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注中国水雷战计划和部署中的巡航导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09:59 《舰船知识》杂志
美国关注中国水雷战计划和部署中的巡航导弹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

  据美国《国防新闻》10月6日的消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组建了"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专门搜集、整理、分析有关中国海军的情报。美国海军政治学院战略政策研究所副教授莱勒·古登斯坦在参加美国海军协会一年一度的联合作战会议上宣布了这个消息。面对参加会议的美国军队高级将领和研究人员,他指出,组建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掌握"中国海军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加强关注中国海军的产物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军事研究机构纷纷发表了各种有关中国海军军力威胁论的报告,中国海军动向成为了美国军事与智囊机构的研究热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5年11月18日美国国会调查局发表的题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对美国海军军力的意义》的报告,这份近80页的报告主要供美国参、众两院法案审议时参考,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认为,中国海军正在展开全球最具野心的扩张,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海军的主要威胁,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应对挑战,以确保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领导权。古登斯坦在接受采访时就曾坦率的表示,中美海军当下的情况非常令人担忧,因为"目前的局势很有可能导致中美双方在暗中拟定击败对方的作战计划",而且他认为中美之间的冲突"随时可能爆发"。

  据古登斯坦介绍,研究所的研究领域主要锁定中国海军备受关注的几个领域,其中包括中国“非同寻常”地同时开工建造的4种型号的潜艇;"相当有创意"的水雷战计划;"正在部署"中的巡航导弹。古登斯坦表示:"中国在水雷战领域投入了相当的精力,我特别注意到,中国对二战期间德国潜艇在美国东海岸布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得作好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的准备。"

  五角大楼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的重要撰稿人,五角大楼中国科科长戴维·;哈尔维也表示,"美国军方围绕着中国海军现代化目的问题展开了多次讨论,而其巨大的不确定性令人非常担忧。"哈尔维重申美国政府此前的立场,那就是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国际伙伴",并且强调说"中美关系自南海撞机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中国海军两艘军舰最近对夏威夷和圣迭戈的访问,并与美国海军举行演习,都是为增进彼此理解作铺垫"。

  同时,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了关注中国海军的三大现代化领域外,他本人还特别关注中国军方在以下领域的动态:中国正在加强其核威慑能力,开始注重更为精确、高效的核武运载系统,中国军队正在不断提升其精确打击能力,已经部署了800枚针对台湾的战术导弹;以及中国军队正在海岸和舰艇上安装性能更好的防空系统,从而有效扩大防空空域;中国还在提升其网络战的能力。除此之外,中国军方还注重单兵系统的改善,人员在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致力于推进后勤保障系统的现代化。哈维尔认为,尽管中国海军加强现代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应对台海局势和提高对周边有争议海域的影响力,但是这种海军现代化建设也迅速增强了中国海军的投射能力。并提到已经发现,至少有一艘中国海军的核潜艇在中国海域以外巡逻。古登斯坦也表示,台海局势是"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动因",如果没有台海问题,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可能不会如此地迫切。

  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网站上就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有这样一段表述:中国海军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并在一些不对称武器装备上投入了很多资源,比如发展柴电潜艇。一些很有可能点燃冲突的区域比如台湾和南中国海迫切需要美国海军对中国的海军发展保持密切关注。中国公开发表了大量国防和战略方面的文献资料,尤其在海军方面。根据这些原始资料已经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和专著。

  研究所及研究人员背景

  位于美国东北部罗得岛纽波特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1884年10月6日,最初的四个教官中就包括后来享誉世界的美国海军史专家马汉。马汉提出的"海权论"对整个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过尽管有马汉为学院带来的威望,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一直受到海军军官们的质疑,因为他们习惯于认为只有在舰上实际演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海军军官。

  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上级单位就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该学院一直承担着作战模拟的任务,20世纪美国海军所执行的几乎所有海上行动,最初都是在这里进行前期模拟和演练的。其中最知名的就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为冷战时期美国与前苏联有可能展开的对抗所作的"全球战争作战模拟"模型。学院所开设的核心课程包括:战略与政策、国家安全与决策机制以及联合军事行动,另外学院还下设两个分院,一个是海军指挥学院,另一个是海军参谋学院。这两个学院主要培养外国的海军军官,每年招收1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军军官。如今,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则承担着为美国海军提供智囊服务的使命,不断提出新的作战思想并培养最优秀的海军军官。

  从1948年就开始定期出版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术期刊《海军战争学院评论》在美国海军研究领域有很深的影响。在2006年《海军战争学院评论》夏季版上,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院长海军少将沙福德发表文章特别提到了新近筹建的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他在文章中指出,近年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在战略政策研究上不断扩展,特别是最近学院刚刚筹建了中国海军研究所,汇聚了学院一批中国海军研究的精英,将致力于对中国海军装备与政策的研究。

  目前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大部分都来自于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战略研究所,其中包括一批中青年学者。他们大都中文说得非常流利,对中国海军“了如指掌”,很多人都曾去过中国。这批学者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从海军装备、到国防政策再到能源安全,几乎囊括了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研究人员的简历中明确标出为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人员的只有两名,一个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副教授莱勒·古登斯坦,还有一位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德鲁·埃里克森。

