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1月10日文章,原题:中国和远洋
尽管美国及盟国认为北京在近海的行为正越发影响地区稳定,但中国正逐步实现对东亚之外的国际安全贡献的多样化。近期派遣护卫舰为销毁叙利亚化武护航,就反映出中国正在寻求新途径。这提醒人们,正在进行的反海盗努力已令中国获得一种富有成效的“远洋”存在。
在亚丁湾的多年存在,令中国海军调遣“盐城”号军舰成为可能。中国媒体报道称,此次执行从叙利亚至意大利的护航任务,是解放军海军首次在地中海开展此类活动,“是首演。”
但与这些报道相反,其实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亚丁湾及其周边海域保持积极存在。从那时起,在亚丁湾部署的军舰就已令中国海军以反海盗名义频繁进入地中海。中国舰船早已熟谙地中海,过去10年内不断访问欧洲港口。自2002年首次开展环球航行以来,中国海军已多次造访埃及、土耳其、希腊和葡萄牙等国。
除了外交友好访问,中国护航舰队还常在地中海开展补给和检修。此外,反海盗任务还令其探索了地中海的广大周边地区,包括黑海、直布罗陀海峡和“盐城”号此次途经的红海。上述经历不但赋予解放军海军在全世界关注下为叙化武成功护航的自信和能力,还反映出北京已获得运用于多层面国际安全事务的信心和技能。
中国海岸线距离亚丁湾约1万公里,离地中海更远。许多中国军舰需两周多才能抵达地中海。很难确定若缺乏在亚丁湾的海军存在,是否会阻碍中国派遣“盐城”号执行本次任务。
5年的打击海盗活动,已成为中国开展海事和外交活动的跳板。但正如北京所学到的,与成功相伴而至的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外界期待中国对21世纪面临的一系列国际安全威胁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有专家指出,中国海军在销毁叙化武中的作用被夸大了,其贡献远比不上一些国家。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当各国海军开始撤离亚丁湾时,中国今后将如何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中国军事专家认为,中国海军为销毁叙化武护航的行动,与中国对索马里附近海域的贡献极为相似,对中国海军而言,此类军事行动已如同“在公园内散步”。中国本次护航表明,反海盗行动已远超护航本身的意义。但反海盗使命非永久性平台,随着北京的国际安全活动与日俱增,需要找到支撑和维持此类活动的其他可靠途径。(作者安德鲁·埃里克森,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