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们和三峡工程一起成长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06:37 解放军报
我们和三峡工程一起成长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我们和三峡工程一起成长



郭刚 史志强 本报记者 张建军

  

我们和三峡工程一起成长

  三峡工程雄姿

  

我们和三峡工程一起成长

  官兵在进行喷锚作业

  

我们和三峡工程一起成长

  浇筑混凝土

  在三峡枢纽主体工程完工之际,记者再次踏上坝区这块热土,通过与奋战了13年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倾心交谈,我们更加了解了水电官兵工作生活的经历,也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

  三峡让我插上智慧的翅膀

  [人物小传]

  马青春,1964年4月出生,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系,35岁被任命为武警水电部队最年轻的总工程师。在三峡建设中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了十项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他本人有两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他2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水电指挥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还被三峡总公司评为“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

  [人物独白]

  船闸混凝土浇筑是最精细的一道工序,被誉为“绣花工程”。在近30层楼高、7公里长的直立岩壁上均匀浇筑1.5米厚的衬砌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施工创举。滑模试验阶段由于缺乏施工经验,经常出现预想不到的问题。那次我正感冒发高烧,刚离开不到半小时,就有电话告急,我拔掉针头,就跑到工地。我女儿莹莹为此写了一篇作文叫《工地离不开我》,真实描述了我的这段经历,并荣获宜昌市中学生作文二等奖。为了不辱使命,“伺候”好这些混凝土,夏天往混凝土里加冰块,给仓位装冷却水管;冬天,给混凝土上穿防寒服。仓位一开浇,24小时不间断作业,无论刮风下雨,我都24小时守在边上。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掏”出的真是超过自己当初追妻子的热心、呵护女儿的细心。

  学水利的谁都想干大工程,我不仅参加了三峡建设,而且成长为武警水电部队三峡工程的技术老总,这都是三峡工程给予的机会。女儿作文上写的我和战友们解决了这么多的技术难题,不参加这么大的工程遇不上这么多的世界级难题,技术、能力上也就得不到提高。来三峡10多年,吃过的苦全忘掉了,得到的荣誉却历历在目。我爱三峡,每次摸到船闸光滑的墙面,就和摸着女儿的脸蛋一样亲切。

  [人物小传]

  周腮松,1985年3月入伍,1999年5月被破格提干,现为武警水电三峡工程指挥部测量队队长。先后担负永久船闸一期、二期工程施工的测量技术工作。13年采集了510万组数据,走了13.5万公里路。由他组织开发的《土石方工程量计算软件》,使工程开挖量的计算效率提高了70%,受到监理单位专家的高度赞赏,被三峡总公司推广应用。

  [人物独白]

  1996年,二期工程开工,组织上决定让我承担测量技术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水利工程中土石方工程量的计算,因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以及施工过程中开挖线的不规则等因素影响,使工程量计算十分困难,手工计算和传统的求积仪计算繁琐又容易出错。我结合工作实际,买来计算机书刊,加班加点学习,从微机的基本原理学起,从dos系统到windows入门,从wps、word文字处理到运用foxbase+数据库进行程序设计。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和无数次实验、完善和维护,我自行设计编程,终于制作出了两套测绘应用软件,只要把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各种地形地貌图,平面立体图及各种演算结果就会精确地显示出来,过去3天的工作量1天就能完成了。

  回忆起这些,我要衷心地道一声“感谢三峡!”坝区的每一寸土地我几乎走了个遍,实践让我变得成熟,知识给我信心和力量。我能从志愿兵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干部,是三峡给了我不断增长才干的机会。

  三峡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动力

  [人物小传]

  欧阳运华,1987年7月入伍,水电第八支队支队长、高级工程师。刻苦钻研水利水电工程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和机电安装理论,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三峡永久船闸建设中一系列世界级的施工难题。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获得“全军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人物独白]

  永久船闸“人字门”是世界上最高最重的闸门,每套重达1700吨,相当于一幢15层高的楼房。闸门安装后水平和垂直误差均不得超过2毫米,精度要求之高、难度之大为世界之最。而安装控制点的测量精度偏差不能大于0.5毫米,部队购进的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全站仪,却存在搜索定点难的问题。我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白天带着测量技术人员跑工地、测数据,晚上加班修改方案。经过近一个月不分白天黑夜的战斗,终于制定出合理的测量布点方案,赢得三峡总公司的高度评价。当“世界第一门”安装完毕后,经测试验收,误差被控制在0.2毫米之内,启闭自如,滴水不漏。

