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信息化侦察精英用18路信号紧盯战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 09:32 中国青年报
解放军信息化侦察精英用18路信号紧盯战场(图)
解放军侦察兵攀登绝壁

解放军信息化侦察精英用18路信号紧盯战场(图)
解放军侦察兵部队进行战术训练

  19年前,祖国南疆的那场战火中,当侦察兵的宗志勇在执行任务时,踩上了地雷。幸运的是地雷没有爆炸,他捡回了一条命。

  19年后,当年的侦察兵已经成长为沈阳军区某集团军侦察处长。那颗险些夺去他生命的地雷被宗志勇带下了战场,至今躺在他家的书架上,受着“礼遇”,而他那一大摞荣誉证书却静悄悄躺在墙角的纸箱子里。

  有人问,这是为啥?宗志勇说得爽朗:是“敌人”,而不是成绩,更能激起斗志,让人心存忧患,不断向前。侦察兵是部队耳目,战场情况察得明,作战占主动;要是察不明白,甚至把部队带入雷区、伏击区,部队就有覆灭的危险。

  特殊的“勉励”带来非凡的勇气,从战士、排长到参谋、处长,不论战场、火场,还是演习、演练,宗志勇从来都是人们眼中的“拼命三郎”。跨入新世纪,宗志勇在军事变革的浪潮中,用一个个革新成果、战法训法破解难题。

  2004年的演习场,弥散着战火硝烟,如何在“战场”上实时侦察,用信息手段全面掌握战场动态?让人们眉头紧皱。

  “我试试!”紧要关头,宗志勇主动请缨。

  “总部、军区首长都要观摩演习,说实话,到底行不行?”部队领导问。

  熟知高科技“脾气”,宗志勇不是不知道其中难度,然而,在他的“字典”里却找不到“退缩”这个词:“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宗志勇回答道。

  此后数日,宗志勇和技术骨干们的身影,不分昼夜地出现在演习地域。越山、跨海传输距离远,空中、地面、地下信号分布广,设备器材的兼容性差,一个接一个难题被降服。这时,一次视频信号的抖动让宗志勇眉头紧锁:战场复杂的电磁环境,恶劣天候,都将影响侦察信号,必须具有多方向、多层面的保障方法。

  有人畏难,宗志勇说得坚定:想打胜仗,我们必须多准备几手。

  演习开始了,“中军帐”的大屏幕上,来自无人机、悬浮电视侦察弹、战场侦察电视、分布式无线视频传输系统,以及单兵录像等18路信号同步传输、自由切换着,实时、完整、清晰、准确地反映了演习的整个战场态势。

  人们说,听说过“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没想到宗志勇竟用18路信号盯着战场,这简直就是奇迹。然而,在宗志勇这个老侦察的身上,“奇迹”还远不止这些:分布式无线战场监控器、多功能电子演示沙盘、迫击炮发烟指示弹、40火箭筒彩色指示弹、单兵夜间目标指示火炬、紫外光夜视地图等一批成果,让侦察兵在战场上变得更“耳聪目明”。

  素质源于学习。19年来,宗志勇不断自学,4进高级院校进修,10余次大型军事演习历练,攒下了厚实的“家底”。在国防大学时,一次与一位教授交流,宗志勇敏锐的思维,独到的见解让教授频频点头。“这个小伙子不得了!”两个人研究合作也就此开始了,他们先后合出了《新军事变革与作战指挥创新》、《现代战役指挥教程》、《军队指挥理论学习指南》三本书,《新军事变革与作战指挥创新》获国防大学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一次,总部要对某型无人机模拟训练系统进行试验。宗志勇主动要求担负任务。有人说,“咱们缺少经验,搞试验责任大,得三思呀。”宗志勇一笑:没经验,才要锻炼一下,轻车熟路还有啥味道。两个月时间,宗志勇组织人员昼夜兼程进行全天候飞行试验,搜集了大量的飞行数据,为总部和科研单位提出了十项建设性意见。

  不断攀登,宗志勇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他多次被评为参谋标兵、外军通、学术研究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仅任处长5年来,他就推出了50余项理论研究成果。他带着集团军侦察分队在起步晚、条件差的情况下,取得军区总评第二的好成绩,培养出一批侦察精英。多次演习中,宗志勇瞄准

信息化战场环境,勇于创新,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创造了一系列“奇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