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燃料制造基地:与剧毒和危险相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 07:31 新华网
中国火箭燃料制造基地:与剧毒和危险相伴(图)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发射架

中国火箭燃料制造基地:与剧毒和危险相伴(图)
    这是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型火箭综合体驶出技术厂房,抵达发射塔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用长征二号F型火箭进行发射。 新华社 记者赵建伟 摄

  编者按 朋友,当您看到火箭点火腾飞的壮观景象时,是否想过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巨大的火箭托举着飞船、卫星遨游太空的?答案是推进剂——火箭的“血液”。日前,笔者走近我国最大的火箭“血液”供应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特种燃料供应站,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淡蓝色的液氧、无色透明的液氮……眼前的一切看起来很美,殊不知火箭推进剂是剧毒品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驱车向北一路疾驰,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了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特燃站——我国最大的火箭“血液”供应中心。寒冷荒凉的戈壁大漠上,特燃站显得孤零零的。院子背后的山坡上,用石头砌成的大幅中国地图和逶迤起伏的“长城”在蔚蓝的天空下,格外引人注目。

  据该站负责人屈树文介绍,从

火箭点火,到飞船、卫星太空飞行,以及轨道舱在轨运行和返回舱降落等全过程,所需的推进剂都由这里提供,连航天员在太空中使用的氧气也都是在此制造的。

  走进1000多平方米的火箭“血液”制造车间,眼前的景象很难让笔者把这里与“飞天”的浪漫联系起来。机器轰鸣,仪表跳动,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设备被粗细不一的管道相连,让人感到窒息。总工程师陈建平指着一根伸向厂房墙外的钢管说,这是进气口,它把空气过滤吸入,经过压缩、分离、纯化等过程,最后进入高大的低温分馏塔,进行冷却液化后,在塔的顶部获得液氮,在塔底部获得液氧。

  就这样,经过一系列处理,从进气口进来的普通空气在分馏塔里神奇般地变成了淡蓝色的液氧和无色透明的液氮。

  眼前的一切看起来很美,殊不知火箭推进剂是剧毒品。在这里工作,被称是“在悬崖上舞蹈”。自1957年建站以来,官兵们5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我国发射的卫星、飞船及其他科研试验任务提供优质“血液”数万吨。

  车间里,工作人员穿着防静电服不停地检查各种设施设备。副站长彭锐说:液氧的冰点是-218℃,沸点-183℃,一旦有泄漏可形成高浓度的氧气,如遇类似穿脱衣服的静电火花都可引起爆炸。

  听到这,笔者不由得有些紧张,退出车间时小心翼翼,每一步都是轻轻抬起,轻轻放下。

  押运推进剂,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一旦遇上丁点火花,就会引起剧烈爆炸

  来到特燃站的推进剂储运库区,一股淡淡的鱼腥味扑面而来。穿着防护服的押运队士官黄海华、刘军鹏,正在进行推进剂转注作业。笔者准备上前抢拍他们的工作照,但被陪同人员拉到5米之外,因为散发出这种鱼腥味的推进剂有剧毒。

  仓库主任赵光瑞说:押运推进剂困难多、风险大,就像坐在“火山口”上,一旦遇上丁点火花,就会引起剧烈爆炸。每次押运,特燃站领导都身先士卒,仓库赵主任本人已押运过4次。目前,还有6组人员在外面执行押运任务。

  与押运老兵座谈,聆听了他们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神六”发射前,他们运送推进剂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半路上,制冷压缩机突然不转了,这令押运队员异常紧张:车中运送的推进剂如果温度升至过高时,就会沸腾、气化,继而引发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对所有线路、触点进行两昼夜的连续排查后,终于找到了故障:因列车运行颠簸导致压缩机一个部件发生位移所致。那一刻,押运队员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一次,押运推进剂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途中,押运队员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推进剂从取样管往外渗漏。此时一旦遇上火花,就会引起剧烈爆炸。其他处理措施已来不及了,队员徐志明立即戴上橡胶手套紧紧堵住漏处,渗漏止住了。接着,他让战友把自己的手紧紧地绑在取样管上,在刺鼻的车厢里一直坚持到目的地。一下车,他就住进了医院。

  长途押运寂寞难耐,有时一走3个多月,带的杂志翻烂了,影碟看得能倒背如流。不论停车时间长短,谁也不能离开车站半步。面对附近的繁华都市、名山大川,只能“望景兴叹”。去年8月,当押运推进剂专列途经甘肃谭家井车站时,士官康洲已有4个月身孕的妻子在婆婆陪伴下,从家赶到车站等候,手里提着花生和白薯。专列停留时间很短,妻子、妈妈刚刚与康洲见面又含泪告别。

  “虽默默无闻,但看到卫星飞船升空的时候,心里也觉得挺美的!”押运老兵康洲对笔者说。

  推进剂贮存库房边,一个玻璃柱组成的设备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别看它结构不复杂,可解决了世界性的难题

  科技创新使火箭“血液”制造中心如虎添翼。走进特燃库自动控制中心,监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库区、库房及贮罐情况。一旦库房出现火情或有害气体超标,该系统可自动报警、处置。如果进行倒罐加注,只要在控制室轻轻点击鼠标就可完成。

  参与研发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助理工程师刘林介绍,包括此系统在内的推进剂贮运设施设备改造于前年3月完成并通过验收后,贮运条件、安全性能和保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他们还计划把“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系统”结合卫星定位系统在运输推进剂车辆上安装使用,可对推进剂运输进行远程监控和跟踪服务。

  在推进剂贮存库房边,一个由12个直径250毫米、高4米的玻璃柱组成的设备吸引了笔者的目光。笔者好奇地询问它的名称和用途,特燃站高级工程师雷建军自豪地说:“它叫‘肼类推进剂光解纯化装置’。别看它结构不复杂,可解决了世界性的难题。”

  原来,肼类推进剂在贮运过程中极易变黄。世界上通用的办法就是废弃或返厂处理,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的很大浪费。前任特燃站站长邹利鹏经过多年研究,摸清了推进剂发黄变质机理,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雷建军和同事们又解决了多个难题,研制出这套装置,可日处理发黄变质的肼类推进剂10吨,直接经济效益30万元,为发射任务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该项研究及设施分别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他们解决的类似世界性难题还不止这些,如液体推进剂火箭爆炸冲击波研究及火箭爆炸数值计算模型,确定了当量系数的取值范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自1988年以来,该站先后取得科技成果124项,其中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完成了数十项重大课题研究和重大项目改造。

  背景资料

  最早的火箭推进剂是黑火药,源于中国。宋代(公元969年),冯义升发明了作为武器的固体(火药)火箭。成吉思汗西征,火箭传入西方。直到1900年以后,液体火箭才正式开始研究。俄国的齐奥尔可夫斯基和德国的H·阿伯尔提等创立了火箭理论。二战后,各国对液体推进剂先后展开研究,直接推动了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快速发展。目前,液体推进剂有液氢、液氧、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等十几种。 (解放军报 刘廷伶 陈飞琼)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31,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