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 正文

美军计划投入千亿美元研制非致命武器(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04:25 环球时报
美军计划投入千亿美元研制非致命武器(图)

图为美军石墨炸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最近,“非致命性武器”在与美军有关的报道中成了时髦词。据美国《防务内参》近日报道,在美国防部制订的机密版《战略规划指南》中,美军计划2008年至2013年至少投入1000亿美元用于研制非致命性武器。在人们印象中,美军的装备一向是冷酷无情的,战斧导弹、钻地炸弹、B2轰炸机,无一不是杀人不眨眼的凶狠利器。如今,美军要花费巨资研制非致命性武器,一时间让不少人感觉有点诧异:莫非美军真的动了恻隐之心?

  更适合美军“先发制人”的需要

  非致命性武器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目前,世界所有发达国家都在从事非致命性武器的研究,其中以美国的研究最为系统全面,进展也最快。所谓非致命性武器,主要是利用声、光、电、电磁、化学制剂等技术手段,使敌方人员和作战设备暂时或永久地失去正常机能和抵抗能力。近年来饱受发动战争指责的美军认为,由于现在经常面对的不是敌国的大军团,而是半军半民的“恐怖主义势力”,美军使用非致命性武器在外交和政治上好像更容易被世界舆论接受,从而更适合美国“先发制人”战略的需要。1992-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进行维和行动,当时美军陷入索马里内战,战场就在城市街道上,作战空间狭小,平民和武装分子难以区分,这致使大威力的作战装备难以派上用场。整个维和行动导致了 18名美国士兵和数百名索马里平民死亡。战后,五角大楼开始启动非致命性武器研究计划。

  目前,非致命性武器的研制与生产在美国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2004财年美国防部用于非致命性武器上的拨款达到了122亿美元,而2005财年则超过了150亿美元。近年来,为了加快对非致命性武器的开发,美国防部还专门成立了非致命性武器联合计划办公室。该办公室设在弗吉尼亚州,主要负责非致命性武器的研发和装备规划以及确定非致命性武器发展的大方向。

  非致命性武器分两类

  美军非致命性武器按应用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人员的,使敌方人员生理和心理受到影响,失去或削弱战斗力;第二类是反物质的,使武器装备、基础设施等失效和损坏以降低敌方的作战能力。

  反人员的典型武器主要有:超声炮,主要是针对人的听觉器官研制的,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噪音干扰器,能发出高达150分贝、频率为2000—3000赫兹的强大脉冲。超声炮利用高分贝冲击波的冲击作用,可使附近的人失去自控和辨识方向的能力,使人感到恐慌和头晕目眩,甚至引起人的心理紊乱和导致内脏器官损伤;致盲激光,主要通过发射炫目的激光,致使敌方人员眼花或短暂失明,甚至永久性致盲;臭弹,通常用硫磺、氯、硫化氢和氨制成,制造大量恶臭气体,使闻到它的人落荒而逃,无法战斗;微波枪:主要是针对人的触觉器官研制的,类似于好莱坞大片中所描述的能够发射

能源束的武器。据称,美军的这种非致命性武器有望在2009年投入使用。

  反物质的典型武器主要有:石墨炸弹,这是一种主要针对电力设施的武器。这种炸弹内含有大量的丝状碳纤维,经飞机投送后在空中炸开,大量碳纤维丝团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地飘落,搭在电力设施上使其短路,致使对方电力供应中断。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就曾使用这种石墨炸弹使得南联盟电力系统瘫痪;气溶胶弹,主要由大量腐蚀性的化学物质组成,在路面引爆使化学物质撒满路面,其散发出的气体可以渗入并损坏坦克、汽车的发动机,使之停止运转。

  频频试验新型武器

  目前,美军的非致命性武器大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美军在近年来的几次局部战争中曾频频试验新型武器。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就动用了“石墨”炸弹、“臭弹”等。在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更是频繁使用非致命性武器。近日,驻伊拉克的美陆军和美海军陆战队将可能装备7辆载有非致命能束武器的车辆。据悉,这种车辆可在都市作战行动中使用。它发射的射频波束,能使人的皮肤产生灼热和燃烧感,可用来驱散人群。但是,由于很多非致命性武器处于试验阶段,实战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造价也比较昂贵,因此,非致命性武器并没有在美军中广泛应用。

  虽然非致命性武器不以置人于死地为主要目的,但军事专家指出,美军这么大力推动的非致命性武器其实并不安全。

  首先,非致命性武器虽然冠以“非致命”的称呼,但其在使用的度的把握上很难控制,并不是绝对的非致命。如致盲武器的使用,距离武器较远的人可能会短暂失明,而较近的人则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其次,非致命性武器的使用由于具有所谓的“人道”的一面,在使用门槛上同常规致命性武器和核武器相比较低,因而容易滥用。最后,许多非致命性武器采用了大量的化学物质,如碳纤维、胶粘剂、润滑剂等,这些物质容易造成污染且不易清除,其使用无疑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本报特约记者 李文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