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外国专家评论:看清中国的航母雄心(组图2)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08:08 《国际展望》杂志
外国专家评论:看清中国的航母雄心(组图2)

被西方称为“苏维埃马汉”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外国专家评论:看清中国的航母雄心(组图2)

已经确定提供给印度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


已经向公众开放的“基辅”号航空母舰。


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始终积极地引进前苏联航空母舰,其目的显然是想从中学习到更多有关这种复杂海上作战平台的建造及使用经验。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作者认为,中国购买上述三艘航母的行动引致了两个重要问题。首先,这些苏联红海军的舰艇最终都归属中国,这种情况是否纯属巧合?其次,如果不是巧合,这些航母对中国的航母研究和发展计划到底具有何种价值?

  很难让人信服的是,三艘苏联红海军航母都被中国企业购买的事实仅仅是一种巧合
。中国政府在1992至1993年间曾积极要求直接采购一艘或更多基辅级及“瓦良格”号航母,但却没有成功。中国现在通过其所属企业实现了这一目标。在“瓦良格”号的购买中,相关企业与中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军方都有密切联系。出于某些原因,中国尤其希望获得“瓦良格”号,该舰2000万美元的售价相当于其作为被拆卸船只售价的三倍。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于2001年9月访问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后,才最终消除了土耳其政府不允许该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障碍。据报道,杨文昌副部长表示中国将向土耳其提供价值3.6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并签署双方的旅游协议,以此说服土耳其政府放行“瓦良格”号。

  如果中国政府确实在幕后操纵了这些航母的购置,那么它对这些航母有何利用目的呢?许多分析人士的观点是,中国海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将通过观察研究这些航母,了解很多关于航母设计和建造的知识。据推测,解放军海军的专家已考察了这些航母。2002年3月,据香港媒体报道,“基辅”号航母的安全保卫工作非常严密,导致有传言称解放军海军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当时正在考察该舰。然而,这些考察活动的价值可能被过度夸大,这些航母所采用的技术已比西方国家海军的同类技术落后了一代,中国只不过是在了解一些已经过时的技术。如果中国将这类技术运用于其自行研制的航母,那么该型航母从一开始就会处于技术落后状态,更不用说在经过长期的建造和试航过程之后了。

  ☆ 中国的海战原则及航母的作用

  本文作者认为,自80年代初以来,尤其是在90年代,外界开始大量谈及中国建立“蓝水”海军的雄心壮志。军事分析人士大都确信,到2000年或稍后一段时间,解放军海军将拥有“绿水”(沿海海域)海军的地位,并具备向西太平洋投送有限作战力量的能力。到2010年,该军种将完成向“蓝水”海军的转变。然而,从2003年的实际情况看,虽然解放军海军在过去10年内提高了其基本战备状态,但其总体进步仍较为迟缓,它甚至无法在中国沿海水域实现制海权。

  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中国仍未实现其“蓝水”海军的宏愿。其一,虽然中国自1978年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进步和工业化成就,但仍然缺乏财力资源和相关技术推动其海军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和有效发展;其二,如后所述,台湾问题迫使中国领导层将注意力集中于领海附近的水域;其三,苏联红海军的作战原则、战役理论和作战战术对中国海军仍具有影响,这也阻碍了解放军海军向“蓝水”海军的转变。

  从作战角度衡量,解放军海军仍局限于绝大部分属于战役层次的近岸防御类型。换言之,虽然中国的海军发展战略提出在未来要具备全球抵达能力,但该战略目前则强调海上作战力量的战略或战术部署,并由此限制了战略目标、武器装备采购及作战计划等各方面的相应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解放军海军的海战战略体现在其作战模式上,这种作战模式又对该军种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解放军海军的海战战略包括两种作战模式:一种是海上作战力量的独立部署;另一种是与其他军种(尤其是解放军陆军)进行联合作战。在第一种作战模式中,解放军海军的任务是向远离中国领海的水域投送作战力量,很有可能采取的作战方式是在战略层次上独立组织战役行动,打击敌方海军舰队或陆上目标;在第二种作战模式中,解放军海军主要担负防御性任务,即攻击敌方位于中国领海水域的舰船,但它在这种作战模式中也执行进攻任务,即在两栖作战行动中为陆军和空军提供支援。目前,解放军海军执行第二种作战模式相关任务的力量规模仍然有限,并由此仅拥有一支轻型舰队。然而,解放军海军的最终目的还是发展第一种作战模式中的相关作战能力。

