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文化器材列装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06:21 解放军报
文化器材列装之后

文化器材列装之后
庞利国 本报记者 郭建跃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

  从“器材”到“装备”,列装后的军营文化装备驶上有法可依的快车道。这一质的飞跃,带给军营文化建设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多的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的创新。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装备管理规定》颁发,对文化装备的采购、管理、维修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装备管理如何适应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需要?各级机关都在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的改革思路值得借鉴。——编者

  采购——开通垂直供应“专线”

  2006年11月上旬,由上海广电集团、四川湖山电子有限公司等全国14个知名企业生产的大屏幕彩电、音响设备、篮球架等文体器材,陆续运抵北京军区所属8个文化装备分发点,拉开了冬季文化装备安家基层的帷幕。站长王连友告诉记者:“这批价值500多万元的新装备,我们采用的是一次性调配、垂直供应、直达旅团的新方式。”

  文化装备“分点配送、直供旅团”的模式,是该文化工作站实施装备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以往采取逐级传递、层层配送的办法,因中间环节多、手续繁杂,装备配发到基层不仅用时漫长,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单位截留、挪用的现象。从2005年起,站党委为提高配送效益,打破陈规,建立了权责分明、上下联动的文化装备配送新链条,使文化装备的采购驶上垂直供应军营的“专线”轨道。

  他们结合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后部队转隶换防的实际,依托驻京外4个影视发行管理中心和各大单位,按照“定点供应、就近发放”的原则建立了8个配发点,由厂商直接发货到这些配发点,并为每个配发点界定了保障范围,区分了保障任务,明确了各自在装备配送中的职责。为确保文化装备件件到位,他们还制定了“三表一单”:文化工作站一张器材总量调配表、供货厂商一张货运表、各分配点一张区域分配表和旅团一张提货单,分配点凭表审验、军师依表备案、旅团据单领取,既提高了配发效益,避免了文化装备输送中的克扣、截留问题,也使各级掌控了所辖单位装备数量及配发时间,为各类装备退役、报废提供了依据。

  为使采购的装备保证高质量,他们走好“两步棋”:每次集中招标采购前,都要深入部队走访了解,进行问卷调查,摸清基层的需求底数,依据基层编报的采购计划和年度购置标准等,综合衡量比对,制定全区文化装备采购计划,使购置的装备类型、数量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每次集中采购定标会结束后,他们都要派技术骨干深入预选厂家,对中标产品进行实地评估,对购置的器材逐箱逐件进行勘验,发现问题及时与厂家协商解决。

  2005年,他们在采购旅团营院智能广播系统的装备时,发现有的器材在信号较弱的地区收听效果不理想,便立即要求供货厂家进行技术改进,直到基层满意。

  管理——搭建“户籍制度”平台

  走进北京军区所属部队的营院,处处能感受到爱装管装护装的浓浓气息:文化活动场所,张贴的相关管理规定,异常醒目;文化装备登记表上,件件有“户口”,并配上了“户籍员”;车炮场日,文化装备也被列入擦拭保养之列。在基层官兵中流传着一句响亮的话:“像爱护武器装备一样爱护文化装备。”

  建立“户口簿”。他们统一印制了文化装备登记表,要求基层把所有文化装备,按照数量、配发时间、生产厂家、使用单位、技术性能、责任人等基本情况,逐项登记造册,把列装的印上永久性标记,把上级奖励、外单位赠送、本单位自购的贴上标签,使每件文化器材都有了严格正规的“户口簿”。为提高管理效益,他们还采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依托“全军文化装备管理系统”,为文化装备配上“电子户口”,不少单位还在局域网上开设“文化装备管理”专题网页,鼠标一点,装备的数量、质量和位置便尽收眼底。

  编配“户籍员”。按需选配“户籍员”———让爱好文艺的管文化器材,有体育特长的管体育器材,责任心强的负责易损器材,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负责高档器材。他们还建立了旅团文化活动中心以机关干部和士官为主体,营连俱乐部以团支部书记、文书为主体,班排以副班长为主体的“户籍员”队伍,分工负责各自的装备管理和维护。室外篮球场、器械场等场地,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选配“户籍员”,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群众性管理网络。不少单位还建立了离任交接、检查奖惩等制度,确保了文化装备管理不断线。

  2006年老兵退伍时,记者在某机步旅看到,俱乐部主任、二级士官张鹏正按照连队上报的新“户籍员”名单对文化装备数据库信息进行更新。他告诉记者:“每年老兵退伍之前,我们都要提前做好新‘户籍员’的选拔工作,搞好离任交接,今年新增的45名新‘户籍员’,全部是经过基层严格选拔、审定后上报的,在复训补训期,旅里还将对新任‘户籍员’进行培训。”

