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破译金山密码的金手指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06:38 解放军报
破译金山密码的金手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破译金山密码的金手指



吴天鹏 刘学努 本报记者 柴永忠

  

破译金山密码的金手指

  张文钊在野外勘察岩石

  

破译金山密码的金手指

  寻金路上

  

破译金山密码的金手指

  架设钻塔黄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砝码。人们不会忘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唯有中国政府敢于挺直腰杆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中国的自信,来自于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也来自于拥有数以千亿计美元的外汇储量和充足的黄金储备。而这储备背后,凝结着的是武警黄金部队官兵的赤诚与奉献。

  在我国黄金第一大产地胶东,随着近百年的矿产开发,进入新世纪后,难觅新矿源成了寻金人心中的痛。而一位上校警官却在这里写下了奇迹,他运用“瞄准大带、攻深找盲”创新理论,在短短五年内,带领官兵为国家提交黄金资源量达70余吨,把一座座贫瘠荒山变成了造福百姓的灿灿金山,个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去年底,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获得黄金指挥部“地质找矿突出贡献奖”。

  他,就是武警黄金七支队总工程师张文钊。

  ●“金矿藏在地质家的脑子里,更在寻金人的脚下”

  理论创新只有插上实践的金翼才能腾飞

  2000年,初到七支队工作的张文钊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胶东半岛黄金资源量高达1500余吨;忧的是支队立足这样一片富庶的土地几年却没有大的收获?在找了百年的地表矿之后,难道胶东深部就没有成矿的可能性?“

  张总,你就别费心思了,胶东地区的金子早已淘得差不多了。”科技干部座谈会上,大家的零言碎语透着沮丧。

  在西部寻金十余年屡立奇功的张文钊陷入了沉思。他把胶东地区的图纸资料和岩芯标本找来,边调研边进行对比验证。为摸清支队地质现状,上任伊始张文钊就一头扎进了胶东的丘陵荒滩间,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磨破了两双胶鞋,行程上万公里,走访了支队所有项目组和山东境内的所有金矿区,掌握了胶东金矿带的重要数据。

  心里有底的张文钊在一次研讨会上力排众议:“我不同意胶东成矿带深部不可能形成大矿的传统理论,我看正是这些理论束缚了官兵的手脚。”

  官兵们将信将疑:理论再好,找到金子才是硬道理!

  一次,正在野外工作的张文钊听说澳大利亚一家公司有意介入招平带探矿,并提出要在千米以下的深部进行合作。这个意外的消息,如一道流星在他脑中划过。张文钊立即赶回支队,找来澳大利亚造山带型金矿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确认其与胶东金矿的地质构造极其相似,也就是说如果胶东也属于造山带型,那黄金资源总量在已知的基础上将要翻上几倍。当年,张文钊在撰写的《胶东地区金矿资源潜力分析及找矿方向》论文中,首次在黄金部队提出了“瞄准大带、攻深找盲”的创新理论。

  “攻深找盲”就是将寻金的触角伸向地层深部,这是一项既艰难又充满风险的工作,在黄金部队找矿史上从没人实践过。漆黑静寞的大地深处,真像张文钊说的有金光闪闪的金子?没有过硬的证据,要冲破传统理论谈何容易!

  倔强的张文钊在2001年春天,负责设计了第一个800米钻孔。可钻深不到600米钻孔内突然出现破碎坍塌,事故的不可预见性是每个矿区经常面对的难题,这些问题张文钊心里清楚,可在长达40多天的井故处理中,他不仅面对钻孔破碎坍塌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还要顶住当时的舆论压力。那些时日,作为支队地质找矿的领路人,张文钊不仅在验证着自己的理论,更是在检验着是否有突破前人的勇气。在那个凝聚官兵辛勤汗水的钻孔面前,他没有退缩,而是凭着科学严谨的钻劲,坚决地把钻孔打了下去。就是这艰难的第一钻,验证了“攻深找盲”理论的可行性,为国家探获了近10吨的黄金资源,也为支队当年找矿实现了开门红。

  山后矿区的成功发现,给了张文钊继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大磨曲家矿区。这是一个多家地质队无功而返的老矿区,张文钊像一个敢于掘进地壳的“钻探机”,循着“攻深找盲”理论大胆实践,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设计了深达900米的钻孔。艰辛的工作终于有了回报,当年大磨曲家矿区的黄金探明储量超过了20吨,达到行业规定的大型矿床规模。

  支队的一位老技术员告诉记者:寻金者谁不想找到大矿、特矿?但这个过程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一定修得正果。但张总之所以能把寻找大矿的周期大跨度地提前数年,关键是他手里有先进的理论引路。

  ●“寻金人都爱石,爱到极致,有时顽石就能炼成金”

  集智创新首先要做集纳人才的“领头雁”