  从实际情况看,解放军海军目前已面临向远离领海的水域投送作战力量(即第一种作战模式)的作战任务,然而却缺乏相应的资源完成此类任务。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南中国海爆发武装冲突,在这种形势下,解放军海军的任务将是占领那些领土主权存在争议的岛屿,并击退其他声称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的国家的武装力量。台湾海峡的冲突是介于上述两种作战模式之间的特殊问题,在台湾海峡发生的任何冲突在地理上都靠近中国领海,然而,如果美国采取军事介入手段(大部分中国安全分析人士都认为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冲突可能会延伸至远洋海域。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海军在为陆军部队对台湾实施两栖进攻提供支援时,必须要在远海海域相对独立地与敌方海军舰队进行对抗。

  争夺制海权和进行海上阻截是支撑解放军海军作战模式的两个重要作战概念。刘华清在担任海军司令员之后不久指出,该军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夺取制海权。解放军海军提出了在防御内线取得制海权的作战思想,这些防区包括中国三处近岸狭窄水域: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其中,渤海海峡最为重要,因为它为首都北京和整个华北地区提供防护。台湾海峡也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解放军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通道。除上述三条海峡之外,南中国海也是解放军海军主要关注的海域。

  在夺取制海权时,解放军海军必须要在靠近主要沿海城市(如上海、香港和福州)的海域,针对敌海军舰队实施防御性战役行动。中国海军还需要通过实施进攻战役(如对台湾占领的金门等岛屿实施两栖登陆作战),夺取进攻区域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并从空中和海上为参战的解放军陆军部队提供防护。解放军海军所关注的是,它并不需要在大范围海域内取得制海权,而只需要在几个几乎完全相互分散的海上通道夺取制海权;并不需要全面夺取制海权,而仅需在有限时间内夺取部分制海权就足以满足作战需求。

  与之相反,中国海军在其防御外线作战方面所强调的是海上阻截的作战概念。据中国海军高级分析人士称,美国针对中国设置的海洋前线涉及两层“岛链”。第一岛链从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延伸至菲律宾;第二岛链则从日本的小笠原群岛延伸至马里亚纳海沟。解放军海军的第二层防线和实施海上阻截作战的能力主要就是以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为目的进行设计。

  解放军海军的航母研制项目与上述两种作战模式如何发生联系呢?实际上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仍不十分明确,这也是该项目一直被中国搁置的原因之一。但航母研制项目的实施只是被推迟,而并未被完全取消。航母的研发工作仍在继续,这表明中国并未将航母视为对国防及其海军长远现代化建设无足轻重的因素。

  中国继续实施航母研制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先获得制空权,才能夺取制海权。这一现实是中国对发展航母寄予厚望的根源所在。在80年代,解放军海军提出建造航母的需求,主要考虑是在南中国海可能实施的作战行动。中国如要在该地区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获得制空权。从中国大陆到南中国海的相关距离达到1500公里,而解放军空军战斗机的航程很短,因此解放军海军认为,只有依靠航母才能争夺该海域的制空权。刘华清并未接受空中加油可解决陆基战斗机航程较短的问题的观点,1990年3月,他访问了正在发展空中加油技术的空军基地,但他仍不相信空中加油机能由从航母上起飞的战斗机以外的其他战机实施保护。

