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走近赵树理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 06:24 解放军报
走近赵树理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蔡常维

  

走近赵树理
生活从来不会主动抛弃作家,但当作家远离生活和读者的时候,就会先失却真情,后失却位置。

  “揣着山药蛋,披着粗布衣,山窝窝里走出个赵树理。苦乐一支笔,生死一台戏……你说的都是平常事,你讲的都是老百姓的理……”人们被荧屏上“咱村里的老赵”深深打动。于是,我发现,走近了赵树理,也就走近了实际,走近了生活,走近了群众。

  古老的问题总是常新的问题。

  激情燃烧的岁月自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就在赵树理痴心创作《李有才板话》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稿传到了赵树理手里。他一字一句地念着、记着:“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革命的文艺理论一旦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就能立即产生聚合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结出丰硕的成果。赵树理心明眼亮,灵感大发,更加痴情地深入实际,痴情地拥抱生活,痴情地贴近群众,相继写出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温故知新。文艺工作的方向、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关系等问题,这是老问题了,并且半个世纪前的《讲话》早就讲清楚了,老一辈作家早就这样做了,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如今,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在一些作家那里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有的作家写不出群众欢迎的作品却责怪时代没有给他应有的位置,抱怨自己被“边缘化”。这难道仅仅是商品大潮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吗?比一比赵树理,问题找到了,根本原因是我们有的作家自视甚高,缺乏赵树理的那股痴劲。“为伊心憔悴,为伊相思切”,赵树理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门心思在琢磨:书是写给老百姓看的,人物要与他们差不离,语言要“让人听得懂”,出了书要叫人买得起。赵树理成功了,他的作品被接受了,农民们看懂了,并且记住了二诸葛、三仙姑、小芹、小二黑这些人物形象。这就是对他文学执着追求、一片痴情的回报。

  文学创作需要有忘却一切的痴劲,锲而不舍的迷劲,朝思暮想的钻劲。高雅的也好,通俗的也罢,写作的方法可能不同,但写作的状态却是一样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不可能写出真正好的作品。文如其人,赵树理被群众称为“铁笔”、“圣手”,就在于他对文学的痴情,一如他对农民的痴情那样。看看他上送的《公社应该管好农业生产之我见》、亲手绘制的尉迟村建设蓝图,就知道他情迷心不迷,他是“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位置摆正了,任何时候都没有被“边缘化”的感觉,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乐此不疲,永不言悔。

  生活从来不会主动抛弃作家,但当作家远离生活和读者的时候,就会先失却真情,后失却位置。老百姓可以对之不予理睬。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树理的痴情没有过时,“山药蛋”仍是很好的食粮。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作为作家,应当学一学赵树理,到希望的田野上去,到轰鸣的工地上去,俯身倾听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只要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情相通”,就一定能挖掘到创作素材,激发出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精神、艺术魅力和长久生命力的精品力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先进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本版题图:高护国、吴磊、郭星、赵林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