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第二军医大学“科技兴校”促发展(附图)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25日 00:01 解放军报

紧急运送伤员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近年来,第二军医大学的科研工作喜事不断、硕果累累,继2000年度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去年这个学校共摘取了两项国家级大奖: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该校还获得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此外,还有27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高等级科技成果奖。

  金秋时节,笔者走进位于黄浦江畔的第二军医大学,顿感一阵阵科技创新的热潮扑面而来。在该校校史馆,当人们浏览着这一项项凝聚着二医大人赤诚与智慧的科研成果时,仿佛能听到他们在新军事变革的征途中奋勇搏击、奋力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铿锵脚步声……创新的环境催生一流的科研成果

  镜头聚焦:今年2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03年度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免疫研究所所长曹雪涛教授站在领奖台,捧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证书。这项由曹雪涛教授领衔的课题《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新基因功能研究》,实现了军队医科院校国家自然科学奖新的突破,标志着二医大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原创成果,这也是该年度军队系统惟一的自然科学奖。

  截至目前,该校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总数和国家专利金奖等5项大奖;取得了国家和军队一、二等奖奖励数、被SCI收录论文数、科技成果转化实到经费数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增加数4个全军医科院校第一。

  随机采访:“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盛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催化剂。”该校校长肖振忠介绍说:“我们把科技创新的着眼点放在创新环境建设上,把原始性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用理解、宽容和支持的态度去帮助科技人员,努力营造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励他们敢为天下先,敢于开展高风险的创新研究。”

  笔者感言:二医大从建校至今,由一所仅有两个专业、250多名教员、仪器价值不足50万元的普通军医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纵观该校55年的发展史,从20世纪50年代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60年代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人造心脏瓣膜术、肝叶切除术、世界首例断肢再植动物实验,到80年代提出糖皮质激素作用假说,直至树突状细胞新基因的功能等研究,这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靠的都是几代人锐意进取、求实创新,得益于几代人营造的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创新的理念构建一流的科研机制

  镜头聚焦:2000年底,一则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诞生在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化教研室主任、39岁的焦炳华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过10多年的艰苦攻关,其“重组人新型肿瘤坏死因子”课题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制出新一代高效、低毒抗癌新药,获得“21世纪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用创新的理念,大胆进行科研机制的创新,是二医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步骤。

  一项项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大批重大的科技成果和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脱颖而出。学校的科技工作很快步入了以科研养科研的良性循环。近5年来,该校成功转让科技成果31项,签订科技合作协议20项,已经为学校的科学研究注入超过1个亿的研发资金。去年,该校荣获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先进集体”和“上海市卫生事业管理成果奖”。

  随机采访:“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科技工作持续创新的保障。学校在科研用工、项目管理、成果转化、论文奖励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制度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科技工作的矛盾,充分调动了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校科研部部长殷学平介绍说:“我们开展的科技联合攻关等机制,可以发挥不同专业人员的群体优势,提高研究起点,争取科研时间,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提高科技工作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笔者感言:机制创新对于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来说是最具根本性的,当这种推动科技进步的有效机制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倍增器。二医大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体现了该校党委以科技人员为本、尊崇知识和人才的崭新理念。他们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制度,保护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加大了对科技干部的激励和约束力度,较好地解决了高校科研不同层面的责权利平衡以及科研经费来源不足等问题。

  创新的举措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

  镜头聚焦:9月的上海南京路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我国首座超高层智能化医疗大楼,以其挺拔的雄姿格外引人注目。凡到南京路游览的人,大都要一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这个亚洲第一急救中心的风采。因为不少外国元首访华时的保健医院都在这里,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都在这里得到了治疗。也许很难有人想到,10年前的长征医院却是“螺丝壳里做道场”———病房狭小闷热,医疗仪器仅300万元,4名院领导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

  近年来,该校先后投资10亿元,兴建了图书馆综合大楼、长海医院科技楼、病房大楼、军事医学大楼及药学大楼、动物实验中心和综合球类运动场、学员宿舍等,新增加了20余万平方米的教、医、研和生活用房。他们还投入7千余万元对基础学科及公共实验室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完善了视频教学、远程教学系统和1.1万平方米的学校图书馆及校园信息网络中心;先后购置价值2.45亿元的仪器设备,重点改善了68个科室的教医研条件。目前,二医大仪器设备总值达7亿多元,设备总值及性能均居国内医科院校前列。

  随机采访:“先进的科研设施及其他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该校政委曹国庆介绍说:“我们把科研平台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当中,利用科研引资、成果转化和企业基金等方式,吸引资金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举措,对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对短缺的科研仪器进行充实,以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和提高,真正让学校的‘两个轮子’———硬件与软件,协调运转,稳步、高速前进。”

  笔者感言:徜徉于二医大校园和附属医院内,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医疗大楼林立,当今世界先进的教学、科研、医疗设备应有尽有。凡到二医大的人无不惊叹该校发生的巨大变化。近年来,他们相继推出一系列创新之举,为广大科技人员搭建起了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使学校全面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新的关键激活潜在的创新能力

  镜头聚焦:春节前夕,第二军医大学会议中心,一场特别的学术报告会在此举行。44岁的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潘卫庆教授借助大屏幕,向慕名而来的比尔·盖茨基金会的4位外国客人介绍其课题组“基因工程疟疾疫苗研制”的最新成果。

  基金会“疟疾疫苗倡议”主任拉宾诺维奇博士一边仔细地听、记,一边不住地点头,并不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这是我们第一次目睹中国同行如此出色的工作,我们感到非常兴奋。”她最后评价说:“目前,各国都在竞相投入巨资研制疟疾疫苗,但这里的工作无疑是世界水平的。”

  这位被赫赫有名的盖茨基金会看中的潘卫庆教授,就是前几年刚从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归来、该校科技人才队伍中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

  潘卫庆原是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的一名实验师。他在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疟疾疫苗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回国后,他又潜心致力于治疗疟疾的核酸疫苗研究,很快又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4次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基金资助以及国家“863”计划基金等资助。对于这种非科班出身的优秀人才,能不能把他推向学科带头人岗位,曾有个别声音表示反对。该校党委提出,识才用才一定要注重真才实学,不能搞学历至上。潘卫庆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目前,他领衔的“基因工程疟疾疫苗研制”的课题,已成为我国第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在全世界范围进行临床试验的科研项目。

  随机采访:“科技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一流科技人才。”该校政治部主任刘如光介绍说:“面对人才竞争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坚决破除论资排辈、重显轻潜、重才轻德等陈旧观念,坚持以德才为本,摒弃论资排辈,千方百计为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开辟‘快车道’,让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笔者感言: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近年来,二医大党委建立了一套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欲望,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实现了人才的优胜劣汰,真正使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一批重大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第二军医大学科技创新之潮,犹如东海潮汐,激荡起黄浦江阵阵波涛。目前,得风气之先的二医大人正乘风破浪,意气风发地迈向更加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明天……

  (本文图片由王亚平、张凌摄)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