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新浪军事

美国预备役部队动员发展特点及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 08:53 中国国防报
侯康明 袁建民

  美国预备役部队动员的发展,反映了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期间预备役部队动员的部分特点和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美国武装力量动员领导机构所表现出的注重观念变革、大力推动武装力量动员整体跃升等做法,对我们动员实践和理论创新有着较强的借鉴作用。

  注重把握动员发展的基本趋势

  海湾战争以来,美国预备役部队建设之所以能取得长足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注重把握动员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着力推动这一发展进程。美军认为,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信息在预备役部队动员诸要素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这种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增强信息战场对抗能力为动员准备的出发点,以信息网络连结动员资源,以信息作战行动联动动员活动的进程,以信息手段控制动员的实时、精确性等等。对预备役部队来说,具体需解决“如何重组适应新的战争样式的武装力量”、“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调控动员进程”、“如何实时地对动员需求和供给情况做出合理反应”等新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实际上都是如何发挥信息在动员中的主导作用。应该说,美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海湾战争中,虽然信息的作用已开始显现,但美国基本上还是沿袭了机械化战争形态下预备役部队动员的基本模式。战后,美军总结经验教训,开始了变革进程。1995年美军出版的《联合动员计划条令》虽然还没有过多地提及“信息”在动员中的地位、作用,但在动员领域的整合、动员控制活动的要求、动员对象的一体化等诸方面的表述表明,美军已注意将“信息”作为推动预备役部队动员发展的动力。随后,美军军事领域开始全面向信息化转型:信息化后备力量的建设、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保障支援设备和信息化动员手段的运用,全面推动了其预备役部队动员向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模式发展,这些在伊拉克战争美国预备役部队动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注重动员理论在战争实践中的验证

  在每次战争结束后,美国都要从动员理念、动员目标、动员方式等方面较为全面和认真地总结预备役部队动员的经验教训,以实现其“打一仗,进一步”的目标。美国不仅把发动战争和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作为展现其超级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和推行单极世界构想的契机,而且在每次战争中,都尽可能地把战场作为实践与验证其预备役部队动员理论的试验场。如美国防部在关于海湾战争的报告中就指出,预备役部队动员重要性以及它对未来战争需求的启示,重点考虑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失败,哪些值得继承,哪些必须改革。并明确指出了下一步预备役部队动员的改革发展目标:一是在动员目标上实现由应付大规模战争向应付局部战争转变;二是兵员动员类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三是改义务兵役制为职业兵役制等等。在2003年发动的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试验了与“快速决定性作战”相适应的兵员动员理论:一是为确保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优势,更加注重科技型预备役部队的动员;二是为确保在敌方来不及做出充分反应的情况对其实施决定性打击,更加注重预备役部队的快速动员;三是为确保交战初期作战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形成首战即决战,更加注重预备役部队首批力量动员;四是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作战所需的支援,更加注重预备役部队的精确化动员。

  注重加强各资源领域动员的协调与综合

  预备役部队动员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相关因素遍及社会各个领域,保持各种资源动员行动的协调一致,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资源领域不能与整体同步,都会影响到整个预备役部队的动员效果。从美军在海湾战争后所形成的《联合动员计划条令》、《陆军动员条令》、《文职人员动员条令》等一系列文件及战争实践中可以看出,其预备役部队动员并不是只涉及某一个单一的要素,而是关联到国家多种资源领域,包括人力、物资与装备、运输、设施、工业基础、训练基地、卫生勤务支援、通信、东道国支援、环境、法律授权和资金等。比如,动员更多的后备兵员就需要更多的物资与装备和更大的运输能力,并且会给设施造成更大的压力;根据情况,预备役部队动员还可能要求扩大工业生产能力和训练基地的训练能力,并对卫生勤务支援、通信支援及东道国的支援提出更高的要求;动员兵员及其他资源还可能与环境保护法发生冲突,尤其是在美国本土的各种设施中所实施的动员行动,有些动员行动可能因此而推迟,直到动员行动达到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或暂时得到法律特许,使冲突得到解决;为了实施动员,还需要获得一定的法律授权和拨款等。因此,美国武装力量动员决策、领导机构在做出预备役部队动员决策时,非常注重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体,注重形成与预备役部队动员系统紧密相连的各资源领域运转的良性机制,从而推动预备役部队动员的综合发展、整体跃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