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大地传颂着“最美军嫂”郑馥丹和身患癌症的丈夫、海防军人蔡兴国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
郑馥丹,这位家境优越的80后女孩,在成为军嫂之前也曾是一名军人。
2003年5月,在广西军区某话务连当兵的郑馥丹,偶然认识了同一支部队的老乡蔡兴国。一个月后,蔡兴国考上军校,郑馥丹以2分之差与军校失之交臂,退伍返乡。2006年8月1日,在家乡举办的“花好月圆”军地联谊会上,郑馥丹与3年没有回家的守岛干部蔡兴国重逢。
这次联谊会后,两颗真诚的心灵很快擦出爱的火花。
相爱容易相守难。蔡兴国所在部队驻守在四面环海的南澳岛,潮湿缺水,夏季还常遭受强台风袭击。蔡兴国就连与郑馥丹通电话的时间都很少,更别说见上一面了。
不少同事劝郑馥丹:“你家境殷实,人又漂亮,何苦找个军人?”她却说:“他有忠诚奉献,有科技成果,还有军功章,富有得很呢!”
2006年12月26日,台湾海域发生强烈地震,400公里外的汕头受到波及,南澳岛会怎样呢?郑馥丹接连给蔡兴国打了40多个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她隔海相望,苦苦守候到夜晚21时多才接到电话。原来为了上百台装备不受地震影响,蔡兴国整整一天坚守一线,让战友用麻绳拽着自己,攀上天线塔调测信号。说到那天的经历,蔡兴国戏称自己当了一回“风筝”。
“一个甘为事业如此付出的人,还有什么不能托付?”郑馥丹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要做那连着“风筝”的线。
2008年,蔡兴国的母亲被查出鼻咽癌晚期。蔡兴国短暂陪护后,返回繁忙的工作岗位。郑馥丹寄去3万元,表达孝心。那年,蔡兴国负责的一项科研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当年底,蔡兴国被选调到驻澳部队工作。这一去就是3年。好友劝她:“3年时间谁知会发生什么,还是趁早分手吧……”临行前,蔡兴国握着郑馥丹的手依依不舍:“等我3年,一定给你一个幸福的家!”
2009年8月,蔡兴国选调驻澳部队半年后,噩耗传来:他在野营拉练中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被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医学统计,患这种癌症的人最多能活两年。
郑馥丹匆匆赶到医院,隔着门缝望去,她惊呆了:刚做完开胸手术的蔡兴国脸色苍白,无力地躺在病床上,上身缠满厚厚的绷带……擦干泪水,强忍悲伤,郑馥丹面带微笑走进病房。
一连好几天,蔡兴国不理她,赶她走。郑馥丹理解蔡兴国的心情,趴在床边苦苦相劝:“兴国,让我们携手渡过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爱让死神却步。接下来的两年零五个月,在郑馥丹陪伴下,蔡兴国挺过了第二次开胸手术和10次化疗。在创造生命奇迹的同时,他又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奖。
2012年5月,从驻澳部队轮换到广州某部的蔡兴国再次倒在工作岗位上,没人敢铤而走险做第三次手术!中山医科大学退休老教授钟佛添被郑馥丹的痴情感动了,这位肿瘤界权威愿意冒险“出山”。这时,郑馥丹决定向蔡兴国求婚。她坚信,爱是一剂良药。
一场特殊的婚礼在病房举行。没有婚纱和豪华仪式,可郑馥丹满心欢喜,对前来祝福的战友说:“能成为一名军嫂,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我坚信,我们的世界永远都是春天……”
有爱就有希望,就有力量。夫妻俩携手抗癌的脚步一刻未停。上网、查书籍、翻报纸……上千条治疗方法被郑馥丹记录在案、不断尝试;30多种食疗方法,20多种按摩技巧,配药、输液、扎针10余种护理技术,她都一一掌握……记者在病房采访时发现郑馥丹的身上揣着一个小本,上面写着当天要做的事情:5点半买菜,7点早餐,8点吃药,9点上网查找笑话,10点陪兴国散步,11点半按摩……
真爱创造新的奇迹,蔡兴国的身体有所好转。两个月后喜讯传来,郑馥丹怀孕了!2013年2月27日,一个6斤6两的男婴呱呱坠地,经检查一切健康!郑馥丹和蔡兴国相拥着喜极而泣。
癌症再次复发的时候,蔡兴国用父爱浓浓的眼神,一遍又一遍仔细打量着还未满月的儿子。
这眼神深深刺痛了郑馥丹!她暗下决心: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蔡兴国心疼地望着匆匆赶来的岳父岳母。岳母蔡淑珍拿出珍藏30多年的鱼胶为他补身体。年近六十的岳父郑国强几番请假,不辞辛劳奔波在医院、菜场、药店间……不知情的都以为这对老夫妻在照顾自己的亲儿子。
爱心传递,超越了家庭和血缘。
去年底,郑馥丹全票当选蔡兴国所在部队“感动军营年度人物”。部队政委贾继浩闪着泪花说:“小郑把追求真爱的梦融入丈夫的军旅梦,大爱丹心令人敬佩!”
如今,60岁的老军医贾一民坚持每天上门为蔡兴国做保健;军嫂们组成“爱心妈妈团”轮流上门做家务、带孩子;部队政治部主任赵亮江上小学的儿子,搬着储钱罐来到病房……短短一周,爱心捐赠就达42万元。
许多人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到治疗癌症的秘方,专程赶来送给蔡兴国;7名农民工兄弟来到病房,丢下500元钱便匆匆离去;一名原本放弃治疗的重症患者,听说他们的故事后,再次回到医院与病魔抗争……
采访中,蔡兴国和郑馥丹相拥而坐,向记者谈起他们的“梦想计划”: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返回工作岗位;重登海岛,去那“梦开始的地方”;好好培养孩子,有朝一日让他子承父业,参军报国;至于爱心捐款,拿一部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让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
■龚 昀 陈 孟 本报特约记者 李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