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弱国要攻击美国航母还是以战斗机为主(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07:45 兵器知识
资料图:中国海军现代级驱逐舰上竖起的SA-N-7施基利防空导弹
记:中远程舰空导弹在射程上够不到携带远程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的载机,杀伤低界也不行,射程增长速度又不如反舰和巡航导弹发展那么快,为何各国还在不断提高远程舰空导弹的射程?仅仅是赶拦截弹道导弹的时尚么? 赵:弱国对美国作战,中远程防空导弹再增程意义不大,因为美国有完善的预警引导系统,战斗机能从低空发射导弹。而如果对方不是很强,这是有意义的。比如弱国要攻击美国航母,由于弹道导弹打击还有很多制导等问题.所以还是以战斗机为主。那么由于弱国没有完善的空中指挥引导系统,战斗机就必须负责制导。为保证远射程如150千米.其战斗机就要升到高空发射,这时美国的远程防空导弹就可能对其打击。再如“雄风”一2射程110多千米,它的战斗机可能在中高空发射,这时你要有120多千米的增程导弹,就能威胁其发射了。 记:垂直发射的优点明显,但为何在中程舰空导弹上,一些已研制出垂直发射系统的国家却仍然为其新型舰艇选择了旋转发射架?再有像美国为什么在发展“拉姆”时却没有选择垂直化发射? 赵:垂直发射往往要损失点近界,但其高发射率和反应时间短是不可抹杀的优势。 “拉姆”是近程武器,近界要求很高,为500米,如果用垂直发射,近界就要到1千米,而远界一定的前提下杀伤纵深变小了,武器系统连续作战能力就要受到损失。如“海响尾蛇”近界700米,“克里诺克”近界1500米,对突然出现的目标,前者还可能拦截.后者就可能不具备射击条件。另外,如果原来这个导弹就是配旋转发射架,就不值得搞垂直化。 仁:两种发射方式各有利弊,采用哪种是在综合分析武器主要战术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权衡确定的。 记:在共架发射方面,美国处于领先。苏联当初没走这条路是设计时没考虑到还是其它原因? 赵:共架主要是想将反舰、防空、反潜都共在一起,这有发射装置和火控标;隹化的问题。俄罗斯的反舰导弹有5-7吨。与“里夫”这类不足2吨的导弹无法共架。另外,美国的“标准”与“海麻雀”共架使舰上有部分空间闲置。美国舰空导弹是辅助力量,少装一点无关大局,苏联的军舰是个拥挤的火药库,不太可能容忍空间浪费。另外美国全是热发射,都有排焰能力。“里夫”是冷发射,而反舰导弹又都热发射.所以共架比较难。 仁:这方面俄是落后美国较多。有战术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在俄罗斯现役的舰空导弹中,只有“里夫”和“克里诺克”两型武器采用的是垂直冷发射,而且这两型发射装置的运动方式还很不同。在这种标准化工作较低的基础上要实现共架,其难度和代价可想而知。 记:如果一种垂直发射系统要兼容其它国家生产的舰空导弹,比如德国“萨克森”级护卫舰想将其上的“阿斯特”垂直发射架换装发射“标准”导弹,势必要对方提供导弹的一些机密技术参数,这是否会阻碍此模式发展? 赵:要说明一点.某型导弹进口后要国产化,没有进口国的全套图纸装备是很难的。这不是先进与落后的问题.而是接口与功能上如何全面协调的问题。这种兼容多半不成功。还有就是软件之间逻辑关系。比如来了一个5伏的信号,你可能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但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来的时候可能是一串信号,这个信号在其中是第几位?放在哪个数据库里?怎么用?逻辑关系弄不到就没辙,所以只能继续进口导弹或全套自研。 仁:确实如此。导弹发射时,武器控制系统要通过发射控制系统和发射装置与导弹进行数据的交互。这过程有模拟量,有数据量。如果接口不完全匹配,导弹是无法发射和完成使命的。针对你举的这个例子,由于发射装置和导弹的生产国均属于北约国家.他们可以通过北约体系的相关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记:抗击反舰导弹攻击的一个重要能力是看舰艇的火力通道数量,这是相控阵的优势。但现在的中远程舰空导弹仍需要照射雷达指引,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的优点,那么能否取消照射雷达,让相控阵雷达来完成照射兼制导? 赵:可以,不过相控阵又要警戒、又要搜索、又要跟踪.又要照射还要抗干扰也挺难的。100个目标我都要点到的话.时间也是个资源。相控阵所具备的能量资源与时间资源如何分配是个大问题。功率很大的雷达可以减轻能量资源分配的压力。照射能量要很大,这样就要减少一部分搜索跟踪其它目标的能量用于照射,相控阵雷达功能就有所降低。如果有专用照射器就可以分担这些能量.让相控阵充分发挥探测作用。从作战角度分析其作战态势的需求,也能决定照射器的数量。如“现代”级的“施基利”就有6个照射器,对于单臂斜架发射率较低的现实,6个照射器对飞机类目标足够用了,对掠海反舰导弹,由于导弹发射率太低,照射器容易被闲置。 相关专题:《兵器知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