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新型舰炮系统已具备反导能力(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09:26 解放军报
中国海军新型舰炮系统已具备反导能力(组图)
中国海军新型100毫米舰炮开火

  本报记者 钱晓虎 通讯员 张文新 方高明

  新闻背景:随着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被誉为“海战之神”的舰炮一度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险境。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室从事我军舰炮武器研制的专家们,瞄准发展前沿开拓创新,不断赋予舰炮新的生命力。如今,集防空反导、对海对岸和对水下攻击等多种作战能力于一身的新一代舰炮武器系统,再次成为现代海战场的“宠儿”。

  今年初,四总部首次颁发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这个研究室获此殊荣。

  舰炮不是“过去时”

  中国新一代舰炮论证工作是在京郊一个偏僻院落艰难起步的。说起当年的艰辛,满头银丝的高工舒长胜记忆犹新。

  1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舒长胜调进刚刚成立的海军装备研究院,参与研制某型全自动舰炮。“进京的喜悦很快被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冲淡:冬天,屋子里没有暖气,冷得像冰窖一般;夏天,附近垃圾场臭气四溢。一张既当办公桌又当饭桌的小圆桌是我和两个儿子晚饭后共同的‘战场’。”

  经过几年的攻关,新型舰炮研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舒长胜和他的同事毛炳祥、许明达等来不及品味成功的喜悦,又把目光瞄向了“火力兼容”这一新领域。由于舰艇火力配置越来越复杂,舰炮之间存在着火力交叉和自击的现象,容易危及舰艇和人员的安全。他们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新矛盾,开辟了舰艇火力兼容控制技术这一崭新的研究方向。

  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伴着阵痛。“当时的计算机速度慢,推算火力兼容的模型,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舒长胜回忆道。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次舰上试验,他们终于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室主任孟庆德说:“相对于导弹武器日新月异的发展,舰炮在很多人眼里都是‘过去时’。然而,也正是这种逆境下求生存的危机意识给了我们动力。”

  引智力“外援”提升研究水平

  采访的几天里,舰炮研究室内部特有的团结、和谐氛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翻阅室里的获奖成果档案,记者发现了一个规律:在成果完成人一栏里,大都是年轻人排在前面。

  “新型舰炮研究论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在力量配置上优化组合,形成集智攻关的合力。”研究所所长刘文化告诉记者。

  在抓好内部科研力量优化组合的同时,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外部。工程师张缨在中科院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充分利用院校在专业研究领域的深度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把导师当成了智力“外援”,成功发明了自抗扰模糊控制算法,并获得国防专利,负责完成的某随动系统控制装置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果大大提高了舰炮武器系统的打击精度。

  即将赴某高校攻读博士的工程师肖亮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将捎带着《某新型舰炮技术研究》这一高难度课题入学深造,并计划用三年攻下这一难题,为我国的新型舰炮武器再添威力。

  “炮弹打导弹”的

神话变成现实

  “成功有时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然而,要捅破这层纸,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谈起研究室取得的辉煌战果,原研究室主任、舰炮武器系统学科带头人邱志明感慨万千。

  20年前,当我国第一代舰炮武器“一炮一坑”的历史使命走到尽头时,正是这位山东汉子率先向舰炮武器新技术的制高点发起了冲击。第二代舰炮武器系统的使命任务从最初对海对岸打击拓展到了导弹近程防御,说白了就是“用炮弹抗击来袭导弹”。

  这是一项富有挑战和开创性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之多之广、战术技术参数之复杂难以想象。邱志明独辟蹊径,通过仿真系统来解决处理一些技术难题,缩短研制周期。半年后,舰炮武器仿真系统诞生了,他们找到了“炮弹打导弹”的最佳方案……

  如今,毛炳祥、许明达、邵秀明等老同志已功成身退。干部部门在办理邵秀明的退休手续时,竟意外地发现,他的档案里连一个三等功都没有!

  研究所政委吴洪庆动情地说:“共同的目标把大家的心聚在了一起,共同的责任把大家的劲拧在了一起。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忘我’的精神正是我军优秀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