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美情报专家撰文分析中国的巡航导弹之路(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 08:36 《国际展望》杂志
美情报专家撰文分析中国的巡航导弹之路(组图)

防务展览会上展出的俄罗斯俱乐部反舰导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美情报专家撰文分析中国的巡航导弹之路(组图)

俄罗斯研制的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


歼轰七翼下挂载的反舰导弹模型。


以色列达利拉空射巡航导弹,据《国陆飞行》杂志1995年报道中国正与以色列军工部门合作在达利拉基础上研制新型巡航导弹。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美国情报专家在《军事评论》撰文分析中国未来高新科技兵器-中国的巡航导弹之路

  -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美国《军事评论》2004年1-2月号,作者杰弗里·T·鲁姆系美
国空军上校,现任美国空军驻马萨诸塞州汉斯科姆空军基地电子系统中心情报、监视和侦察分部主任。本文作者认为,在1991年“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海军共向伊拉克目标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其中80%命中目标,中国十分关注这种武器的优异性能,并集中力量获取巡航导弹。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在观察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中国发现美国的力量过于强大而无法以军事手段对其直接发起挑战。

  拥有一定数量的巡航导弹将使中国有能力在不卷入大规模冲突的情况下影响美国的决策。巡航导弹也能使中国以比发展和训练一支现代化空中力量更小的代价具备精确打击能力。与现代化的喷气式战机相比,巡航导弹所需的维护较少;更适于攻击地面和海上目标;相对较为廉价且性能更为可靠;易受攻击的部分较少等。使用巡航导弹也不会造成较多政治风险,这是因为它不象那些心怀不满的飞行员一样会临阵叛变。

  中国获取巡航导弹的历程充满曲折。曾参与一些战略和核项目的美国情报官员罗伯特·沃尔珀在向美国国会作证时指出:“我们无法提供许多(中国)针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前沿部署的弹道或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有关情况。此外,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研制可利用具有双重用途的技术。”

  ¤中国巡航导弹的获取

  商业市场上的可用技术已消除了巡航导弹扩散的多种障碍,巡航导弹所用的许多零部件在商用飞机上极为常见。制造巡航导弹外壳的企业采用同样的技术制造轻型飞机。象中国这样能制造载人飞机的国家,能够轻而易举地研制出巡航导弹。中国也正在通过直接采购或国内研制等方式获取巡航导弹系统。

  直接采购 获取巡航导弹的最佳方式是直接从另一个国家采购整套系统。据美国国家航空情报委员会(NAIC)估计,到2010年左右,世界上将至少有9个国家具备研制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能力。由于许多此类国家的军费预算处于下降趋势,因此为维持其军工产业的生产能力,它们会将巡航导弹用于出口。这种巡航导弹供应者迅速增多的情况意味着,中国将发现在寻求获取巡航导弹时处于“买方市场”的有利地位。直接采购巡航导弹将使中国迅速具备精确攻击能力,并有机会使用那些已被实践证明为成功的武器系统。

  自1989年美国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政策以来,中国已转向俄罗斯寻求获得其绝大部分现役高性能武器系统,同时将本国的军事发展置于严格保密的状态。解放军严格遵循邓小平提出的隐藏实力并为未来战争作好充分准备的要求。因此,很难全面评估中国获取巡航导弹的相关项目。然而,据一些公开的消息来源称,中国已采购了能掠海飞行的俄制Kh-41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ASCM)。

  作为一种空射型反舰巡航导弹,Kh-41的射程达到250公里,并能以超过2马赫的速度攻击敌方舰船。该弹弹头重量为200公斤,能够通过实施重力加速度为10G的转弯机动动作,规避敌舰的防空火力。据称,Kh-41能够“击败美国海军的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及驱逐舰”,这种情况令人沮丧,因为美国和日本一直希望宙斯盾系统能在未来的日本或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装备Kh-41导弹的新型苏-27战斗机和苏-30远程战斗机将有能力击沉美国海军的航母。美国对这种巡航导弹的攻击仅具备有限的防御能力。

  中国计划采购俄制3M80BE(SS-N-26)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并将这种巡航导弹装备其新型俄制现代级驱逐舰。3M80BE的射程为300公里,掠海飞行高度为5米,这使它能够规避敌舰的防御。苏-30战斗机也能携带这种巡航导弹,这增强了解放军在台湾海峡以及其他具有争议的地区(如南中国海)上空的空中优势。

  中国还在试图获得俄制3M54E俱乐部导弹,该型巡航导弹可从水面舰艇的垂直发射装置或潜艇的鱼雷发射管中发射,射程为300公里,并能以音速攻击目标。如果中国继续获取更多的高性能巡航导弹,它将很快能够对台湾、日本和美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标实施打击。

