负起为大部队开道的任务,小心翼翼引导大部队前进。突然,他们上空升起一颗照明弹,霎时间如同白昼,整个部队暴露无遗。沙龙当机立断,命令尖刀排趴下隐蔽,随即对方的炮弹雨点般打了过来。沙龙提醒战士们不要惊慌,选择有利地形躲避炮弹袭击,使尖刀排几乎没有遭到损失。沙龙继续引导大部队前进,越过通往耶路撒冷的主要公路,迅速来到拉特鲁恩警察总部附近,沙龙下令赶快修筑工事。

  天亮之后,沙龙觉得形势更加不利,果断地向营长提出改变战术的建议:我们要避开正面,从侧面进攻拉特鲁恩警察总部。

  营长接受了沙龙的建议,命令尖刀排做掩护,集中全营兵力展开攻势,一时间形势有所改变,但是,更多的约旦部队蜂拥而至,沙龙选择一块大石头做掩护,指挥尖刀排奋勇杀敌,打退约旦军队的一次次进攻,但自己部队也损伤严重,80个人的尖刀排只剩下几个人了。(邱晴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