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海军青睐“德国制造”
德国的海军武器装备确实在亚洲广受欢迎,但这与中国扯不上关系
本报记者/白炎林
上个月,世界多家军事媒体都报道了一条新闻,证实新加坡将向德国购买最新型的218SG型常规潜艇。这笔交易除让德国军工企业大大获益之外,也给德国等多国媒体提供了新的谈资。本月7日,德国《明镜》周刊就以此事为主题,讨论了德国海军武器装备在亚洲的出口。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媒体居然将这样的交易与中国联系了起来。
德国军工找到新增长点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德国作为潜艇制造强国的历史已有百年,因此媒体关注德国的潜艇出口毫不奇怪。据报道,此次新加坡购买的218SG型常规潜艇与近年来德国出口的其他常规潜艇一样,也安装了AIP系统。218SG型潜艇采用的是燃料电池和锂电池混用AIP技术,海上部署时间超过80天,其中一次水下潜航时间可达4个星期。
报道称,新加坡购买了2艘218SG型潜艇,合同价值16亿欧元(约合21.8亿美元),其中包含德国为新加坡培训艇员的费用。潜艇计划于2020年交付,届时这两艘潜艇将与新加坡从瑞典购入的“射手”级常规潜艇一道替代新加坡原有的“征服者”级潜艇。该项交易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新加坡首次订购新造潜艇。此前新加坡都是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购入翻新改造后的二手潜艇。
对此,德媒除了得意地发出“由于德国的技术,新加坡海军将成为该地区最现代化的海军”的感慨外,还分析了德国将从该项交易中获得的收益:首先是巨额利润,德国能从每笔潜艇合同中获得4~8亿欧元的盈利;其次,承接此项合同的蒂森-克虏伯公司能继续保持常规潜艇制造的产能和科研力量。
武器热销不仅限亚太
不过,德国国内对此也有不同声音。德国社民党外交政策发言人罗尔夫·玛茨尼克在议会发言时就提醒:“亚洲正在进行军备竞赛,我们必须小心这一点。”而《明镜》周刊将“太平洋军备竞赛”的责任推到了中国头上。
该报道在渲染了一番中国近年在军事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后,引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称,2013年世界武器进口前3个国家均为西太平洋国家,分别是中国、韩国和新加坡。与《明镜》周刊在报道中也提及了其他国家相比,德国N-TV电视台网站在报道中则更为露骨地声称,是中国与别国的海洋争端将订单送到德国手中。
根据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对目前亚洲国家购买潜艇情况的盘点,除新加坡外,泰国也曾经传出想从德国购买二手206A型潜艇的消息;印尼则想从韩国购买加装了AIP系统的209型潜艇,同样与德国间接相关。
有分析认为,对于目前德国海军武器装备在亚洲热销的情况应当客观分析。首先,很多亚洲国家的武器装备已经到了需要更新换代的时候;有些国家随着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也有获得某些新式武器的计划。这些很多都属于正常的武器更新。另一方面,德国研制的很多海军装备也的确比较符合某些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换句话说,德国海军装备行销亚太地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国的海军发展很难扯上什么关系。实际上,据美国合众社上月报道,以色列已经向德国订购了2艘护卫舰。这是近年来德以之间的第二笔较大的海军装备合同。2012年,两国商定由德国向以色列再销售3艘潜艇。可见,德国海军武器热销并不仅限于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