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解读2006年美国国防部颁布的中国军力报告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15:05 山西晚报
解读2006年美国国防部颁布的中国军力报告

167舰访问美国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美国国防部23日公布了关于中国军力情况的最新年度报告,继续散布“中国威胁论”。

  自2000年以来,美国防部每年都向国会提交所谓中国军力年度报告。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重复去年报告的老调,声称中国军力的增强已经威胁到地区军力平衡。从长期而言,可能对该地区的美国的军队“构成切实有效的威胁”。

  这份报告继承了以往报告的风格和调子,充斥着自相矛盾的说法,既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实力雄厚且野心勃勃”的可怕对手,又缺乏足够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报告仍然未摆脱以往报告主观臆断的模式,大肆渲染中国正常的军事发展“对地区乃至美国构成了威胁”,再次表现出冷战思维和强权逻辑。

  报告大纲

  美国时间5月23日出炉的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分为6章,包括插图在内共50页。

  第一章说明去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发展。

  第二章描述中国的战略,包括中国不确定的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及远超过对付台湾所需的军事现代化。

  第三章探讨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第四章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资源来源,包括中国军事预算的趋势、军事预算的分配、外国武器的取得、军事工业和科技基础及欧洲对中国军售的解禁。

  第五章以10页的篇幅,分析解放军现代化的目标和趋势,包括兴起中的对抗能力、核吓阻力量的加强、精准轰炸能力的建立、远征军作战能力的提升、空军的扩张、海军势力的延伸、太空及反太空发展和信息作战的研究。

  第六章分析解放军在台湾海峡的战略,列举北京对台湾可能采取的行动选项,包括劝诱与遏阻、有限战争、空军和导弹作战、封锁及两栖登陆。

  报告内容

  对台海局势、中国人民解放军对美国的“威胁”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20年内的总体实力与战略的分析是《中国军力报告》的重点。那么,最新的《中国军力报告》在这三个重点上是如何说的呢?

  重点1 台海局势

  台海军力“此消彼长”

  最新的《中国军力报告》称,中国大陆经济持续成长,外交影响日益增加,解放军军力“持续扩张”,相对地,台湾在“国防”方面的努力却“呈现和缓”,从而使得两岸军力“逐渐向北京倾斜”。《中国军力报告》接着对台海两岸的陆海空军及中国大陆的导弹力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种的军力部署可以看出,北京仍以台湾为“最大的假想敌”,约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力被部署于台海地区,其中海军更是以“一半以上”的军力“对付台湾”。

  运用“所有可能的途径”

  最新的《中国军力报告》说,中国大陆正运用“所有可能的途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以防止台湾“独立”,促成统一的最终目标。

  台湾“国防”支出持续下降?

  报告说,台湾的“国防”支出在过去的十年间持续下降。台湾过去一直在获取作战能力,应付不对称战争,使得对台攻击要付出太高代价,然后借此赢得时间等候“国际支持”。

  重点2 中国军力对美国的“威胁”

  最新的《中国军力报告》说,中国战略武力现代化及其惊人军事发展的步调与幅度,“可能”对美国形成“确实有效”的威胁。中国支持远距离军力的能力有限,但是中国是所有国家当中“最具潜力”能与美国在军事方面一较高下的国家。报告说:“中国战略核部队现代化、陆基与海基防御能力及逐渐浮现的精确打击武器,在长期趋势上,有可能对该区域内现代军事行动,形成确实有效的威胁。”这份年度报告的摘要说:“中国军事发展的许多方面震惊美国分析家,包括战略武力现代化的步调及范围。”报告说:“中国军事扩张已经达到影响区域军力平衡的程度。”报告提到中国取得俄罗斯运输及空中加油飞机,并“有意”取得能在航空母舰起降的俄制苏-33型舰载战斗机。

  重点3 中国军力与战略的分析

  扩张造成“区域失衡”?

  报告说,中国解放军战略核武部队现代化、陆上及海上的拦截与封锁能力以及发展中的精准攻击武器,“有可能”对区域内运作的现代化部队构成威胁。报告在第二章说,经济发展与军事扩张让中国急速成为“区域强权”。

  目标“锁定全球”?