  维修——探索社会化服务新路

  2006年6月,和着沁人心脾的初夏清风,北京军区文化工作站以“送信息、送技术、送设备”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服务万里行”活动悄然拉开帷幕。边防哨所、内陆旅团、海训一线的文化装备维修保障现场,3名地方服务队员讲解教学绘声绘色,检修故障手到病除,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是他们启动社会化保障模式,特邀厂商技术人员加入服务队行列带来的喜人场景。

  用社会化保障的思路确保现有文化装备的完好率,早在两年前该站就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针对编制调整后全站保障力量减弱的实际,他们充分利用厂商注重售后服务这一“卖点”,依托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先后与北京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等全国14家著名企业厂家建立了关系,每次集中招标前,都要明确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技术标准,由厂商进行统一调整改进;大型设备配发基层,都要求厂商上门安装调试,进行业务培训;装备落户基层后,及时向基层发布厂家的联系方式,督促厂商按照协议搞好维护修理。“文化服务万里行”活动中,厂商委派的3名技术人员不仅安装了近百台连队智能数字广播设备,维修了数百件高新文化装备,还手把手代训了100多名智能广播系统操作员,大大提高了服务基层的质量和效益。

  与此同时,他们还建立了以文化工作站、各影视发行管理中心、各级电影队(组)和连队装备管理员为主体的维修保障服务网络,对文化装备进行分级负责、分层维护保养。着眼实现“小修不出旅团、中修不出军师”的目标,每年文化工作站都采取集中培训、以修代训、厂商面授等办法,提高各级各类技术骨干维修水平,并借助军区政工网,在网上开设了“装备维护保养技术论坛”,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开通了热线电话,随时解答基层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记者登录文化工作站“装备维护保养技术论坛”,好一派红火热闹,光在线人数就有50多人,有发帖咨询的,有相互切磋难题的,还有“笑脸”表示感谢的。驻内蒙古影视发行管理中心负责人连勇旺还讲述了一件网上万里解难的故事:今年6月,驻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内蒙古军区某汽车团官兵,打来国际长途电话称,维和部队无法收看到国内节目。接到电话后,他和驻京影视技术管理室的同志查资料、咨询专家,找出了中央国际广播电台最适合于维和部队驻区的卫星参数,并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将相关参数和调试方法发过去,使维和部队官兵能实时看上中央台发送的卫星广播节目。记者在该站的“解难登记本”上略数了一下,2006年以来,通过网上回帖和电话答复,他们累计为基层解决技术难题800多个。(文中照片为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为基层送文化装备的镜头。)

  站长感言

  配套措施促进文化装备管理

  柴岩柏(总政治部文化工作总站站长)

  可以说,文化器材列装后,结束了多年“没户口”、“没口粮”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装备管理规定》的出台,又使文化装备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目标,同时也告诫大家,要像爱护武器装备一样管好用好文化装备。

  为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总政宣传部今年将组织制定《文化装备体制方案》、《文化装备科研定型办法》、《文化装备管理检查评比办法》、《文化装备退役、报废标准》等。

  我们相信,这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军队文化装备的管理。

  细化团级单位的管理办法

  李保国(总后勤部文化工作站站长)

  以我之见,装备管理的重点在基层。细化团一级单位文化装备管理的具体办法,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团一级政治机关直接负责基层分队文化装备的计划、配发、调剂及维修保障工作。

  总后针对直属团队和仓库高度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依据《规定》制定了《总后直属单位文化装备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对团一级单位完备管理手续、建立装备档案、人员流动交接、装备管理的检查考评等作了具体规定,规范了团一级单位管装用装的行为准则。

  用好高科技含量的文化装备

  罗林华(海军政治部文化工作站站长)

  当前,军队高科技含量的文化装备比比皆是,全军配发了有线电视前端设备、连队“鑫诺”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和海军的舰载移动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等,都是官兵开展政治工作的有效工具。

  日前,海军政治机关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开通了《蓝色海疆》栏目,并在码头俱乐部和陆勤文化活动中心安装了卫星网络接收设备和远程教育设备,为军营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意识决定管装水平

  岳吉宽(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站长)

  也许是历史的原因,长期来人们把文化器材只视为器材。《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装备管理规定》下发后,增强文化装备意识,已成为官兵们的自觉行动。

  各级党委在教育官兵树立抓好文化装备建设就是促进战斗力生成思想的同时,还将文化装备管理作为基层部队“双向讲评”、“双争”评定的重要内容,激发了大家的爱装管装热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