  主持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日常工作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副教授莱勒·古登斯坦,不仅通晓中文,还懂俄语。他本科就读于哈佛大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战略研究和国际经济硕士学位,并于2001年1月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海军战争研究所网站上公布的古登斯坦的简历中对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概括为中俄外交与国防政策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军民关系问题。从他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他对中国海军装备尤其潜艇部队非常关注。他先后在美国著名的军事与安全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中国海军装备的文章。其中比较重要的文章包括:在2006年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春季刊上发表的论文《中国、日本以及对西伯利亚的争夺》,2005年4月在《中国军事情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国核潜艇部队开始试水》。2005年年初,他与研究所的另一位同事威廉·莫里在《国际安全》杂志上发表的题为《水下之龙:中国成熟的潜艇部队》的文章。2004年10月,他在《简氏情报评论》上发表了《中国崛起为海上强国》。2004年在《水下战争》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的潜艇部队来源老化》的文章。另外,去年他的第一有关中俄核问题研究的专著刚刚由斯坦福大学出版。

  另一位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的重要成员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安德鲁·埃里克森,通晓汉语和日语以及西班牙语,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攻读了硕士学位,现在是博士学位候选人。其主要研究领域也是中国国防与外交政策,2006年2月他刚刚发表了有关美国在东亚基地方面的文章,题目为《一个地点和一个基地:关岛和美国在东亚的存在》,2005年4月,他在《比较战略》杂志上发表了《为什么华盛顿必须加强关岛的力量》。

  除了上面两位主持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日常工作的成员以外,研究所还吸纳了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大批研究学者。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重量级研究员乔纳森·伯莱克,他目前是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负责人,海军战争学院亚太研究会的主席。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博士后学位后于2000年10月进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任职,此前他一直在美国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主持研究工作,曾任兰德公司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他也是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的成员。他曾就中国政治和战略角色以及中国的军事装备发表过众多有影响力的专著和论文,其中涉及中国海军现代化以及中国外交和国防政策等很多方面。

  另外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还吸纳了一些美国海军的退役将领。比如美国退役海军少将麦凯利,他身为美国外交政策分析研究所亚太项目主任,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处任职。他应该说是这一研究领域的资深研究专家,专门研究中国军力与情报搜集。1998年4月,麦利凯曾访问我国台湾地区,指出中国大陆如果要两栖登陆台湾岛,至少需5~10倍于它目前的两栖运载能力,引起了广泛关注。

  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作战模拟研究室教授、海军退役少校比尔·穆里,他曾经在1983-1995年在潜水艇上服役,任航海军官。2003年他《美国海军学会会刊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潜艇领路(China's Subs Lead the Way)"的文章,在文中写道:"所有一切迹象表明在中国逐渐向海洋目标进行战略重点转移时,潜水艇将成为这一新战略的'脊梁'。"

  即将举行中国能源与海洋战略论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2月6日,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将主持召开研究所建立后的第一个大型论坛。论坛为期两天,在这份论坛的宣传单上赫然印着"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醒目的新标志,别具特色的是这个英文标志上还特意设计了两个中文字"中"和"海",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暗示了研究所专家熟谙汉语的背景。另外,在宣传单上除了列出论坛的主题外,还不忘细心叮嘱前来参加论坛的专家和学者最好不要自己开车赴会,而是乘坐由海军战争学院提供的通勤车,原因是海军战争学院内停车场地极为有限。

  在论坛的宣传单上,详细列出这次论坛主题为“中国能源战略的海上意义”,“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了25年的两位数增长,并在21世纪初崛起为一个新的全球大国以及众人崇拜的贸易对象。但是中国缺乏能源,日益依赖于与其它国家发展新的关系来满足她巨大的能源胃口,尤其是对生物能源的需求。随着这一进程,这些关系已经强烈地影响到了从中亚到非洲广阔地区的地缘政治前景。随之而起的是针对这些发展对全球海上安全影响的一系列疑问,其中最重要的是:①中国的能源战略是什么?②对能源的依赖到底在中国的海军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③中国的能源战略对美国海军意味着什么?"

  这次论坛共分6个分论坛,分别讨论上述议题的几个重要方面,其中包括中国的能源未来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中国的全球能源获取战略,中国能源战略的阿基利斯之踵,中国海军发展中的能源主题,中国的能源安全以及中美关系等。

  受邀参加这次论坛的除了美国知名高校、以及军方研究机构和政府组织以外,其它都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研究人员,共有 8位来自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其中包括美海军战争学院的彼得·达顿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如何看待东海能源"。约翰·加洛法诺博士则主要从能源角度考察南中国海的纠纷,战略研究所伊朗问题专家艾哈迈德·哈希姆将就中国与伊朗日益紧密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布鲁斯·埃里曼博士发言的题目则是"封锁战略的历史考察--对中国的意义",比尔·穆里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北京的反封锁选择"。主持中国海上力量研究所德两位重要成员莱勒·古登斯坦博士和安德鲁·埃里克森博士则将针对能源问题对中国海军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古原俊井博士的"中国在印度洋的海上野心"的发言,以及安德鲁·威尔森博士"中国的能源利益以及力量投射的野心"的发言和乔纳森·波拉克博士的"美中能源的未来"的发言。(原载《舰船知识》杂志2006年12期,作者:杨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