  2006年的春天刚到,喜讯就传遍了七支队,在过去的一年,支队的地质找矿取得总队第一名。而让张文钊更高兴的是支队高级工程师刘光智、韩忠升任兄弟支队总工程师,看着从自己手下成长起来的科技干部,张文钊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欢送战友赴任的留言本上,张文钊写下“为国寻金,责任重于千座金山”的赠言,两位总工不约而同地向他敬了个军礼。

  一生与石头作伴的张文钊有个嗜好:爱石。可他不收藏奇珍异石,每到一处,一些不起眼的岩石标本却是他的最爱。他常挂在嘴边有句话:“不要轻视任何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也许其中就隐藏着金子的秘密”。七支队是一支人才密集的队伍,一线工作的大学生干部超过了90%,高级工程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三分之一。能否使高学历干部形成合力,发挥集智创新的效能,直接影响着科技寻金的质量。

  “地质找矿不是单凭一个总工程师就可以实现的,我没有点石成金术,也不怕谁超过我,发现金子首先要有金子般的胸怀。”在就职演讲会上,张文钊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为支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他建议支队党委加大一线投入,先后为地质中队及重点矿区配备了15台微机、11台数码相机、5台GIS解码器。建立了信息室,改造了实验室,购置了4台分析化验设备,并为每个地质组订阅了专业书刊。他又率先在支队集中科技干部学习高科技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当年就在地质设计中发挥作用,使得支队计算机成图技术走在了黄金部队的前列。

  2003年11月3日,张文钊干了一件对支队官兵来说破天荒的事,他把中科院院士涂光炽、刘光鼎请到支队,组织开展“院士进矿区”系列讲座活动。

  “真是做梦都不敢想,张总能把院士请来和我们交流,不仅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坚定了我们为国寻金的信心。”谈起张文钊关心科技干部成长的故事,现正在兰州大学读研究生的支队科技干部刘晓煌深有体会。起初张文钊把他安排到重点矿区担负技术把关,可他第一次设计钻孔时却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些日子,小刘最怕见到张文钊,可张文钊主动找上门来,没有批评,而是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一起攻克难题。正是张文钊对年轻科技干部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使他们在工作中大展身手,支队的地质设计连续5年获得总队优秀设计奖,每年都有10篇以上专业论文发表,先后有5名科技干部考上研究生。刘晓煌撰写的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奖,并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如今,在张文钊的带领下,支队每年都要按照国际学术会议程序,举办两次学术交流会,通过台上台下双向互动、交流,提升了科技干部知识储备的含金量,为实现支队地质找矿突破提供了必要的保证。2004年6月,在中国第一届探矿者年会上,支队因此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地质勘查行业知名企事业单位”称号。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当回事,才会把国家事业举过天”

  科技创新离不开使命责任这个“魂”

  与石头打交道久了,张文钊说话办事也是简练、凝重。记者让张文钊用一句话概括十几年的探矿体验,没想到他只说了两个字:责任。

  寻金是一份与寂寞为伍的职业。漫漫荒滩、迢迢山路,踩下的是艰辛,涌动的是责任。

  “穿上这身橄榄绿,咱干的可是良心活。我常跟战士们讲,躺三年舒服不到哪,干三年累不到哪;口号叫破天没用,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当回事,才会把国家事业举过天。”

  那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某金矿在发现之前,支队官兵在此工作了多年,但最终因认识和技术上的失误,在此矿区一无所获。在放弃矿区后的第二年,地方某公司就在此地发现了大型金矿。走出尴尬的境地,重新扛起胶东地区找矿的先进红旗,成了官兵们的梦想。

  “我不管这是第几遍,只要不符合规定,一千遍都不行。”说完,张文钊把一张图纸撕得粉碎。看着自己设计的图纸不合格,技术员急得哭了。

  这是2003年初支队组织设计1000米钻孔的一个场景,设计这个深孔是黄金部队找矿史上绝无仅有的,张文钊对每一个设计环节都严抓细抠。他深知从设计到布设一个钻孔国家要花多少人力、物力,一旦钻机下钻不见黄金,一切都将付诸东流。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这既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次,官兵们在架钻塔时,由于地势起伏度大,要想把坡度铲平很费工夫。于是一些人瞅个空子把钻塔架在了相对地势平缓的地段。别看与设计只相距十几米,一旦钻孔打下去,可能就在几厘米的地方与一个大型金矿失之交臂。

  “为什么不按设计来?”张文钊和负责施工的机长急了。“我们要降低钻探成本,再说十几米也不碍事。”“不行,要立刻拆迁。”高达十几米的钻塔,官兵们花了四天的时间才架起来,但科学的设计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张文钊的监督下,几十吨重的钻机很快在布设的钻孔前重新架了起来。

  就是凭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攻深找盲”理论的成熟运用,张文钊在不断地观察、对比和求证之后,等来的一次化验结果,让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16个样品全部见矿,从而在短短的5年内使大磨曲家矿区变成特大型金矿,使支队在胶东主要黄金成矿带上形成了以国家投资的计划项目为主,资源补偿费项目和合作项目并存的多元化找矿格局。

  (本文照片由吕广臣摄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