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获一等功背后的故事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22:32 中新社网站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二十六日为中央军事委员会给该中心发射测试站记一等功举行庆功大会。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上将出席大会并讲话。中新社记者:孙自法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中新网太原7月26日电 题: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获一等功背后的故事

  作者:郭树林 王金玉 杨守彬 康金昌

  连日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的科技人员个个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继1999年江主席签署通令为该站记集体二等功后,今年6月11日,江泽民主席再次签署通令为该站记集
体一等功。

  该站是支英雄的航天发射劲旅,组建30多年来,他们在漫天黄土的晋西北高原腹地,先后把“风云一号”、“资源一号”、“探测二号”等28颗卫星送入太空,成功率100%,创造了重大发射试验连战连捷的战绩,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带着几分羡慕、几分惊叹,我们走进了场区,走进了科技人员中间,探究功勋背后的故事。

  流汗为了不流血

  一次塔勤抢险演练正在进行。指挥员下达口令:燃料泄漏,上塔排险!组长郑东伟带着一名组员冲上塔架,逐层往上寻找泄漏点。由于身背几十斤抢险器材的组员体力不支,发现目标时,已超过规定时间7秒。

  抢险演练失败。

  “才慢了7秒嘛。”有的组员不以为然。

  郑东伟可不这么看,要是事故真的发生,7秒可能就关系着抢险工作的成败和人员生命的安危。记得那年5.24抢险,有23名人员中毒、烧伤而住进医院。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此后每个周末,郑东伟都带领身着防护服的全组人员到场区附近爬山。一个月后,大家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进步。但是郑东伟不满足,他给自己的双腿绑上了3斤重的沙袋。“谁要是比我先爬到山顶,我就拜谁为师。”在山脚下,他自立为“擂主”,向全组挑战。大家你追我赶,体能训练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如此训练后,全组人员的身体素质个个都很棒。

  第二次塔勤抢险演练开始了。口令下达后,大家如猛虎般登上塔架。泄漏点被发现,迅速采取措施,比规定时间提前一分半钟完成任务。一次推进剂加注训练圆满结束后,正当大家准备休息时,郑东伟给每个组员发了一条毛巾。望着大家诧异的面孔,他提高嗓门说,刚才是在光线明亮的条件下训练,要是灯光突然熄灭,还能不能出色完成任务呢?话音刚落,大家马上意识到了毛巾的作用。有人质疑:灯光不大可能熄灭。“不大可能不是没有可能,训练就是要把各种可能想周全……”说罢,郑东伟带头蒙住眼睛开始训练。一个多月后,全组人员都达到了在黑暗中准确、迅速操作的水平。

  立足实战,这就是郑东伟的追求。通过专业系统的训练,推进剂加注专业的人员已经具备了全天候、全时段工作的能力,整体参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秒钟背后

  某次任务火箭测试中……

  “控制系统加电!”指挥员一声令下。

  系统测试顺利进行中。突然,“安全装置保险”灯有2秒钟的瞬间熄灭。

  “安全装置保险”灯熄灭的同时,“安全装置解锁”灯点亮,这预示产品全部处于可工作状态。此时此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误操作干扰或系统本身故障而导致火箭毁坏。

  但这危险的2秒,并没有逃脱操作手翟起旺警觉的双眼。他迅速报告并仔细检查,发现是地面某系统本身问题,一场重大安全隐患得以排除。

  看似寻常的2秒钟,背后却凝聚着翟起旺艰辛的努力。

  几年来,他先后认真学习了《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原理》、《运载火箭测试发控原理》等几十本专业理论书籍,作笔记20余万字。每次下厂学习,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别人有空闲时出去买东西逛街,他却一头扎到图纸资料堆中。本来就消瘦的他,每次学习回来总是更加憔悴。

