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野牛传说:前苏联M4战略轰炸机家族(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 08:01 《国际展望》杂志
野牛传说:前苏联M4战略轰炸机家族(组图)

终极版3MD野牛战略轰炸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红色帝国第一种喷气战略轰炸机

  王骅

  研制背景

  1947年,冷战爆发,美国叫嚣着用300枚原子弹毁灭苏联,西方强有力的战略航空兵成为苏联领导人的心头痛,当时苏联的核弹投送工具只有苏版“超级空中堡垒”图一4轰炸机(北约代号“公牛”,B一29仿制品)一种,但喷气时代的来临使其还未来得及大规模列装就显得过时了。美国B一47、英国3V袭炸机等喷气式后掠翼轰炸机的研制成功,再加上喷气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无疑强烈刺激着苏联领导人的神经。

  当时以图波列夫为代表的主流航空学者对喷气式轰炸机仍抱怀疑态度,认为喷气式飞机的航程难以达到要求,涡轮螺旋桨才是既能满足速度又能达到航程的最佳动力,按照这一理论,图波列夫相继在图-4的基础上研制了图-80、图一85等不成功的型号。

  但并非所有的苏联人都相信螺旋桨是航空动力的永恒,年轻的飞机设计师米亚西舍夫是喷气式远程轰炸机的坚定支持者,1948年,米亚西舍夫将发展喷气式轰炸机的研究报告递交中央航空流体研究所科学和技术委员会(TSAGI),并获得了委员会大多数学术权威的认可。

  1951年2月,米亚西舍夫提交了第一份战略轰炸机方案,计划研制一种苏联前所未有的大型飞桃翼展达50米,机长44米,机翼面积300平方米,常规布局后掠。式上单翼,机翼前缘有折角,内翼后掠角45度,外翼后掠角40度,动力采用4台轴流式涡喷

发动机,正常起飞重量11O吨,最大起飞重量140吨,最大载弹量20吨,能携带500-9000公斤各种炸弹。

  米亚西舍夫先后致信赫鲁宵夫和航空工业部长,建议制造战略轰炸机。赫鲁晓夫表示认可,并将设计方案上报斯大林和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马李舍夫(VMalyshev)。最终,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会议上,苏联高层正式决定发展战略航空兵,斯大林说”让我们相信亚西舍夫同志,让他发展这种飞机吧!”

  研制发展

  方案确定

  1951年3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949-469号决议,批准在莫斯科西郊组建GSOKB-23(GSOKB为全苏联国家实验设计局,强调了“国家级重要性”,以下简写为OKB-23)’并由米亚西舍夫担任局长,主要负责轰炸机的研制和生产。

  OKB-23的第一个工程代号为“产品M”的轰炸机计划在1952年12月进行原型机试飞。11951年6月23日,新轰炸桃的概要战术指标得到了苏联空军总司令认可,确定了8人机组、5吨载弹时航程12000公里、最大载弹量24吨、投弹高度11000米,投弹速度O.75马赫等战术参数。

  为了达到上述指标,“产品M”还采用了一些新设计,比如像英国3V轰炸机一样在机根处埋设发动机,并为每台发动机都设有独立且突出机翼前缘的进气口,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来流压力损失,以及避开机身等部位对来流的干扰,发动机喷口也向外和向下各偏转4度,避免了喷气烧灼后机身或影响平尾效率。由于苏联发动机推力较小,机翼必须有很高的升阻比,所以“产品M”的机翼面积比美国B-52小150平方米左右,而起飞重量与B-52类似,所以翼载比B一52大得多,升限受到一定影响。

  设计组最终决定采用相对重量较轻,且最稳当的自行车式起落架(自行车式起落架占整架飞机结构重量的3%至3.5%,而常规起落架为4%至6.5%)。但其最重要的作用是:两翼端的辅助轮能够在地面上支持机翼重量,降低机翼的结构重量。另外,“产品M”的前起落架较长,后起落架较短,可以获得较大起飞迎角,飞机达到离地速度后不须拉杆就能自动起飞。

  1951年8月,“产品M”轰炸机正式确定采用4台米库林AM一3A涡喷发动机(巡航推力6200公斤),苏联空军司令在9月19日批准该方案。此时,“产品M”的各种理论参数也基本计算完毕,其速度、武器和设备需求满足949-469决议的要求,但航程欠缺,起飞滑跑距离也大大超标。

  至1951年底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原型机在1952年初开始制造。在“产品M”的设计过程中,OKB-23也逐渐发展成为包括空气动力/稳定性/控制部、静强度/动强度/气动弹性变形部、设计部、信息部和空气动力实验室的独立研究实体。

