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并不令人尊重” 印度想靠航母强国(附图)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8月24日 09:15 环球时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印度《亚洲时代报》近日在头版显著位置披露,印度已批准了一项与意大利“范安科纳”公司的合同,要求后者为印度国产航母“蓝天卫士”号提供舰型设计和推进系统等的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达4000万美元。这是国大党政府上台后批准的第一项军购合同。印度媒体普遍认为,印度启动国产航母建造计划,表明印度以军事为后盾,跻身一流大国之列的国家战略,并未随政府的变更而改变。 海军称须拥有3艘航母 几十年来,印度把航母视为海上军事实力的首要标志。1957年,印度从英国购买了“维克兰特”号轻型航母,成为战后亚洲最先拥有航母的国家。该航母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表现出色,从而使印度发展航母的决心更加坚定。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进一步确立全面控制印度洋、维护海洋利益的“大国海洋战略”,航母地位由此更加突出。在印度海军看来,要“主导”印度洋,就必须拥有两艘航母,以控制印度东面的孟加拉湾和西部的阿拉伯湾;同时还要有第三艘航母作为机动力量,以便快速支援或前往其他“利益攸关”的海域。为实现拥有3艘航母的目标,印度采取了改造、购买、研制“三管齐下”的办法。 1986年,印度又从英国购买了2.9万吨的“竞技神”号航母,进行大规模改装后命名为“维兰特”号。1996年,“维克兰特”号航母退役,“维兰特”号成为印度海军硕果仅存的战略威慑力量。去年12月,印度实现数年的心愿,与俄罗斯签署了价值16亿美元的协议,购买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及舰载机。该航母满载排水量为4.45万吨,可搭载20—30架米格—29K战斗机、4架预警直升机和两架反潜直升机。它在2008年服役后,将成为印度海军3支航母战斗群的中坚力量,使印度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呈现质的飞跃。 1999年6月,印度政府宣布,准备建造“蓝天卫士”号国产轻型航母。这种航母排水量为3.75万吨。按照印度国防部当初的构想,航母建造的初步预算达150亿卢比(约合3.3亿美元),由16架米格—29K和20架直升机组成舰载机联队,预计在2011年形成战斗力。印度海军新任参谋长阿伦·普拉卡什上将表示,建造“蓝天卫士”号航母的准备工作正在南方科钦造船厂顺利进行。航母的设计工作接近完成,预计2004年年底开工。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印度海军的这一规划能顺利实现,那么到2012年前后,印度海军将拥有一支以3艘航母为核心、外加约200艘战舰的超级舰队,不仅规模名列亚洲第一,还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确保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 “以军强国”,追求大国地位 建造新型航母只是印度加速国防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印度锐意扩充军力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几年的步伐最为急速。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印度在军事领域接连有“惊人之举”:国大党政府将国防预算总额提高到7700亿卢比(约合168亿美元),与上一财政年度的实际军费开支相比,增幅达27.69%,为历年之最;陆军日前公布“冷启动”新作战理论———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完成部队的动员、集结和部署,并在第一时间内对敌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陆海空三军都获得大笔预算,大小军购项目达数百个;着手建造全国性导弹防御系统……这一连串的举措,说明印度“以军强国”的战略正在加强。 印度的政治领袖和战略精英深信,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独特而悠久的文明远播亚洲许多国家……印度拥有成为大国的必备条件,并注定会成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位的大国,印度未来的国际地位将与中国、美国等大国相提并论。早在独立之前,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就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展望了印度未来的大国地位。 许多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刚刚庆祝独立57周年的印度来说,虽然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印度始终致力于称雄南亚、控制印度洋,但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才是它国家战略的终极目标。尼赫鲁时期,印度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从印度积极倡导不结盟运动不难看出,尼赫鲁更注重树立道义上的大国形象。此后,依靠军事实力取得大国地位的观念,逐渐成为印度对外战略的主流思想。印度始终认为,外交必须以军事为后盾,军事必须以外交为补充,军事力量不仅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战略思想,得到了印度智囊机构、军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广泛支持,在新兴中产阶级中也有大批支持者。印度“导弹之父”、总统卡拉姆,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直截了当地指出:“弱小并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军事上)必须强大”。 发展经济与发展军力的争论 目前,印度总兵力达137万,陆军实力雄厚,是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百万大军”之一;海军实力位居世界十强;空军甚至被某些西方军事专家评为世界第四。就在印度政府不断斥资加强军备的同时,印度全国仍有近3亿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此,早有印度学者呼吁,一味地增加军费,将会让印度的“大国之梦”更加遥不可及。7月底,《印度快报》曾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印度和中国在经济领域存在的差距。报告称,198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75美元,比印度的280美元略低;到了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而印度只有545美元。报告指出,中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高出印度8倍,在电力、工程、交通、电信和房地产方面的支出高达26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3%),而印度在这些方面的支出只有31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报告认为,如果印度经济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年后才能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而届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又将比印度大将近3倍。报告的结论在印度媒体和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一些媒体呼吁,印度应该效仿中国,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等领域。 印度政府及许多防务专家却有自己的看法。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6月初曾表示,尽管印度军费近年来不断上涨,但总额并不大,2003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7%,2004年也只占2.55%,并且很多开支都是部队的人事费和装备维护费;而印度的“老对手”———巴基斯坦,军费总额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印度著名防务专家贾斯吉特·辛格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认为,发展经济不等于牺牲军事,从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大国不是军事强国。从当年科威特一夜之间被伊拉克吞并不难看出,富国不等于强国。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安全形势更是错综复杂,各大国无不增加军费,努力进行高技术军事革命,印度也必须大力提高军队的高技术含量,加快军事现代化进程。在他看来,一方面,由于卢比贬值等因素,在过去14年间,印度军费开支的比例实际上是在下降,印度应将国防开支增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补上欠下的“学费”。另一方面,自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6%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已近5000亿美元,这种发展趋势能够支持军队现代化进程,印度完全可以在发展经济、民众脱贫以及发展军事之间,寻找到一个可承受、可靠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