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红土地上的情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06:29 解放军报
厉巍

  出信阳向东南,一条蜿蜒的公路,犹如一笔随意的行书,飘逸在青山绿水之中,百十公里的路程在如诗如画中游走,短暂而惬意。我又一次来到了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河南省新县。

  自2001年调到信阳军分区工作,我到新县已不止一次。也许是军人特有的情愫和感怀,我对这块土地认识得愈来愈深,虔诚和敬重也愈来愈深。

  新县——仅仅听到这个名字,就会令人怦然心动。假如你对她熟悉,你会为她的历史所折服,为她的现在而骄傲;假如你对她陌生,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她、亲近她、感受她。在与我们的党和我们的人民军队共同成长的这块红色土地上,曾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孕育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共和国将军和5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留下了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在血与火的岁月里,这里的人民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不足10万人中就有5.5万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先烈中既有吴焕先、高敬亭这样的著名将领,也有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慷慨赴死的肖国清、晏春山这样的女英雄。这里既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这是一片曾经承载过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土地,一片饱蘸理想、浸染鲜血、高扬胜利旗帜的土地。

  静静地伫立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在烈士陵园肃穆默哀,瞻仰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看着一幅幅记录着当年激荡岁月的照片,一件件沾满战火硝烟的实物,听着讲解员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悲愤、时而欢乐的解说,笔者仿佛被带进了时光隧道,与往日的历史一同前行。

  我思索着,当年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共产党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勇敢地战斗?是什么吸引着劳苦大众一心跟着共产党走?

  在博物馆里有一条非常普通的标语。标语写在一张非常粗糙的马草纸上:“老乡们,参加红军就可以分到土地!”内容非常简单直白,字迹也不十分工整,没有一点修饰和矫情,朴实的就像山野里裸露的岩石。然而就是这条标语,我每次看见它那点点墨迹如刀凿斧刻般的笔画,就能感到它像划破黑夜长空的一道闪电,平地里炸响的一声春雷。我还看到一块刻着“红军公田”的石碑和一张中国工农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政治处发给苏维埃农会会员秦敬月耕种的土地使用证。这一切说明,共产党就是为穷苦大众谋利益的党,红军就是能让穷人分到土地过上好日子的人民军队,于是我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拥护红军,参加红军。

  在县城一个宁静简朴的小院中,我见到了一位叫罗名榜的老红军,他今年已经96岁。岁月的沧桑虽然在他的脸上留下了道道皱纹,然而眉宇间依然保持着一名老军人特有的豪气。他向我们讲述了两过雪山、三过草地的艰苦历程,还给我们讲述了自己4次被

国民党军队抓住,审讯、关押、拷打,数次冒着生命危险逃跑,一次次化险为夷,最后终于到达陕北找到了红军的经历。当我们问老人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寻找党和红军时,老人满怀深情地说:“信仰!是信仰的力量。”是的,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艰难时让人坚持,危险中让人从容。在人的生命征程中擎起信仰的火炬,就能够照亮一直前行的道路。

  离开新县已是薄暮时分,霓虹的绚烂与落日的晚霞辉映着,使小城愈加显得婀娜多姿。昨日今朝,现在未来,时空的转换和交错,宛如一幅在我面前缓缓舒展不断闪回的画卷。我深知在这块曾经创造过历史的红土地上每时每刻也都在书写着新的现在和新的历史,待到明天再见,这里一定会更加美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