  如前所述,当1991年苏联的威胁消失后,中国军方将注意力集中于南中国海岛屿的主权争议和台湾问题。在90年代前半期,解放军的关注重点是南中国海,并以由200多个珊瑚岛礁组成的南沙群岛为中心。共有六个国家和地区声称对南沙群岛的岛屿拥有主权,它们是:中国、中国台湾和越南分别表示对整个群岛拥有主权;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声称对该群岛的部分岛屿拥有主权。该地区包括价值较高的渔场并被确信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此外,南沙群岛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它位于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运输线之中,这条运输线进行着全球绝大部分贸易活动。

  90年代末,由于台海两岸关系逐步恶化,中国的关注重点开始转至台湾海峡。台湾在这十年间已逐步开始实现“民主化”,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台湾当局也开始实施一种更为自信和更加追求独立的政策,这主要表现在李登辉1995年6月对美国的访问、1995年12月台湾的“立法院选举”和1996年3月的台湾“总统选举”等事件中。中国被这一系列事态所激怒,并严厉抨击这些被它视为向台湾独立发展的举动。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间,台海两岸关系达到了危机状态,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军事部署并对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导弹实射,试图影响台湾选民的选择,并向台湾发出明确信号,即中国大陆非常认真地看待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统一的问题。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了“两国论”,中国进行了军事动员并实施了两栖登陆演习,再一次对台湾发出了警告。在台湾2000年3月的“总统选举”中,民进党领导人陈水扁当选为台湾“总统”,并使台海两岸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中国政府自那以来一直在不断警告台湾,中国大陆并未排除以武力实现两岸统一的选择。

  当中国所关注的主要国家安全问题转移到台湾后,采购航母的迫切性从表面看似乎不如以前。如果台湾海峡爆发冲突,作战行动可能会在距中国大陆300公里以内的范围实施,随着解放军空中作战力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它可确信其陆基空中作战力量至少能在此作战区域内的有选择的海域上空夺取制空权。此外,随着部署在福建和浙江的东风系列中程和短程弹道导弹的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对此类武器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大,并以此实现在针对台湾的任何作战行动中取胜的目的。

  如果说战略重点的转变削弱了来自战略层次的对航母采购的推动力,那么刘华清在1997年的退休则使航母采购项目失去了主要支撑力。与此同时,解放军内部“军事变革”(RMA)的提倡者们逐步扩大了其影响,他们认为航母战斗群是一种逐渐过时的武器系统,这是因为,其一,由于航母的雷达和电磁探测的可见度很高,它因此已变为精确制导武器很容易实施攻击的目标;其二,航母也极易遭受潜艇和水雷的攻击;其三,航母在海上需要进行频繁补给,这使得它在后勤保障船只被敌方摧毁后变得十分脆弱。出于上述原因,解放军的“军事变革”派人士确信,航母在现代战争中已变为“浮动棺材”。

  “军事变革”论的支持者们确信,无论如何,以高昂代价发展一支采取“对称”作战方式的航母舰队并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替代方案,中国应该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手段,采用“非对称”作战战略,在台海冲突中击败规模更大和作战实力更强的美国海军。他们尤其强调,解放军可通过使美国海军的指挥和信息系统失灵,严重破坏其海上补给,利用诸如岸基精确制导导弹、隐身水面舰艇和高性能潜艇发起攻击等手段,击败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实际上,解放军海军之所以从俄罗斯采购基洛级常规潜艇和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正是其实施这种“非对称”战略的部分努力。

  ☆ 技术、财力和地缘政治方面的不利因素

  本文作者认为,缺乏战略层次的紧迫感并不是中国航母采购项目处于停滞状态的唯一因素。即使中央政府确定该项目具有战略重要性,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将理想变为现实方面也将面临巨大挑战。此外,航母的巨额研制成本在目前也影响了该项目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领导层必须非常谨慎地考虑这一举措有可能造成的地缘政治影响。