  国内研制 中国正在努力自行研制巡航导弹,并试图用其投射常规和非常规弹头。这是一种费时、具有技术挑战性和成本高昂的研制过程,但中国有机会借此增强其制造和技术实力,并使这种实力成为国家引以为自豪的事物。

  研制巡航导弹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获取关键零部件。然而,研制巡航导弹的多种必要技术都可从商业市场上获得,巡航导弹的许多零部件属于“双重用途”物品。巡航导弹的外壳、推进系统、制导系统是商业航空领域的常用产品。由于载人飞机不属于出口管制商品,因此用于设计军用和民用飞机的惯性导航系统、飞行控制、喷气式发动机、具有隐身性能的机身材料、软件及其他技术,都能轻而易举地转移至巡航导弹的研制。

  中国在系统工程和融合方面缺乏经验,这限制了它在研制复杂系统时取得可重复结果的能力。虽然美国被视为在复杂系统的融合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中国不难雇佣到那些系统工程方面的“天才”人物。例如,中国可以利用俄罗斯经济的贫弱,以支付硬通货的方式获得技术专家的丰富经验。

  自90年代以来,约有1500名俄罗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一直在为中国国防建设提供帮助。与此同时,美国每年接收约63000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从事科学或工程方面的学习。中国自行研制巡航导弹的各种要素目前都已齐备。据NAIC称,从现在起到2010年间,中国将能够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巡航导弹。

  中国已在俄罗斯和以色列的帮助下研制出一些型号的巡航导弹。1995年,中国获得了俄罗斯的巡航导弹研制技术,并聘请了一个俄罗斯设计小组并将其迁至上海,由此掌握了俄制雷达技术以及降低红外信号特征的方法。这促进中国在隐身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制的雷达吸波材料将巡航导弹的雷达反射信号特征降低了1-1/2个数量级。

  在以色列TAAS工业公司的帮助下,中国与其合作研制了射程为400公里的达利拉空射反辐射巡航导弹。该弹弹头重量为54公斤,命中精度小于91米。这种以雷达为攻击目标的巡航导弹能够摧毁台湾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导弹发射场和早期预警雷达,使台湾在毫无防御能力的情况下直接面对中国大陆毁灭性的空中和导弹打击。

  中国还在研制两种远程巡航导弹。其中一种基于俄制Kh-65SE空射巡航导弹研制,它采用涡扇发动机,射程为600公里,弹头重量为410公斤。Kh-65SE使中国能够接触到具有西方质量水平的导航和制导系统;隐身设计;结构紧凑的高效能喷气式发动机等先进技术。在加注更多燃料的情况下,Kh-65SE的射程可达到3000公里。

  据其他报告称,中国还在俄罗斯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研制另一种射程为1500-2000公里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该型巡航导弹将采用惯性导航系统(IN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形匹配制导系统,确保其能准确飞向攻击目标。

  中国尽一切可能获得关键性的巡航导弹技术。据台湾的《台北时报》报道,中国已获得两枚未爆炸的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该导弹是美军于1998年袭击阿富汗境内的本·拉丹的恐怖分子训练营地时发射的。如果情况属实,中国工程师目前已掌握了一些最为先进的远程巡航导弹技术。由于中国非常善于仿制,因此一种性能类似于战斧的巡航导弹可能会很快出现在中国的武器库中。

  威力更为巨大的是中国研制的第二种远程巡航导弹,即新近出现的鹰击-83反舰巡航导弹。它是中国此前研制的C-802反舰巡航导弹的变型,射程为250公里,能在飞行过程中接收目标数据。由于它能以音速飞行,因此舰艇很难对其实施防御。鹰击-83具备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海军力量实施“超视距攻击”的新作战能力。中国军事专家确信,鹰击-83“表明(中国)即将拥有一种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美国国防部官员也相信,鹰击-83是中国针对美国海军(尤其是航母)发展远程打击能力的全面努力的一部分。这种具有250公里射程的巡航导弹将是解放军从美国海军防御系统之外发起攻击的新式武器。

  不同型号的鹰击-83可从空中、舰船和潜艇鱼雷管发射。歼轰-7战斗轰炸机也可装备鹰击-83,这二者都由中国自行研制,它们的结合将为解放军提供从1900公里之外投送作战力量的能力,这一距离已足以穿越台湾海峡,并使商业海运和台湾的军事设施面临危险。反舰巡航导弹通常装备常规高爆弹头,在穿透舰船外壳后引爆,因此是最具威力的海战武器之一,这使中国即使在只拥有旧式舰艇的情况下也能具备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