  最新的《中国军力报告》说,中国大陆军力现代化的短期目标,是准备随时应付台湾海峡的任何冲突,但是撰写中国军事战略的相关人士却在报告中“一再强调”,中国将视野放在“比台湾更远的地方”。报告引述军事分析家指出,解放军购制武器的项目可知,中国新一代武力的目标早已“非仅台湾”。洲际导弹也同样有效改良,其射程范围已经可以攻击全球目标。

  长期而言,中国也在研发C4ISR,包含太空基地以及高空探测器,以使北京可以掌控监测西太平洋地区的外国军事行动。

  我方态度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24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方对美国国防部公布2006年度《中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刘建超说,美国国防部这个报告抱着“冷战思维”不放,别有用心地夸大中国军力和军费开支,继续散布“中国威胁论”,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时机选择

  美国媒体透露说,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原本要在3月1日前向国会提交,但诸多因素导致五角大楼选择在这个时机公布报告。

  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的《国防授权法》,规定国防部长每年3月1日前,须向国会提出《中国军力报告》,分析中国目前及未来二十年的军力、军事技术发展及战略,今年因中国国家领导人访美而延迟发布。报告出炉的时间选在美军太平洋总司令法伦结束一周的访华行程之后,中美国防交流年度会议之前,颇耐人寻味。

  专家看法

  “中国只是在台湾问题上做应急常规的准备!”———华盛顿战略与国际关系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科特·坎贝尔

  “中美之间的战略性交流不会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中国的二炮司令员即将在奥弗特空军基地与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卡特怀特将军举行会谈,这就是事实。”———兰德集团中国军事专家罗德曼

  报告分析

  继承以往风格充斥自相矛盾

  这份将提交美国国会的长达50多页的报告继承了以往报告的风格和调子,充斥着自相矛盾的说法,既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对地区乃至美国构成了威胁”的可怕对手,又缺乏足够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军费

  报告继续指责中国军费开支不透明,但又得出中国实际军费开支是中国公布国防预算两到三倍的结论。报告说,中国与军事有关的总开支今年估计要达到700亿至1050亿美元。它还宣称,按目前中国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推算,到2025年中国的军费开支可能会增长三倍甚至更多。

  这些数字从何而来?美联社报道说,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彼得·罗德曼说,他对中国军费预算规模没有新的“估计”,此前一些美国官员“估计”增长率为两位数。报告还指责中国没有适当解释发展军力的目的。

  不过,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提交的2007财年预算中,军费开支增加近5个百分点,达到4393亿美元,这还不算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事额外拨的1200亿美元。

  美国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其军事实力已在全球遥遥领先,其国防开支几乎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相当,但仍要不断追加军费。对此,布什似乎也没有对世界各国作出解释。

  台湾

  今年报告依旧蓄意夸大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实力对比,声称台海军力平衡正在朝大陆一边倾斜。罗德曼直接称之为“错误的方向”。

  媒体分析认为,美国这种说法与其说是在担忧台海局势,不如说是在向台湾当局施压,迫其交纳高额“保护费”。路透社报道特意提及,美国2001年决定向台湾出售大批先进武器后,至今采购案预算案仍压在台湾“立法院”没有讨论。比此前报告更进一步,报告说,“中国军力建设的步伐和规模已经将地区军事平衡置于危险之中”,“中国军力增长已给地区军事平衡敲响警钟”。

  新闻观察

  美制造扩大对台军售的好借口

  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的发布时机非常现实,那就是与台湾当局刚刚出炉的所谓《国安报告》相呼应,并且卡位在美台军售年度会议召开之前。

  虽然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获得美国政府的“普遍支持”,而非只是五角大楼的看法,但是仔细翻看这份报告会发现,内容上没有新意。与去年的报告相比,今年的报告在结构及内容上大体相同,只是数字做些更新。例如都是在第六章探讨“解放军现代化与台海安全”,也都在序言引用了中国前年《国防白皮书》的字句:“中国人民和武装力量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如此没有新意的报告出炉时机只能令外界认定,这与美国力促的对台军售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连报告本身也毫不掩饰地鼓动说:“美国要根据《台湾关系法》,出售防卫性武器给台湾,协助维持台海和平稳定……”

  其次是帮台湾军力扩展找理由。“巧合”的是,在五角大楼公布《中国军力报告》的同一天,台“海军司令部司令”林镇夷上将在苏澳中正基地举行海军第“261战队”编成典礼。林镇夷致词时表示,台湾海军第一艘、第二艘“纪德级”舰返台至今,先后完成成军、服勤、兵推验证、海上实兵操练等工作,成效十分卓越,因此在“国防部”政策指导下,今年4月1日核定于168舰队所属成立261战队;其后,基于“纪德级”舰优异性能,以及对海军与整体台澎防卫作战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在24日将其改隶直属舰队指挥部,期借此使舰队用兵与指挥更为灵活与广泛;因此从23日起“海军261战队”在“防卫台湾”的角色中,更具决定性与重要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