  初到三峡,我的感受只一个字:怕!这就叫“未到三峡想三峡,到了三峡怕三峡”。“人字门”在安装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我读了20多年的书,学校所学的知识远远解决不了施工中所遇的难题。从此三峡工地成为我读到的最经典的教科书,它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总爱上工地转一转,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每当想起这世界上最大的门是由我吊装完成的,心里就感到无比自豪,陡然又会生发无限的力量和勇气。

  [人物小传]

  “运输大王”王世武,1992年12月入伍。武警水电第六支队一中队四期士官。在三峡永久船闸开挖中驾驶“小松”自卸车,累计完成土石方运输24.8万立方米,先后被评为“红旗驾驶员”、“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人物独白]

  1995年是三峡永久船闸一期工程开挖最关键的一年。进入6月份以后由于连日高温,我的“小松”325自卸车驾驶室内热气蒸人,温度常常高达50多摄氏度,别说要在里面工作十多个小时,就是闲坐一会儿,也感到皮肤像火烤、嗓子在冒烟。我有好几次由于过量出汗导致脱水或休克,但是稍作休息后马上又会投入战斗。我曾创造过个人月运输土石8000多立方米的船闸施工运输最高纪录,但由于积劳成疾,我被检查出患上重度肺结核,住进了医院。有道是:祸不单行。就在我住院没几天,家中来信说年久失修的老屋因雨倒塌,一家人无家可归。那会儿,我简直心急如焚。后来组织了解了我的情况,及时帮我们家解决了困难。而几个月后,我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又走上了工作岗位。

  参加三峡建设13年,从坛子岭开挖到大江截流再到永久船闸建设,每一次重大战役我都参加了。这期间我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只要一想到自己参加的是一项功垂千古的伟大工程,我的心中就充满希望,充满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军旅生活,女儿一出生我就给她起名叫“三峡”。

  三峡给了我们幸福和快乐

  [人物小传]

  王青屏,现为武警水电三峡工程指挥部高级工程师,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水电部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三峡优秀建设者”;徐佑玲,武警水电三峡工程指挥部总经济师。1994年夫妇俩双双来到三峡工地,被官兵们称为“大校夫妻”。

  [人物独白]

  20多年来,我和佑玲参加建设了一个又一个大坝电站,却唯独没有给自己和孩子建起一个团圆安宁的家。我有32个春节是在水电工地上度过的。1998年的正月初二,我和往常一样来到三峡大坝建设工地。与此同时,徐佑玲因对国内首次使用的单面衬壁滑模施工的报表一直放心不下,也与监理、业主单位来到工地,再次核对那一大堆数字。中午时分,我俩在工地与正在施工的儿子王化琪不期而遇,时常不能见面的一家人就这样团聚在了工地。

  雨果曾说,“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30多年来,我们俩参加建设了一个又一个电站,给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是和祖国的水电事业紧紧相连。正应了那句老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孩子长大了,也和我们一起干起了水电,继承了我们的事业,我们也可以安心退休了。

  [人物小传]

  “三峡愚公”廉振江,大型挖掘机操作手,武警水电第六支队五中队三期士官。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担任挖掘机操作手,6年搬走“两座山”,累计完成土石方挖装近100万立方米,多次被评为“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岗位能手”、“劳动模范”,并作为武警部队代表参加了全国“五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人物独白]

  永久船闸开工之际,我被任命为一台价值600多万元的进口挖掘机的机长。尽管只有初中文化,可我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照样把这台洋机器的构造、原理和性能弄了个了如指掌,连厚厚的说明书也背得滚瓜烂熟。施工中各山岭露出花岗岩的“金刚之身”,挖掘机斗齿与岩石摩擦,声音刺耳,火花飞溅,但我一点都不打怵。有一次发动机风扇皮带断了,为抢时间,我没等发动机冷却,就拿起备用皮带一头钻进机器里面。由于空间狭小,身体贴到了发烫的发动机壳上,等换好皮带出来,好几处皮肤已经被烫伤。在三峡6年,我每年在挖掘机上的工作日都在320个以上,所操作的机械比同类设备多干了2年的活,创单机挖掘时间最高纪录。

