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一个参与我国首次核爆炸科研人员的回忆(组图)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22:28 中国国防报
一个参与我国首次核爆炸科研人员的回忆(组图)

参加首次核试验的人们庆祝试验取得成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一个参与我国首次核爆炸科研人员的回忆(组图)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张爱萍将军(右一)在试验场向周恩来总理报告


参加首次核试验的本文作者(右)与同事在工作中

  孙关升

  1960年10月,我从云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来到了北京。此后,我在核试验任务中度过了23个春秋。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今天,虽然青春已逝,但当我再次回想起在大漠上度过的日日夜夜时,我的心中仍然闪烁着不灭的青春火花。

  当时我们的工作要求严格保密,即使对自己的父母、妻子也不能透露半点

  1961年春天,我们一行10余人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学习和协作。我们所做的试验和训练是为我国首次核试验作技术准备。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核武器的研制和改进。我们的工作要求严格保密,即使对自己亲人、朋友也不能有半点透露,在我们自己人之间也不能相互打听,所以我虽然身在其中,但有很多事情也是过了很久以后才完全明白的。

  1963年初,我被派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我们的任务是研制电子倍增器。这种装置当时在我国还是空白。对这项工作各级领导都十分关心。国防科委的张震寰副参谋长亲自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信息,介绍联系途径。张蕴钰司令员亲临现场为我们排忧解难。

  研制电子倍增器的困难很多,诸事都要从头做起,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于是,我们除了抓紧上班的8小时工作外,自觉晚上加班,星期天加班。加班时间很长,从1963年的7、8月份一直到1964年第一次核试验进场前,我们将近一年时间都是加班,每周只有一个晚上是用来处理个人卫生的。这年春节的3天假期,所有的人都没有休息。

  加班是自觉的,没有人命令我们,也没有任何报酬,更没有想到要有什么报酬。我们每个人的这种精神虽然可能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但它却汇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在领导的关怀和全体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下,电子倍增器终于研制成功了。我们填补了国家的一项空白。类似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被填补……

  看到放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铁塔,“壮志饥餐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成了我们最喜欢唱的歌

  1964年7月,我们完成了执行核试验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把各种器材都仔细装了箱,准备运送到新疆的核试验场去。按照领导的动员要求,这次执行任务的一切行踪都要做到绝对保密。我在临行前给家里人写了最后一封信,告诉他们:“我要到外地出差,因为流动性强,可能半年或一年都不能写信回来,请不要挂念!”给老母亲寄了几个月的生活费后,我出发了。

  坐了3天的火车,我们到了新疆的一个车站。这里是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除了一些长有骆驼刺的地方还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些生命的气息外,大多地方寸草不生。

  我们由火车站进入试验场区乘坐的是解放牌卡车,是那种高帮的卡车。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龙卷风。一股沙尘柱直往上卷,有百十米高,在我们车队不远处奔驰而过。如果经过车队遭遇龙卷风,难免一场洗劫。我们一路行走,数百公里之遥,碰不到一条小溪、一个水塘、一户人家。无人区的很多公路都是些较平坦的戈壁滩,由于车走多了,就变成了路。这些简易路面出现一条条连绵不断的横纹,十分难行。一路颠簸,车子时不时地就跳起来。我们这些年轻人坐久了也感到支持不住,不时地要蹲起来或站起来,以缓冲剧烈的颠簸。大伙把这些路叫作“搓板路”。

  到了试验场区,情况大不相同,人烟稠密,帐篷星罗棋布,我们就在生活区居住了下来。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繁忙的准备工作。工程兵为我们建好了测试工号,设在距爆炸中心很近的两个地方。每天作业时我都要经过爆心,看到放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铁塔,心情总是激动不已。

  8月的戈壁滩,天气十分炎热,有时地表温度超过60℃,手摸上去感到发烫,行走一阵,双脚便热得难受。有人说这儿的石头上可以烤烧饼。在帐篷里睡觉,我们热得难以入睡,只好把帐篷的下脚拉起来透气,但热风夹着沙子撒得满脸满身,和汗水交织在一起。我们不断用毛巾擦去汗水和沙子,在疲劳中慢慢入睡,但风沙的袭击,又常常把帐篷整个掀起。千里戈壁,水源十分宝贵,难得有一条孔雀河水供我们饮用,但水质很差,含有大量的硫酸镁,入口苦涩,饮用后会引起口干,越喝越渴,喝多了又会引起腹涨、拉肚子。吃饭的食堂是一个篾棚。大风刮来,夹着沙粒穿过篾棚撒在饭上,大伙也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因为,一想到核试验的伟大事业,我们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张爱萍将军的一首诗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壮志饥餐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这首诗被谱成曲,成了我们最喜欢唱的歌。

  听到那一声巨响后,有人激动得把帽子抛上空中,有人含着热泪互相拥抱

  经过紧张的准备,设备都已就位。各项工作都是遵照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和张爱萍将军提出的“三严”要求来做的。

  核爆炸试验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联试,联试就是对所有参试项目进行联合模拟试验,模拟核爆炸情况,从而检查工作是否正常。

  联试前张爱萍将军在距我们几十公里外的主控站亲自指挥,作联试动员。他的声音传到了各工号测点。他问道:“×××准备好了没有?”我们回答:“准备完毕!”各主要测点都逐一回答“准备完毕”后,联试宣布开始。主控站依次发出控制指令。各受控设备依次开启。当发出了“起爆”指令后,我们迅速检查了各受控设备是否正常,确认都正常后,向主控站回答:“全部正常!”第一次联试在我们的精心准备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大伙都感到非常高兴。但为了做到万无一失,这样的联试又连续进行了几次。

  在最后一次联试后,各个效应大队开始布置效应物。军械效应大队在离爆心不同距离布置了飞机、坦克、大炮、枪支等各种军械物资。动物效应大队在各处布置了狗、猴子、老鼠等各类动物。建筑效应大队在不同距离造起了民房、地道、地下房……

  布置各种效应物是因为在进行核爆炸试验时,除了要试验核弹本身,即通过实际爆炸来检验核弹的理论设计是否合理、实爆的各种参数是否符合设计指标外,还要为作战中防护和使用核弹积累战术方面的有关数据。比如核弹对各种武器器材和工程建筑的毁伤状况如何?对人员、牲畜杀伤状况如何?这就需在核爆区内布放各种军需物品,构筑各种工事、建筑及放入各类动物等。这些布放在核试验场区的东西和建筑通称为效应物。

  经过各种论证,上级认为试验条件已经成熟,只待气象条件好,便可实施核爆炸试验。通过热线,张爱萍将军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并请示了毛主席,最后决定1964年10月16日15时为核爆炸“零时”。

  1964年10月16日,我们早早就带好了水、干粮和防护眼镜,撤到距爆心很远的观测站,等待核爆炸“零时”的到来。随着“零时”的临近,我们的心也开始剧烈地跳动起来。

  主控站传来作好防护准备的命令。所有参观人员都戴上了防护眼镜,背向爆心坐下。这时观测站的喇叭里传来了响亮的声音:“10、9、8……2、1,起爆!”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这是光辐射过去了。我暗叫:“成功了!”只听到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随后冉冉升起。

  人群像潮水般涌动起来,欢呼跳跃,有的人激动得把帽子抛上空中,有的人含着热泪互相拥抱。是的!我们这一代人终于盼来了今天!这是中华民族永载史册的辉煌时刻,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军事频道推荐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诺曼底登陆
台湾军力专题
警用装备展
国防电子展
中英军演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