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的骄傲——八一飞行表演队(组图)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0月30日 18:33 《环球飞行》杂志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 ![]() 声明:本文为《环球飞行》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 与死神跳舞 飞行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特技飞行表演更是险上加险。1982年5月15日,军委首长陪 1972年12月18日,飞行员李楚雄在执行单机表演课目训练时,飞机空中解体,左机翼折断,坠毁在跑道上,英勇牺牲。1998年9月15日,在执行珠海国际航展飞行表演任务前的强化训练中,飞行员杨建华在执行单机表演课目训练时,为使表演飞行高度更低、更惊险,由于顶点高度过低,飞机坠毁在机场附近,英勇牺牲。飞行表演队队员承受着数倍于他人的生理、心理负荷。 每次高难度、大强度的特技飞行,飞行员平均要承受5~6个 G,甚至7个G的过载或负过载。密集编队飞行表演,飞机间隔只有3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要保持队形,飞行员连眼都不敢眨,高度聚集在自己的速度、位置上。为了保证空中的高度协调一致,单是推收油门这一动作,编队飞行员就要在地面掐着秒表反复练习数百遍。 1996年11月,副大队长刘旭驾4号机在只有200米的高度进行四机特技表演训练,突然跟进了三号机的尾流,飞机一下子被掀翻、竖着往下掉高度。在这关键时刻,刘旭沉着冷静,立即蹬跎改平使飞机恢复了状态。这个起落下来后,刘旭又再次起飞! 1992年7月,20多个国家的使节作为嘉宾受邀观看飞行表演,9机刚刚起飞,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9架战鹰的座舱盖一片朦胧,8名飞行员在队长陈祥生的带领下,后机盯准前机,靠着顽强的毅力,在雨中完成了全套表演动作。各使节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佩服中国空军的技术,更佩服你们的胆略。” 蓝天“大戏”的幕后英雄 如果说飞行员是空中勇士,那么机务人员就是真正的幕后英雄,每次成功的表演,都离不开机务人员的辛勤劳动。当摄影机镜头、记者的妙笔对准飞行员时,机务人员却在默默地奉献着。为了空中安全,他们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让一架飞机把丝毫故障隐患带上天。 97年初的一个深夜,特设员王建勇突然被恶梦惊醒,他梦见自己白天工作过的飞机,在第二天表演飞行时出现了陀螺机体松动的特情。躺在床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反复回想起白天自己经手过的每道工序,当回想到换陀螺机体减震垫时,究竟装了几个螺帽记不清了,随即叫醒了特设师洪振华一起赶到机场进行检查,他们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顶着刺骨的寒风,靠着一把手电筒,在黑夜中奋战了两个多小时,果然发现有一个螺帽未装。 80年代初,拉烟飞行表演技术只有美国和前苏联等少数国家有,但他们实行了技术封锁,表演队人只能从照片上看到那美丽如画的表演场面,为争这口气,表演队机务人员自己动手探索拉烟技术。他们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多方联系,多次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对数十种固、液体化学品试验,最终他们试验成功了既经济又安全的拉烟剂。其后,大家又开始了彩烟技术攻关。一次,《北京晚报》上登载了一则外国空军空中彩色拉烟的文章,他们几经周折找到撰稿人,但此人是从外国小报上翻译的,没有任何资料,为 了搞成自己的彩色拉烟,他们派人几乎跑遍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调查,最后在杭州找到了一种用于染制丝绸的进口颜料,经过上千次的试验,上千次的失败,最终试验成功了蓝、白、红、桔黄的彩色拉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彩色拉烟技术作为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从此,华夏的天空便一次次划过自己表演队多彩的航迹。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今年在圆满完成“402”任务和珠海航展飞行表演任务强化训练期间,由于训练强度大,时间紧,为了保证满足训练需要,全体机务人员在日常维护保障中精益求精,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加班加点,连续奋战,有四个多月没有休息,使训练飞机数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先后有6人因发现排除较大机械故障,荣立三等功。正是靠着这种极端负责的精神,表演队机务人员保证了每架参演飞机一次起动成功率100%, 机务大队从95年组建后,先后8年被空军评为优质安全机务大队,机务大队一中队和二中队在99年国庆50周年首都阅兵中,圆满完成了机务保障任务,功绩显著,分别荣立了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先后有3名个人荣立二等功,102 名同志荣立三等功;有45名同志因发现排除较大故障,为保障安全做出突出贡献而安全立功。 文/图 金忠 窦有强 相关专题: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