  中国无论是自行研制航母或是改装“二手”航母,都将面临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虽然中国的造船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并拥有建造大型远洋船舶的丰富经验,但该行业并未显示出它已掌握了研制航母所需的特殊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蒸汽弹射器、拦阻索及大型升降机等。此外,航母还需要装备高性能的电子战和雷达系统,而中国恰恰在这些技术领域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并主要依赖于国外技术。如前所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考察苏联航母而克服上述缺陷,仍令人表示怀疑。

  将“明斯克”号、“基辅”号和“瓦良格”号改装为具备作战能力的航母将非常成问题。“明斯克”号和“基辅”号的推进系统、武器装备和通信系统已被拆除,更换这些关键设备将会十分困难且代价过高。此外,这两艘航母已被闲置长达五年之久,这使其在抵达中国时整体状况已非常差(未完工的“瓦良格”号的总体状况甚至不如“明斯克”号和“基辅”号)。

  中国也许会把上述苏制航母改装为直升机航母,但另一种替代方案是将“明斯克”号或“基辅”号改装为能装载常规或短距起飞的固定翼战机的航母,后者是印度计划对基辅级航母的最后一艘“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实施的改装计划。1998年12月,印度和俄罗斯之间原则上同意了“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的交付条件,即如果印度在俄罗斯造船厂对该舰进行大规模整修,俄罗斯就将把该舰免费“赠送”给印度。该舰原先在前甲板部署的武器装备将被拆除,用于改装“跳台式”起飞甲板。飞行甲板上的升降机将扩大并安装制动轮,这一改装将使该航母具备舰载机的短距起飞及拦阻式复位(STOBAR)能力。

  可以设想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国外企业的帮助下,将能逐步解决上述航母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没有理由相信俄罗斯不会在航母研制方面对中国提供帮助(正如其对印度所采取的相同做法)。如果中国政府认为航母确实具有战略重要性,那么经费将不会成为很大的问题,毕竟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中国在60年代中期“文革”处于最高潮时都能克服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困难,全力以赴研制出核武器,与那时相比,中国目前的科学、工业和经济基础已大幅度增强。

  然而,地缘政治因素则是另一回事。中国政府可以对外声称其研制航母是用于防御目的,但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则会从另一角度看待这种事态。一支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将被视为一种威力巨大的作战力量投送工具,它将强化有关方面对中国试图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尤其是在南中国海)并成为地区军事强国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东盟(ASEAN)成员国(尤其是那些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无疑将加强其与美国的军事联系,并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日本几乎也将肯定开始实施其航母研制计划。

  自20世纪80年代初(尤其是刘华清主张采购航母并将这种武器系统作为其实现解放军海军成为“蓝水”海军的部分努力)以来,中国一直对发展航母抱有兴趣。然而,当刘于1997年退休后,航母在中国海军建设中失去了主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一度成为中国政府战略重点的控制南中国海的意图也让位于台湾统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台湾距离中国大陆相对较近,以及解放军空军和导弹作战力量不断发展等因素,航母目前被认为不具备关键性的重要地位。此外,建造和维持航母所需的巨额资金、所涉及的各种技术难题,以及可能招致来自邻国的负面反应等因素,也成为阻碍中国目前部署航母战斗群的不利因素。

  然而,解放军海军毕竟没有完全放弃其航母研制计划,而只不过是将它暂时搁置。即使要用一代甚至更多代人来建立一支“蓝水”作战力量,解放军海军也会坚定不移地向这个目标迈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公众看来对采购航母给予了高度支持。当1999年5月8日北约战机空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中国互联网上掀起了为建造航母募捐的活动。中国一些省份的报纸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筹集了1100万元。在全球范围内,航母都被视为国力的潜在象征,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民众对“百年屈辱”(1840-1949),即欧洲列强及日本强迫国力羸弱的中国同意割让领土,进而容忍它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痛苦回忆,至今还会在他们心中产生强烈共鸣。中国将一支强大的能向世界各地投送作战力量的海军视为其不再被强权力量所“欺侮”的重要工具。□ 张宏飞 编译(完)

上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