  曲折的原型机试飞

  在1951年6月,米亚西舍夫及其同事就开始着手制造2架原型机和1架静态试验机。1952年4月1日,全套制造图纸下发车间,5月13日正式开始制造第一架原型机,工厂代号为“产品25”,OKB-23内部文件称其为VM-25,航空企业内部的通用代号是“25号工程”,但使用最广泛的还是空军的正式编号‘M一4。 经过半年多的赶工,作为最优先项目的M-4原型机在1952年12月完成。安装设备和地面调试后被运输到莫斯科东南的茹科夫斯基飞行研究所准备试飞。

  1953年1月20日,仅仅在OKB-23成立1年10个月后,M一4轰炸机O1号原型机在奥帕德奇(FOpadchiy)为首的机组操纵下完成了10分钟的首飞,全苏联都为之欢呼。在后来几次的试飞中,01号机表现出一点偏航现象,但很快查明是方向舵过度补偿的问题,在第8次试飞降落接地时,O1号机主起落架的4个轮子因为刹车和防滑装置调整不当而全部爆胎,这些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Ol号机证明了它能够携带5000公斤炸弹飞行10700公里,这差不多达到了战术要求的指标。

  随着试飞的深入,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在第13次试飞时,坐在机尾炮塔处的乘员报告内侧和外侧升降舵(每侧水平尾翼有里外两片升降舵)偏转角度不一致。但因飞机安全降落,地勤人员仅对升降舵进行了简单检查。第14次升空后,01号机爬升到3000米高度,随着一阵金属崩断声,飞机开始出现抖动。随后机尾报告一片升降舵飞掉,水平安定面和邻近的舵面也受到损伤。奥帕德奇机长沉着驾驶飞机减速下降,并发现尽管少了一片升降舵,飞机俯仰依然能得到较好控制。O1号机最后得以安全降落。

  经调查这次事故是方向舵蒙皮太薄造成的,根本原因是设计时力图减轻重量,而忽略了结构强度。所以1953年5-9月,原型机停飞接受改进。实际上,尽管0l号原型机组装完毕后就已经比原设想的重了25吨,其最大起飞重量达180吨,但很多保证安全的设备都被取消了。几年后1架生产型M-4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就是因为省略了一个油管固定夹,导致1根油管弯曲爆裂造成的。

  1953年5月,01号原型机开始进行国家验收试验,试验表明许多设计必须修改以提高可靠性。1954年3月30日,经过改进的01原型机飞到空军所属的“红旗”国家研究所再次接受验收试验,但由于喷涂空军标志、演练劳动节红场阅兵等原因,试验一直拖到5月4日才开始。红场阅兵式上露面后,北约组织也按照惯例给M-4起绰号为野牛(Bison)。

  验收试验由OKB-23、飞行研究所和“红旗”研究所共同进行。试验持续到1954年8月5日,得到了最大载弹量时航程不到6500公里、5吨载弹量时9800公里等数据,而9800公里这个结果还是采用关闭2台发动机下降高度进场这种极端方法得到的,实际上5吨载弹量时的有效航程仅9500公里。试验还指出了M-4在0.81-0.82马赫速度时开始横向不稳定,大攻角时纵向不稳定,关闭液压助力后操纵吃力,雨天风挡积水严重、机载电台通讯距离不足等问题。 尽管以M一4的性能,不进行空中加油根本无法对任何一个美国城市进行空袭并返回基地,但为了在军备竞赛中多一个筹码,苏联高层还是批准其投入生产。这也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美国不知道M-4的性能,花费了大量军事和谍报资源试图监视M一4部队动向。另外图-95轰炸机Ol号原型机在1953年5月17日坠毁也是M一4投入生产的重要原因。

  1953年12月,M一4的02号原型机也制造完成,并于1954年4月15日首飞成功。该机为预生产型,机翼后缘加大,机翼面积增加5.75平方米,襟翼面积增加6.9平方米,以解决滑跑距离过长的问题,修改了前起落架,使起飞滑行迎角从7.5度增加到10.3度,机载设备也更为完善,包括RSB-70M高频电台、RSIU一3M超高频电台、SPU—10内部通话系统、ARK一5自动定向仪、机头下方的RBP一4全景导航和地图测绘雷达、垂直尾翼根部的PRS-1炮瞄雷达、SRO-1敌我识别系统、MRP一48信标接收机、RV-2和RV—17地高仪、AP一5自动驾驶仪,PS-53遥控炮塔瞄准镜、OPB-11S光学投弹瞄准镜和SPV一25自卫系统(3个炮塔上的6门AM-23机炮)等。

  完成试飞任务后,2架原型机仍留在OKB-23作为试验机,0l号机先后作为VD-7涡喷发动机和油箱惰性气体增压系统的试验平台,02号机则作为更先进的M-50超音速轰炸机的设备试验机。1957年,米亚西舍夫等6人获得了苏联最高荣誉——列宁勋章。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