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镌刻在太空的青春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 18:48 中国青年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镌刻在太空的青春人生
    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是一条坦途,但同样充满挑战与艰辛。图为用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回收任务的一条专用公路。新华社记者 摄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镌刻在太空的青春人生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外景(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于2005年10月16日)

紧张有序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镌刻在太空的青春人生

  ——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的年轻科技人员

  那激动人心的一幕至今难忘:2005年10月17日,搭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指挥控制下,安全地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那壮丽辉煌的背后,凝聚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年轻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心血。2006年5月,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陈炳德、政委迟万春签署命令,为总体室记一等功。

  一个小小的技术室为何能有如此傲人的成绩?带着疑惑和好奇,笔者走进了这支平均年龄仅有29岁的科研队伍。

  一次次零的突破,这支年轻的队伍开始了征服太空的壮美征程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神经中枢”。中心总体室在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担负着载人航天飞控总体方案设计、飞行控制实施与协同和应急飞行控制任务。有人形象地说,总体方案设计,就好像建筑师在楼房施工前绘制设计图纸;飞控实施与协同,就好比乐队指挥让各种乐器演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应急控制,就如同交通警察,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合理地疏导并处理紧急情况。

  当年北京中心成立之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站在系统的角度制定北京中心飞行控制方案。但是当时的北京中心没有成熟的任务平台,软件、硬件设计所需有关飞船的众多数据不明确;没有一套完整的飞控任务实施方案,连一个可动用的程序和文档也没有;没有一套完善的飞控协同程序。这样的情况和条件根本无法满足载人航天飞行的基本要求。而且室里大部分骨干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许多人都不知道飞船是啥模样,更别说搞载人航天飞控了。

  任务新、设备新、系统新、人员新……这一个个困难,犹如一座座“大山”牢牢地压在了总体室这群年轻人稚嫩的肩膀上。

  但年轻人最可贵的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们下厂学习,向航天专家请教;有的人没日没夜地泡在机房撰写方案;有的人因长期加班吃方便面患上了慢性胃炎;有的人眼睛近视度数一下子从200增加到400;有的人每天都连续工作达15个小时以上。一个个飞控总体方案常常是讨论,再讨论;修改,再修改;不合格,推倒重来。

  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战,无数次的讨论研究,无数次的模拟联试,一套套方案从原始走向成熟,一项项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100多套飞控实施、数据定制文件、监控流程等重要技术方案被他们制定出来。这一切,为我国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贯苍穹。经过21小时11分的太空旅行,飞船在预定地点安全着陆。那一刻,总体室的年轻人欢呼雀跃,眼含着激动的泪水拥抱在一起;那一刻,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追求完美是他们永不停留的脚步,创新是这支年轻的队伍永远追求的目标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集中体现,飞控总体工作是飞行控制中极其关键性的一环。在攀登航天测控技术高峰的过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的年轻人始终瞄准世界航天高科技前沿。

  执行“神舟”号飞控任务,首要问题是确保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在飞船上天前,如何在地面用真实的飞船、真实的地面测控站、检验各类天地接口的匹配性及天地飞行控制配合的一致性是确保飞船和航天员的关键技术。

  艰难的起步开始了!童斌、孙军、李剑、陈险峰、周彬、付卫中等一批年轻人在没有任何借鉴的基础上,大胆运用新技术,开始了“天地一体化验证”的研究工作,这在中国航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一次尝试。

  终于,一套全新的“天地一体化飞行控制验证技术”在他们手中诞生。这一技术克服了传统验证方法的局限性,开创了天地一体化验证的新途径,解决了飞船安全性保障、信道电平设计、压缩飞行程序设计、仿真同步配合等多个技术难题,对天地协调性和关键飞行控制事件、过程能够进行一个全面的检验。这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构建一套支持多种型号任务、多目标测控和各种层次人员的各类任务需求的“任务平台”,他们开创性地提出了测控平台化、构件化、标准化的设想。过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在有了这个测控平台,就如同有了一把“万能钥匙”,不仅可以打开“神舟”飞船这把“锁”,也能够打开所有飞行器的“锁”。这一平台的搭建为“神舟”遨游太空架起了一双结实的翅膀,使我国航天飞控技术水平上了新台阶。

  10年时间,总体室的年轻人自主研制完成了“北京中心载人航天飞控监视自动化系统”、“故障快速诊断与决策支持系统”、“北京中心通信信息系统”等飞控应用软件,解决了载人航天信息量大,需实时监视的项目繁多、持续时间长、人工全程监视困难的问题,即使飞船的程控指令执行得非常密集,间隔只有零点几秒,也都在它的严密监控之下,时刻把握住“神舟”的脉搏。

  “神舟”一号成功了,杨利伟平安回来了,费俊龙、聂海胜也平安回来了,成功的喜讯不断传来,但总体室的年轻人却依然保持着科技工作者那份特有的冷静。他们知道,还有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在等着他们。他们的目光始终盯着远方。(杨冰、谢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