  刻苦的学习锻造出了他过硬的专业技术。2000年8月,某任务正在进行加注前的功能普查。当进行到地面配电、发控台远控启动某控制电源时,翟起旺观察到发控台电压指示高于正常电压,他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断定,发控台及控制系统本身电路没有问题,故障出在某电源内部。报经指挥同意后立刻更换了备份电源继续下一步工作,保证了火箭如期加注,并为发射争取了时间。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工作6年来,他多次被中心评为“优秀科技干部”、“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不满是前进的动力,翟起旺始终以此自勉。在圆满完成试验任务的同时,他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的研发。他撰写的科技论文《某火箭控制系统漏电故障分析排除方案的研究和探讨》参加了中国宇航学会发射试验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01年研讨会,并入选论文集。

  申高工和他的C3I系统

  申建平,瘦瘦的身材,霜染鬓发,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让人一看就联想到典型而博学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现为技术室高级工程师,在试验任务中担负着阵地C3I系统软件的编写与维护工作。

  1998年,申建平刚调到技术室工作,组织决定让他搞C3I专业。对于从来没涉及该专业的申建平来说,这是个全新的考验。

  为了适应新专业新任务,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C3I系统程序除采集程序外,其它大部分子系统程序都是基于Windows下的编程。Windows编程他从未搞过,只好从头学起,一边啃书本一边钻研程序,经常加班到深夜。在这期间,他自学了大量Windows编程书籍,仔细地分析了显示程序的结构,画出了程序的整个流程图,明白了程序的编程原理。经过艰苦的努力,硬是把近二百页的显示程序啃了下来。C3I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它牵涉到软件硬件的方方面面,为了弥补自己在网络知识方面的缺陷,他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和光盘,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阵地C3I系统的网络互联技术,为完成阵地C3I软件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申建平十分注重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他发现C3I系统的射后显示程序有很大的缺陷,尤其不适应新型试验任务的需求,每次试验任务,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编写新的代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决定用Visual C++重新开发射后显示程序。在以前自学过一点C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他边学习边钻研,着手开发工作。从任务实际出发,他首先构思了整个程序的框架,接着画出了程序的结构图,预设出程序所需要的模块。连续几周没日没夜地工作,终于完成了程序的整个框架。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接下来的工作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阻力:读邮件槽数据读不出来,程序经过反复修改调试还是不行,请教了几位编程方面有经验的同志也没有结果。他又静下心来翻阅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资料,寻求根源,查找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原因:系统不兼容,不支持部分API函数。通过改装系统和相应软件,圆满地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发的射后显示程序在几次任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除具有原射后显示程序的所有功能外,改进了数据处理方式和弹道曲线显示方式,界面更友好,维护修改极其方便,受到专家的好评。

  发射场“第一哨”

  交通岗是发测站名副其实的第一岗,主要担负着出入交通岗的人员、车辆登记和禁区外围的日常警卫巡逻任务。而第一岗的“第一哨”就是班长夏林清。

  作为班长,夏林清自然十分清楚交通岗在整个发射场区的重要作用。由于巡逻线长、人力有限,必须有合理的人员配置。他首先对整个巡逻区域进行了地形勘察,发现泄洪沟深约10米,距离交通岗较远,隐蔽性强。据此,他调整人员配置,重点加大了对泄洪沟的巡逻力度。收获还真的不少。2002年7月一个夜晚,他带领人员巡查中,抓获了从泄洪沟进入场区盗窃工地建材的3名违法人员。此后,根据被抓人员提供的情况,夏林清他们多次夜间布控,抓获了10多名违法盗窃人员。

  近2年来,场区试验任务特别繁重,加之工程施工,进入试验场区的人员和车辆陡然增多,高峰时期平均每天进出场区车辆200多台次、人员600余人次,警卫工作的任务和难度也随之加重。面对这种情况,夏林清自觉总结以往经验,协助场区进一步完善了交通岗的各项管理规定,从人员在位率、执勤质量、礼节礼貌、原则坚持等方面着手加强工作,确实保证了场区安全和试验任务的顺利进行。