  从小就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借助大型的机械设备,我实实在在当了一回愚公。三峡让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更是我人生起飞的平台。在三峡的6年,我一直在工地上干,没回过几次家,工程最紧张的时候40天没下工地,累了在驾驶室里和衣而睡。过去我对多记一车土少记一车土看得比较重,而今三峡这个宏伟的工程让我的心胸变得更开阔了,个人的利益只有和国家利益紧紧相连才更有意义。

  [人物小传]

  三期士官吴东升,1998年10月随部队进驻三峡工地,先后参加永久船闸一期金结安装预埋和“人字门”的焊接任务,共用去焊条20万余根,被誉为“焊接大王”。几年来,吴东升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一次。

  [人物独白]

  2000年12月,我们18名战士焊工,组成焊接突击队,承担了焊接“世界第一门”的任务。高38米,重达800吨,面积比两个篮球场还大的“人字门”焊接难度之高、工艺之复杂难以想象。我们工作量是平常的3倍,3个月用掉100多万根焊条。焊接过程中,经过热处理后的钢板温度高达120摄氏度,一处焊接部位经常需要一种固定的姿势,在一尺远的距离施焊,或蹲或跪或仰或卧,一干就是半天。由于工艺要求高,焊工中途不能歇,一歇温度就下降。狭窄的门体内,温度达60摄氏度,像个大烤箱,充满着大量无法排除的烟和光,衣服能拧出水来。我们焊接的工艺经过声波无损探伤检测,合格率达100%。这一结果令监理和那些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水电竖起了大拇指。

  三峡永久船闸“人字门”的焊接是我在三峡建设中干过的最艰苦的活,回想起那段紧张的日子,我就感到光荣和幸福,这么多年虽然我舍小家顾大家失去了很多,但每当看到自己焊接的工件平整美观,心里就感到特别满足。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到闸门前照一张相片,放大后挂到我们家客厅里。我要骄傲地对朋友们说:“这天下第一门,是我焊的!”

  三峡工程大事记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在三峡坝区隆重举行。

  ●1995年1月5日,三峡工程纵向围堰上纵段正式开仓浇筑碾压混凝土,拉开了主体工程大方量混凝土施工的帷幕。

  ●1995年4月18日,三峡大坝左岸电站一期工程破土动工。

  ●1995年4月24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及升船机一期工程正式动工。

  ●1995年12月24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及升船机二期工程正式开工。

  ●1996年4月19日,三峡工程三期围堰基础混凝土浇筑提前开始。

  ●1997年10月6日,导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1997年12月11日,三峡大坝开始浇筑第一方混凝土。

  ●1998年5月1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实现通航。

  ●1999年1月25日,三峡大坝金属结构施工全面展开。

  ●1999年11月17日,6台塔带机的混凝土供料线安装完成并投入运行。

  ●2000年9月15日,泄洪坝段22个导流底孔全部封顶形成。

  ●2001年12月31日,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全年完成406.38万立方米,连续三年三破混凝土浇筑世界纪录。

  ●2002年5月1日,三峡二期工程上游围堰破堰进水。7月1日,三峡二期工程下游围堰破堰进水。

  ●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

  ●2002年11月7日,三峡三期工程A标段开工,三峡三期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2002年12月16日,三峡工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工程首仓混凝土开始浇筑。

  ●2003年7月10日,三峡左岸电站2号、5号机组并网发电,比原计划提前20天。

  ●2004年7月8日,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通过验收,转为正式通航。

  ●2005年9月16日,三峡左岸电站9号机组并网发电,三峡左岸电站14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提前一年建成投产。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米设计高程。

  (据新华社)

  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节录)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以来,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其中包括:

  ——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保护长江中下游荆江地区1500万人口、150万公顷耕地。

  ——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在847亿度以上。

  ——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物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总量2800万立方米,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2000年混凝土浇筑量为548万立方米,月浇筑量最高达55万立方米,创造了混凝土浇筑的世界纪录。

  ——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10.25万立方米/秒,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

  ——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工程的双线五级、总水头113米的船闸,其最大工作水头、最大弃泄水量、边坡开挖高度均属“世界之最”。

  ——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三峡工程升船机的有效尺寸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带水重量达11800吨,过船吨位3000吨。

  ——水库移民总数世界最多。三峡工程水库动态移民最终将超过120万人,世界上人口在百万以下的国家有36个,百万移民相当于迁建一个国家。

  (据新华社)

  本版图片由廖德真、黄正平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