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评论:“长征”副刊发刊2500期感言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06:26 解放军报
评论:“长征”副刊发刊2500期感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陈先义

  

评论:“长征”副刊发刊2500期感言
伴随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蓦然回首,突然发觉,我们辛勤耕耘的与红军长征同名的这块园地,已悄然走过了2500期的历程。25000里,2500期,历史巧妙地把两个蕴含光荣寄托理想的名字,契合在2006年7月这段特殊的时日。

  31年前,也是7月的一天,同样一个酷热难耐的夏日,在北京阜外大街解放军报那座青灰色大楼一个没有空调没有风扇的房间里,几位主办文艺副刊的老报人议论风生,他们要
给重新恢复的文艺副刊起一个称心的名字。这是1975年7月,曾经万马齐喑的中国文坛,人们在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鼓舞的重要信息:月初,毛泽东同志与邓小平同志谈话,批评文艺作品太少,还是要讲百花齐放;同月26日,毛泽东同志又对电影《创业》批示,要求通过发行,不能求全责备。正是在这样一个酝酿文艺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央各大报的文艺副刊相继恢复,解放军报的文艺副刊就在首批恢复之列。50年代军报创刊之初,文艺副刊曾定名为“进军号”,一直使用多年,60年代初曾易名“文化园地”,后因文革一度中断。这次恢复办刊的日子,恰逢“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尖兵一号”成功,全军各文艺团体纪念长征的演出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长征,一时成为社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这是许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于是,几位老报人不谋而合:新创办的文艺副刊就叫“长征”。从此,解放军报有了一块崭新的文艺园地。

  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一开始就对这株新生的幼苗倍加呵护。就在“长征”创办不久,一代元戎朱德的《出太行》诗八首,刘伯承的《出益州》诗四首,叶剑英的《西游杂咏》诗六首,徐向前的散文《正气常伴晓峰青》,聂荣臻的散文《战华北》等,相继寄给了本报新创刊的“长征”发表。此后肖华、肖克、张爱萍、杨得志、杨成武、秦基伟、洪学智、吕正操、廖汉生等战功卓著的将军们也都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先后寄给“长征”。将帅们的支持和参与,对新创刊的“长征”无疑是莫大的鼓励,它一开始就受到了开国将帅的厚爱。

  1978年3月,肖华将军以《继续长征歌》为题写下歌词,并由晨耕谱曲交由我们发表,表达了他对“长征”的祝福和关爱。对“长征”,肖华将军有一段特殊的情感,早在1965年,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他就将自己刚刚落墨的《长征组歌》交给了军报“文化园地”(“长征”的前身)发表,并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要编辑们对作品提出修改意见。7月1日,《长征组歌》在军报发表,这是这部传世之作首次公开发表。此后,经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艺术家们谱曲演出,成为驰名中外的民族文化经典。“长征”的成长和进步,倾注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我们记得,1991年1月,当一篇题为《党员本色》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当天,时任总参谋长的迟浩田将军就给作者写来一封感情充沛的信,称军报发表了一篇好文章,读之让他激情难抑,热泪盈眶,他如同回了一趟沂蒙老区。激情之余,他挥笔题下10个大字:“党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其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至今墨宝余香,音犹在耳。许多次,军委总部首长就在当天出版的军报副刊上批示,给我们以褒奖和鼓励,勉励我们把文化副刊办成广大官兵的良师益友。

  正是有了军委总部领导和老一辈将帅的特殊关爱,“长征”在媒体竞争剧烈的今天,与人民日报的“大地”、文汇报的“笔会”、光明日报的“东风”、羊城晚报的“花地”等大报副刊齐名,成为屈指可数的名牌副刊之一。

