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作者笔迹轶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06:20 解放军报
作者笔迹轶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元辉

  

作者笔迹轶事

  撰联:程步涛书法:李洪海

  从军报文化副刊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十好几年,办副刊过程中的许多事情都淡忘了。昨天忽接副刊编辑打来的电话,要我就副刊生涯写一篇忆旧短文。放下电话,一些往事又
从记忆的仓库中复活起来。起初复活起来的,竟是一些作者的笔迹。

  记忆这种功能有很大的职业选择性。教师善记名字,会计善记数字,话务员善记电话号码,演员善记台词,画家善记形象和颜色。当编辑的则善记作者的笔迹。我和我的副刊同事都有这种经验,而且常把一些作者有特点的笔迹当作有趣的谈资。这当然是因为有些作者经常寄稿,看得多了,目熟能详,不必看署名,一看那字体,就知道是谁来稿。字体就是他们的名片。比如

歌词作家石祥的字,字体比较工整,就像他的歌词一样给人一种严整的美感。诗人纪鹏的字,像蛤蟆蛄蚪碰头接尾游在一起。原来也是副刊编辑、后调出报社、但常给“娘家”寄稿的诗人顾工,他那字,方方正正,就像用他那方头大脸作模子模刻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把稿纸格子占得满满的,甚至侵犯左邻右舍。小说作家陈定兴的字,扁扁的,往一边歪斜,挨挨挤挤,好像人挤人,把人都挤扁了,挤得快要摔倒了。像这样写字各有特点,让编者经久不忘的作者,还可以说出许多。如今电脑普及,多靠电脑写作,打印出来的字全都格式化了。作者的笔迹,连同那笔迹带出的形象和趣味,甚至带出的个性,全都退出了文字生活。好处是省得辨认那些潦草的字,稿面清楚,便于修改,可也少了血肉感、亲切感,少了一种特殊的沟通,特殊的神交,多少有点遗憾。

  举一个例子,说明我这话并非过甚其辞。有一年,湖南常德诗墙为了开展组稿工作,寄给我一份“诗墙简介”,上面有一幅诗墙筹建处办公室主任盛和钧的照片。盛和钧,这名字很熟,是我在《解放军战士》杂志和《解放军报》文化副刊当编辑时常联系的空军作者。几十年不见,从照片上看,已经白发满头,不大认得出来了。可还依稀记得他来稿上的字体,不怎么工整,好像很随便地扎煞着四肢,是那种下笔很快,不经意间写出来的字体。我试探着给他去了一封信,很快收到他的回信。果然,是我印象中的那种字迹。他说是他向办公室的同事提供了我的通信地址,才寄“诗墙简介”给我的。我马上复信给他:“您的笔迹我还依稀可忆”,“这次是从“诗墙简介”上看到您的名字,方勾起昔日的文字交情。”我那时已经离休,在《中华魂》杂志当一名挂名的编委,便约他为《中华魂》写一篇有关诗墙的文章。瞧,又是当编辑的“毛病”作怪,总想着向作者索稿。很快又收到他热情洋溢的回信:“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我在《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报》(还有《解放军文艺》)上相继发表了为数不算少的

散文、特写和报告文学、小说,只知道每一篇作品里都倾注有编辑的心血,但却并不知道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姓甚名谁。今天,突然得知您是默默无闻地长期帮助过我的编辑之一,甚至三四十年过去,您还能依稀认得我的笔迹,我是多么的激动和感谢啊!”收到这封信,我既感欣慰,又觉愧不敢当。我在下一封回信中表示:“作嫁衣裳,是编辑的本分;默默无闻,习以为常。其实,编者和作者的关系是互补的。编者不仅需要作者的支持,也从作者笔下学到不少东西。这种文字之交是很值得怀念的。”我说的都是心里话。后来,他在他出的文集中,把我们之间的这些通信都收进去了,为编者和作者之间的真诚友谊留下了一份真实记录。

  由作者的笔迹而使这种友谊得以维系,对我这个老编辑来说,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一大乐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