  一次,某发试验任务正在紧张地进行。深夜,夏林清照例循着规定路线值勤。当巡逻至某技术厂房附近时,他发现有一人鬼鬼祟祟。于是上前进行盘查,夏林清听其言语可疑,就准备将他送到站保卫部门。那人见状,拔腿便跑。当抓住那人后,夏林清才发觉自己脚部扭伤,手和身上多处被沙棘枝刺破。后经查实,那人身上装有许多涉密的资料。一起失泄密事件避免了。

  工作7年来,夏林清一直从事着场区警卫工作。与其它工作相比,这项工作似乎毫无“技术含量”。但他干得兢兢业业,乐得当个“第一哨”。

  王东成的一天

  根据综合气象室预报和站点观测员先天夜间观测结果,7月6日这一天,注定是阴云多变的复杂天气。为了确保阵地气象数据的精确,不出任何误测问题,中队长王东成带着观测员早早地就上了阵地。

  上午还算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复杂的天气变化。正当大家紧张的心情稍微有点放松时,11时许,4号测点雷达操作手紧急电话报告:西北25公里处出现少许积雨云,有向场区移动的趋势。王东成眉头一皱,他心里清楚:产品在新2号阵地的各项测试正在紧张进行之中,不能受到意外情况的干扰。他对着电话交待了几句,就带着2名观测员走出去观察。11点15分,阵地西北出现了云层。由于阵地周围视野不开阔,云层来得又比较快,观测员小陈显得有些忙乱。王东成镇定地告诉小陈不用紧张。因为凭他多年的观测经验,这片云虽然面积比较大,但由于四周的云集结缓慢,电极性不会太强,变化也不会太强烈。经过几分钟的对比观察,这团云果然停留在原地徘徊起来。他立即果断肯定地向阵地指挥汇报:不影响测试。各项测试继续进行。

  12点,从阵地回来的他刚端上饭碗,就接到测雨雷达操作手的报告:“雷达车与气象室之间的资料传输线路失效,怎么弄都不行。”他丢下饭碗便直奔雷达车。手动加压、调试仪表、调整天线姿态、传送指令、截取资料、分析数据,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老练漂亮。略微的皱眉思索,他又调出源程序对串行接口重新进行编排校正,再与气象室联系,一试成功。雷达操作手们看傻了眼:他们竭尽全力一上午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中队长手上几分钟便解决了。惊讶的目光中流露出的满是敬佩之情。王东成倒是显得很平静,对他们笑了笑,刚想离开,电话铃响了:“中队长,对比试验报告写出来了,你来看看吧。”原来,国产的便携式自动观测站与芬兰产的便携式观测站一个月的测试对比试验有了结果。午休又泡汤了。

  下午刚上阵地,测雨雷达操作手又急急地打电话找到他:“中队长,雷达的仰俯电压加不上,高压无保护,本控、遥控都试过了,不起作用……”

  当时,黑云压境、风雨欲来,再找车赶回台里已经来不及了。他干脆就来了个遥控检修。

  “先关上功效电源,重新加上高压,再打开天控系统的分机电源。”

  “中队长,还是不行!”

  “有报警显示吗?”

  “没有!”

  ……

  “中队长,现在仰角是3……”

  “启动调位开关,然后接电源,仰角调整到3.2,最后关闭调位开关。你照我说的再试一次。”

  一分钟后,电话的那一端传来了喜悦的惊叫:“中队长,行了!”

  整个下午,他一直坚守在阵地上观测天气。

  夜幕低垂,气象台的夜显得格外地静。王东成拨通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的电话,与妻子聊了几句,又在电话里亲了3岁多的女儿一下。然后,望望远方重重的山峦,伸伸腰,又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躯跨进机房,与操作手们坐在一起,认真地整理起当天收集到的资料数据来……

  …… ……

  他们的故事很多很多,但似乎也只有一个故事:送卫星上太空。

  听完他们故事的时候,“长征二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正拖着橘红色的尾焰,载着“探测二号”卫星,扶摇直上。那一刻,我们的情感也如丝线般随火箭一起腾飞,与卫星一道高翔。发射成功了!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灿烂、那么飞扬。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