  “长征”,2500期,走过的是一条光荣的路,一条坚实的路,诚如在首期创刊词中所言:以弘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为己任,创造为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报纸文艺新风。长期以来,“长征”忠实地沿着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方向,以昂扬向上的作品,团结了一批批军内外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在中国报纸副刊工作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清晰足印。可以说,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为广大群众熟悉的作家、艺术家,无不在“长征”上发表过作品,无不给“长征”以热情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引为自豪的是,在国内被称为文艺大家的刘白羽、廖沫沙、徐怀中、李瑛、林默涵、叶楠、冯牧、徐光耀、李国文、邓友梅、金敬迈、黎汝清、闫肃、孟伟哉、江波等等,无不把关注的目光投给“长征”,他们或通过“长征”发表自己的文艺见解,或将自己的诗歌、散文交由“长征”发表。刘白羽生前曾说:我是一名军人,我的作品首先要给解放军报。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每年都有多篇作品见于“长征”。他发表在“长征”的散文《黄河的精魂》成为他人生的压卷之作。名家的关注,无疑提高了“长征”作为报纸副刊的品位。

  2500期,“长征”推出的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像一串串光灿灿的珍珠,凝聚着军内外作者的满腔心血;像“长征”刊头画《草地岁月》上那个红军战士吹奏出的悠扬笛声,在军营、在社会散发着悠远的回响。诗人石祥的《十五的月亮》最早作为一首普通歌词发表在“长征”,后成为久唱不衰的优美的军旅抒情歌曲的代表。《血染的风采》、《咱当兵的人》等一批优秀之作,都是经军报副刊推介后,唱遍了全军每一个连队,抒发着当代军人的无私情怀,成为当代军营的“时代之声”。

  推新人、推新作、推佳作,历来是办好“长征”副刊的不二选择。一批优秀作品,如报告文学《人民利益》、《兵痴》、《长江之子》、《中级指挥员》,散文随笔《塞外听鼓》、《第五十二座丰碑》、《难得明白》、《爸爸,人民永远怀念您》、《神医哪里去了》、《说说儿子向群》、《读刘白羽遗嘱及其捐赠单》、《唐古拉,我心中的墓碑》,等等,或得到中国新闻奖最高奖,或受到军委总部及中宣部领导的褒奖,或被国内其他媒体广为转载,或被改编成其他体裁的作品。“长征”是一所文学爱好者的学校,当今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有不少是在“长征”发表的处女作。面向基层,面向战士,抒官兵之情,发时代强音,历来是长征编辑们遵循的宗旨。扶贫司令彭楚政(报告文学《一个共产党员和他的人生观》)、飞行员舰长柏耀平(报告文学《飞行员舰长》)、“军中焦裕禄”傅卫(报告文学《永远的军礼》)等等,这些闻名军内外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都首先见诸于“长征”。徐洪刚、史光柱等一些战士英雄,从基层英模成长为小有名气的诗人、作家,无不倾注着副刊编辑发现和培养的一腔心血。包括高玉宝这样的老英模,都是“长征”的忠实读者和作者。“长征”因他们的作品而增色,他们的创作为“长征”添了彩。

  2500期风雨历程,长征副刊的编辑们从白发皓首的老前辈到今天血气方刚的新一代,都一以贯之地传承着“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优良传统。边防有战事,百姓有灾情,总部有号令,部队有行动,大家总是主动报名深入最前沿,一面采访,一面投入火热的斗争。《和平之子》、《敢死队长》、《他们特别能战斗》等一批由编辑们写自炮火之下、写自救灾一线的战地报告和反映我军战斗风貌的作品,表达了普通编辑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和忠诚。这些年来,听党的话,为时代立言,围绕中心办副刊,成为“长征”编辑们的座右铭。在大是大非面前,“长征”历来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敏锐和坚定。1991年,中宣部表扬全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先进单位,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媒体中,军报文化部名列其中,这无疑是副刊编辑们的光荣,也是军报的光荣。

  在“长征”走过2500期的时候,对如章文龙、西虹等经历过战争风云的老同志们,我们表示由衷的敬意。由他们倡导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淡泊名利、注重业务的优良品格,正在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长征”副刊编辑们为人为文的楷模。同时,在我们走过2500期的时候,也向所有支持过副刊工作的作家、艺术家和广大读者,表示真挚的谢意。我们的时代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广大官兵对文艺副刊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路很长,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为广大官兵提供高尚健康的鼓舞人教育人的优秀作品,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长征精神的接力棒,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我们将用我们的辛勤劳动和工作业绩,回报社会,回报广大官兵,回报关心支持帮助我们的热心读者。我们期待着,有一天,我们也会像许多老同志一样,当回首往事时,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走过“长征”,我们也无愧“长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