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新浪军事

评论:网上学术讨论应是“君子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17:39 解放军报
新华社记者张小军 任海军

  东方科学是否在重新崛起,中医是否是伪科学,“伪科学”一词是否应该废除,近年来,国内网上有关学术问题的讨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交流平台,正在革命性地改变学术争论的形式。但与此同时,人性的弱点等种种问题在网络中不断暴露出来,能否合理规范网上学术讨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创新文化以及世界网络发展的一大课题。

  网络正在成为创新文化的井喷区。当一些老的学术争议走上网络后,参与讨论的人数迅速增加。比如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究竟孰优孰劣的话题,出现时间至少超过了百年,但以前这一讨论只是集中在学术领域和知识阶层,出现在人们印象中“正规”的媒体上。当这一争论在21世纪初出现在网络后,数量巨大的专业人士和普通人以一般网民的身份加入了这场论战,使其成为社会热点新闻。

  除了学术讨论,网络也成为严肃学术成果的重要首发地之一。学者公布研究成果,按传统应该选择学术刊物发表,学术刊物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但网络蓬勃发展以来,许多学术成果发布网站建立起来,大量的学术论文首先被发表在网络上。2002年,俄罗斯数学奇才佩雷尔曼一改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惯例,出其不意地在网络上公布了他对世纪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证明。2006年,他凭此成果获得数学界最高奖——菲尔茨奖。

  当创新思想的火花在网络上飞舞时,与发展不和谐的声音也传了出来。首先是“智能设计论”等反科学命题沉渣泛起。去年“进化论”与“智能设计论”在美国进行了一场新的争论,双方都利用了网络这种传播工具。“智能设计论”的大本营之一“智慧设计网”就诡称“达尔文进化论与上帝创造人类的圣经理论相抵触”。

  其次是评判学术成果的标准常常被忽视。科学是理性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但在网络讨论中,感情因素有时会占上风,理性的声音受到抑制。

  第三是网络极易成为泄密的漏洞。去年,美国

苹果公司就与网络“博客”作者发生纠纷,控告其泄露了公司的商业机密。但受控作者却认为虽然自己不是记者,但“博客”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作者应该受到“记者有权保护新闻线索来源人身份”的法律条款保护。无论双方的争论结果如何,网络最终都不应该成为泄密的天堂。

  第四是人性的弱点在网络上被放大。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去年12月载文称,网络会凸显人类个性缺陷。文中说,由于网络这种沟通方式太便捷了,以至于我们往往不会仔细琢磨所写的内容。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学术讨论中也频频出现,“白痴”、“弱智”等含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词汇,甚至直接的漫骂在国内的网上学术讨论中屡见不鲜。

  如何纠正网络学术讨论中的偏差呢?主张“君子之争”是一个解决办法。所谓“君子之争”有几层含义:一是讨论的应是真正的学术问题,而不是无中生有、虚张声势的“假招子”;二是每个参与讨论者必须自律,保证自己讨论问题时保持理性,不对其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保证别人发表观点的权利和自由,自觉在网络学术讨论中采用实名,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三是尽快把法律和成熟的学术规范扩展到网络领域,保证网络这种新兴技术工具能够完全为我国创新文化服务,能够成为人类智慧成果不断涌现的一块新策源地。(完)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