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新浪军事

后发制人重在把握战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06:23 解放军报
王圣良

  从字义上理解“后发制人”的战略指导,就是先退让一步,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以制服对方。从军事层面讲,后发制人则是在双方进入战争状态后,一方采取避其锋芒,持重待机的作战策略,诱敌于对己方有利位置或待有利条件出现后再向敌发起攻击,击败对方。

  不难看出,后发制人的真正内涵是通过避其锋芒,观察对方的举动招数和查明其企图,然后再适时出招给对手致命一击。应该说,后发制人的实质是在等待下手的时机和观察下手的部位,是在寻求一种后发优势。这种优势是实实在在的军事上的有利位置和有利条件,而不仅仅是寻求一种道义上的支持和优势。也就是说,如果后发而不能制人,那就违背了后发制人的本意。

  在未来的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后发制人原意上先退避三舍、再寻求破绽出击的传统内涵,已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和挑战。因为在信息化条件下,寻求敌人的破绽也主要是靠先进的信息搜集和应用,而不一定需要诱敌深入待其露出破绽或进攻顶点的出现。如果具有先进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进而取得制信息权,即使深入敌后也不见得能给防御方以多少可乘之机。
伊拉克
战争中,美军多支部队孤军深入,不但没被伊军吃掉,反而把伊军的防御体系冲得七零八落,进而抓住战机兵不血刃地进占巴格达,加速了萨达姆政权的倒台。因此,信息作战能力较弱的一方,决不能只抱着先退让一步和诱敌深入再寻求战机的传统战法不放。两次伊拉克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便有血的教训要汲取。

  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正确的对策只能是积极转变观念,而不是呆板地坐待敌人打第一枪。事实上,强敌虽然在作战体系完备、作战部署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多少破绽,但在其兵力集结和调整部署的过程中,仍难免出现漏洞,特别是在其集结起足够的进攻力量之前,如果能抓住战机适时对敌发起攻击,打乱敌之部署,拖延敌战争准备时间,实为以弱胜强的可行之策。

  美国国防部在海湾战争后给国会的最后报告中曾指出:“在充足的重型部队达到战区之前的几周时间变成了所谓的‘易受攻击之窗’……在这段时间里,联军指挥官和部队都深感局势难以捉摸,刚刚到达港口和机场的物资和装备被火速转移,以便在伊拉克用导弹或飞机袭击这些集结地时把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美军曾为关闭这一“易受攻击之窗”,耗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可惜萨达姆一直心存侥幸,并没有抓住这难得的战机,待到对手打响第一枪,接着打击便铺天盖地,战机殆尽的伊军连招架之功都难以维持,当然更谈不上后发制人了。这里,既有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的客观原因,更有伊军战略思维和战争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主观原因。

  实战证明,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如果不迅速对敌人的战争部署行动及纵深战略目标进行打击,不及时抢占先机对敌人进行反制,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未来信息化战争强调首战即为决战,而首战的关键就是看能不能抢占先机,一举夺取战争主动权。抢先才能制敌,迅速才能反制。战略防御其实并不否定战役战术的进攻和战略反击,更不等于作战思想和作战手段的保守。当然,这里的“迅速反制、先机制敌”,是建立在战争征候明显并受到实质性战争威胁这个前提下的,与军事大国“捕风捉影、强行干涉的先发制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并没有脱离积极防御的本质要求,也没有超出战略防御的规定范畴,只不过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发展的更高阶段罢了。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