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驻沪海军某保障基地探索现代海战装备保障新路子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 08:13 解放军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基地装备保障人员登舰检测维修 卫肖虹 摄

  本报特约通讯员 吴寒月 本报记者 柴永忠

  流火七月。正在大洋上执行训练任务的某舰艇突然出现故障。军情似火,驻沪海军某保障基地,立即启动紧急抢修预案,新装备维修分队“手到病除”,在极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修复任务。

  这是该基地编制体制调整后新装备综合保障演练中的一幕。近年来,该基地积极顺应新军事变革发展,大胆挑战海上综合保障难题,实现了保障手段、保障模式的大幅度跨越,以高水准的及时率和有效率,确保了舰艇部队海上训练、演习等重大任务的顺利进行。

  从传统型维修向智能型维修跨越

  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那年春天,某新型战舰参加海上编队演练,突然其新型罗经发生故障,随舰保障的技术人员想尽了办法也没能排除故障,原因是新装备没有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

  过去对罗经进行测试,靠的是万用表加经验。面对传统与现实的鸿沟、技术与手段的落差,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冲击着基地党委“一班人”:如果不能直面新装备、新技术的挑战,打赢信息化战争只能是一句空话。

  “没有现代高科技检测设备,就自己动手研制”。但当时国内在该领域可谓一片空白。基地组织科研人员北上南下调研,走访科研院所,经过8个月的集智攻关,《某型罗经虚拟测试系统》终于研制成功。

  舵是潜艇的“方向盘”,在茫茫的大海深处航行,“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但某新型舵检修保障技术复杂、程序多、时间长。一线保障人员急需专用设备。基地党委当即拍板:“特事特办!”他们一面向上级申请科研立项;一面果断上马开始研制。

  课题研究需要经费保障,他们先垫资研究;课题研究需要技术支持,他们就到上海交通大学和科研院所求教;课题研究需要时间,攻关组便把家搬到了试验室。胜利是对无畏者最好的褒奖,《某型舵测试平台》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成功,并在实际保障中得到检验。

  在自主研发智能型维修设备的同时,根据保障需要,该基地还投入资金,引进高科技监测设备。电路板维修是难度较大的项目。现代舰艇往往有成千上万块集成电路板,电路板一旦发生故障,传统检测手段根本无计可施。为方便检测,他们专门购置了通用电路自动测试系统,并大胆地运用于维修。去年10月份,某新型战舰参加海上演练,演练前一天,技术人员在检测时发现一块电路板短路,马上进行紧急抢修,因维修及时,确保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近年来,该基地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购置通用电路自动测试系统、数字示波表、数据采集仪等11项自动化检测设备,成立了自动化检测中心,成功检测并及时排除的故障达百余起。

  从传呼式保障向主动式保障跨越

  那年年初,东海某海面,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攻潜演练正在紧张进行,就在某舰官兵先期发现目标准备张网围捕时,舰艇突然出现故障。基地立即派出保障人员进行抢修。可是,还没有来得及修复,该舰已被潜艇发现并遭先期攻击。

  这是在演练,如果是实战后果将不堪设想!基地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战争中保障力就是战斗力,传统的“传呼式”保障已不能适应现代海战的需要!创新保障模式势在必行。

  提高舰艇的保障力首先要从提高舰艇官兵的科技素质上做文章。一艘军舰就是一个国家工业的缩影,一艘军舰仅电机就有100多台、阀门2000多种。未来海战,每艘舰艇、每个部门、每个专业不可能都配备专门的保障人员。为保障舰艇常见故障能得到及时修复,基地要求一线官兵除熟练使用所执掌的装备外,还必须能够排除常见故障。针对舰艇官兵自修常识普遍比较缺乏的情况,基地结合修理,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保障人员为官兵开办培训班。为方便官兵对常见故障进行自修,他们组织编印了21册100多万字的《装备故障信息汇编》下发部队,指导部队进行装备自修。

  为使装备预防性检修纳入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他们在基地成立了监测诊断室,建立了装备定期监测和预警制度;在每个支队和大队成立了检测诊断小组,无论舰艇锚泊还是海上行动,他们都坚持对舰艇装备的性能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不久前,某新型舰艇外出执行任务,离码头前进行技术检测时,技术保障人员发现左主机有轻微震动,经潜水员下水检查,发现螺旋桨已轻微变形,原来是鱼网缠住了螺旋桨轴,造成轴承损坏,因监测维修及时,终于避免了一次重大险情。

  搭建技术网络、实施“军地联合保障”是该基地探索主动式保障模式的又一做法。由于基地保障人员少,过去多艘舰艇同时执行训练、战备执勤等任务时,一旦出现重大险情或故障,在技术、器材和人员分配上,都难以实施快速、有效的保障。为此,基地主动和国内100多家工厂、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形成了立足自修、伴随保障、依托后方和兄弟单位支援的军地联合装备保障网络。去年6月份,正在海上参加联合演习的某新型潜艇出现故障,而基地的保障人员此刻又远在外地。基地马上与海军工程大学取得联系,将技术人员和有关零部件空运至演习现场,及时排除了故障,保证了演习顺利进行。

  主动式保障模式给基地装备保障工作带来了新气象,几年来,基地辖区舰艇相关设备故障率减少了32%以上,故障的及时修复率达100%,从未因故障而影响执行战备执勤等任务。

  从经验型保障向精确化保障跨越

  东海某海面,某舰正快速赶往目的地执行对抗演练任务。中途战舰发生一种罕见的故障,舰上没有相关配件,随舰保障人员立即向后方仓库求援,历经近20小时,才从生产厂家找到了配件,并送达故障舰艇,海上训练任务因此整整推迟了数日。

  尴尬的现实使基地官兵认识到,落后的器材管理方式是制约快速保障的“瓶颈”,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引进精确化的管理模式。为此,他们专门对器材进行了归类整理,建立了账、物、卡对应的数据库,使所有器材均做到随到随取。

  海上保障所需器材成千上万,他们组织科技人员攻关,经过上百次试验论证,开发出装备器材应用软件系统,登记了全国80多个供应点的各种信息。记者在现场轻点鼠标,种类繁多的各类型舰艇器材、型号、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等一目了然。这里的主人告诉记者:目前基地还首次在海上实行所属舰艇器材共享。过去,一些官兵对自己舰上的器材了如指掌,但兄弟舰艇如出现故障,却不知如何实施支援。现在,基地对各舰所储存的器材建立了编队器材维修信息库,一旦某舰出现故障需要保障,有同类型器材的舰艇即刻就可驰援救助。

  基地还开展了信息战条件下保障法的专项攻关。通过实施对抗性演练,强化了保障一体化建设,并研发出5项针对性较强的保障软件,经过多次论证检验,目前已初具雏形。前不久,基地接到上级命令:准备出航的某新型战舰出现故障。技术人员打开电脑,输入相关信息,不到一分钟,一份紧急保障方案就形成了,故障原因、排除方法、所需设备、技术人员等一目了然。基地的应急保障以准确、及时、迅速受到了上级好评。(解放军报2004年09月01日 第10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军事答疑平台
悬赏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