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西藏之旅让健康相伴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06:38 解放军报
西藏之旅让健康相伴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陈辉

  

西藏之旅让健康相伴

  郑化改绘青藏铁路的开通,为军人进出西藏和驻藏官兵亲属探亲提供了方便。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因常年高寒缺氧,第一次去的人很容易因高原反应而引发各种疾病。对此,笔者采访了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全军高山病研究中心主任李素芝,他就进藏前该做哪些准备、到达后该如何预防各种不适等,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便让大家拥有一
次健康、愉快的高原之旅。

  出发之前该准备啥

  到达西藏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适应高原环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中氧分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高原不适应症。

  李素芝提醒说,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盲目进入高原,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方可进藏,没有要事,最好不要进藏。因为这些人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肝、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代偿活动增强,使这些脏器的负担加重。一旦这些脏器出现疾患,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进藏之前最重要的是去

医院作一下身体检查,在确定自己心肺等主要脏器没有毛病的前提下,才能启程。

  同时,由于乘列车进藏所需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再加上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大家要带些防治急性高原病、感冒及维生素类药物,并准备足够的御寒衣服,以防受凉感冒,寒冷和呼吸道感染都有可能引发急性高原病。实践证明,在进藏前2天,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并持续服用2天“高原康”胶囊等抗高原反应的药,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原反应的发生。在进入高原的途中应继续服用抗高原反应的药品,以减少高原病的发生。

  抵达之后注意什么

  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寒冷干燥,刚到高原,每个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但这并不说明你不适应高原,如果能够正确地保护自己,2~4天后,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人们常常用吸氧来缓解胸闷不适。当然,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延缓了适应高原的时间。假若你上述症状不很严重的话,建议最好不要吸氧,这样可以使你更快适应高原环境。轻微的高原反应,会不治自愈,不要动辄吸氧,以免形成依赖性。

  李素芝还提醒大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实践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度紧张,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自愈时间延长。

  同时,进藏后要多吃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食品;多喝水,使体内保持充分的水分;晚餐不宜过饱;最好不要饮酒和吸烟;要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起居有规律。初到高原的前几天,不可急速行走频繁洗浴,以免受凉引起感冒。感冒常常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初到高原,不能跑步,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一周后,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出现高原病咋治疗

  李素芝介绍说,急性高原病是人们初到高原时最容易出现的疾病,它是因急性缺氧反应引起的,分急性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3种类型。

  在到达高原数小时后至一两天内,若发生头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眼花、耳鸣、手足发麻或双手抽搐等症状,便可能患了急性轻型高原病。一般经过一周左右时间的休息和吃药,症状即可逐渐消退。

  如果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出现头痛、心悸、失眠、厌食和恶心等症状,然后频繁干咳,并渐渐加重,伴有紫绀、呼吸困难,接着咳嗽更厉害,咳痰,痰液呈粉红色泡沫状,或呈薄稀的橙黄色液体,状如啤酒或橘子水,或呈白色清水样,就是患上了高原肺水肿,这种病病情急、发展快,发病后需要及时抢救,只要诊治及时、准确,症状可在数小时内缓解,一般7日至10日可痊愈。

  当到达海拔6000米~7000米以上的地区,在中度缺氧至重度缺氧的过程中,人的分析判断记忆等能力会有所减弱,容易困乏思睡。除有早期高原反应症状外,还出现丧失方位感,丧失记忆,幻觉,意识障碍,嗜睡昏睡以至昏迷等症状,这就意味着你患了高原脑水肿。其治疗原则与高原肺水肿相同,但由于病情危重,不得延误抢救,同时应抓紧时间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方进一步接受治疗。

  最后,李院长提醒大家,患上高原病完全不必惊慌,只要科学、及时地采取医疗措施,即能药到病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