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创新,向战场聚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06:13 解放军报
卢卫东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永红 刘佩林

  南京军区装备部某雷达仓库的女大学生干部屈冬红,在调研中发现:装备维修保障人员野战条件下遇到棘手技术难题时,常常因为无资料可查而束手无策。当她提出攻克这一难关的构想时,很多人投来质疑的目光:“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干部,党委能放心地将一个几十万元的科研项目交给她吗?”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党委不仅全力支持她,还专门安排一名高级工程师配合她攻关。党委的信任让屈冬红信心倍增,历经一年多的艰苦攻关,她成功研制出具有异地资源查询、故障自动诊断、远程技术支援等功能的数字化保障系统。

  这件事是该部不唯资历重能力,放手让年轻干部在风口浪尖上锻炼摔打,激励人才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

  一次,某维修站历时半年研制出“某型炮用瞄准线偏移检查镜”。上报评奖时,他们却发现兄弟单位4个月前就有了同类成果。

  新成果为啥成了“旧船票”?究其原因,有的单位生怕自己的革新项目“泄密”,搞封闭式科研,这样不仅增大了技术攻关的难度,而且容易出现成果“撞车”。

  为此,该部党委深刻反思:科技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单打独斗”的攻关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需要,必须充分运用好军内外各种资源,形成聚合效应。

  现在,他们与军地30多个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协作关系,构建出科研单位、装备生产厂家、军地院校和部队“四位一体”的联合攻关新模式,使科研攻关驶上了优质高效的“快车道”。

  前不久,该部在科技创新工作先进评选中爆出“新闻”:3个团级单位和7名个人因创新成果与战斗力贴得不紧而榜上无名。

  近年来,随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同志往往重成果轻效果,研制开发的成果获奖后便“功成身退”,至于成果能不能得到应用转化,却很少问津。结果,一边是科研成果频频获奖,一边是部队急需的装备保障技术难题没得到解决。

  拿奖牌不是创新的目的,为战场铸利剑才是根本。为此,他们明确提出科研创新必须与部队实际需要对接。该部从源头上逼着广大官兵自觉把科研镜头向战场聚焦,在“瓶颈”、“短板”问题上求成效。今年初,直属党委在审议各单位上报的21项攻关课题时,对其中6项与战斗力建设联系不紧的项目果断叫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