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首次南极科考队员跳入刺骨冰水打钢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1日 07:13  解放军报
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仪式。本报资料信息中心提供
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仪式。本报资料信息中心提供

  本报记者 于春光

  【大事回放】 1984年11月20日,我国派出591人的南极科考队,搭乘“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首赴南极,并于1985年2月20日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五星红旗首次在南极洲升起。

  今年1月,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它24岁生日的前夕,迎来了一位年逾花甲的特殊造访者——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院极地科考专家刘小汉。至此,刘小汉已是七下南极,在极地科考中收获了累累硕果,也成为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发展壮大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25年前,留法博士刘小汉刚毕业回国,就被选拔进了南极科考队,参加了中国首次南极科考。中国选择这一年迈出奔赴南极的步伐,与这样一个细节不无关系——1983年9月,中国首次派代表出席南极国际会议。一到表决时,一柄小木槌便会“咚”地敲下,中国等国代表因为所在国没有表决权,就被“请出”会场喝咖啡。我国代表、后来担任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队长的郭琨说:南极建站与否,不是小事情,它关乎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

  有作为方能有地位。中国政府很快作出决定:派出科考队,为中华民族在冰雪大洲探寻一块落脚地!

  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这一使命谈何容易?有人说:天上之难,莫过于太空旅行;地上之难,莫过于叩访南极。中国首航南极编队总指挥陈德鸿,如今已年近8旬,他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依然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首航南极,历尽艰险。“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多次遭遇强风暴,万吨巨轮在波峰浪谷间“扭秧歌”……建长城站,更是艰苦卓绝。为建码头,海军官兵、科考人员组成突击队,轮番跳入刺骨的冰水中打钢钎。为避免冻伤,队员们每隔10分钟就要上岸取暖……经过500多名勇士一个多月的奋战,长城站终于拔地而起。在长城站落成典礼上,站长郭琨动情地说:“海军J121船是建站的突击队、建站的生力军、建站的坚强后盾,308名海军官兵在建站中立下了大功。”

  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没有建在南极大陆上。对此,陈德鸿说,那是因为我们当时没有破冰船,无法登上南极大陆。然而正是长城站的建立和首次科考的实施,开辟了中国南极科考新时代。在完成首次科考的当年10月,我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正式取得了南极事务的投票权。借助长城站这个“桥头堡”,我国先后完成了南极科考“三级跳”,建成南极圈内的中山站和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昆仑站。期间,我们的极地科考船也经历了“向阳红10号”普通船——“极地号”抗冰船——“雪龙号”破冰船的升级换代。在先后25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取得了南极磷虾复眼研究、格罗夫山陨石回收等举世瞩目的成果。

  “没有首次科考,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南极科考大国地位。”刘小汉说,“随着昆仑站的建成,我们将钻取世界上最长的冰芯,揭开一百万年以上的地球气候变化奥秘。”

  在南极科考的价值没有充分显现的时候,有人把它视为一步“闲棋”。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无主之地”,南极1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广大的周边海域,到底蕴藏着多少资源?到底有多大价值?各国对此认知日渐清醒。

  正如国家海洋局一位领导所言:“在南极,科学研究不仅是学术问题,它还与国家利益密切相连。南极科考的重要目的,就是争取和维护国家权益。”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南极 科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