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新浪军事

美驻伊士兵死亡超3000 媒体称“残酷里程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11:31 环球时报

  正当美国布什政府考虑往伊拉克战场增兵时,美国国防部2006年12月31日宣布,一颗路边炸弹让在伊拉克死亡的美军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伊死亡的美军士兵已达3000人,而这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处死的第二天。布什当天在新年寄语中表示,2007年美国将在伊拉克“毫不动摇地战斗”,但几乎所有的分析人士都认为,新的一年里,伊拉克局势将继续恶化。

  反美武装取得“战略性胜利”

  尽管在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科德斯曼看来,3000这个数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要14万美军在拥有2700万人口的伊拉克没有一点伤亡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在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前,伤亡数字还将继续增加。但3000并非一个小数目。伴随驻伊美军士兵的死亡,还有不断增加的受伤人数。美国防部最新统计表明,有超过2.2万士兵在伊拉克受伤。五角大楼在去年11月的一份报告中无可奈何地承认,伊拉克暴力冲突“创新高”,反美武装取得了“战略性胜利”,平均每周就有959起针对美军的袭击。

  在去年12月31日的文章里,《纽约时报》将3000人的死亡视为一个“残酷的里程碑”。据统计,从去年10月开始,驻伊美军士兵的死亡数平均每天超过3人。死亡的士兵有着相似的背景,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白人男青年,刚高中毕业,身上还带着年少轻狂。

  对美军士兵来说,过去一年里,反美武装分子的爆炸装置威力越来越大。尽管五角大楼花了数十亿美元来清除这些装置,但反美武装的技巧也在提高。炸弹安装得更隐蔽了,垃圾和破轮胎下面、栏杆后面、活人身上、死狗身上……到处都可能有炸弹。反美武装分子把炸弹放在垃圾箱里时还在上面安装了能自动打开垃圾箱门

  的装置。炸弹威力也越来越猛,全副武装的装甲车也能被炸烂。《洛杉矶时报》1月1日的分析称,自2006年秋天以来,反美武装的狙击手激增,美国情报部门不得不专门派人到巴格达,教军方对付狙击手。然而,这样的努力并不能换来“美好”的结局。

  命运难测的士兵

  在死亡的士兵中,很多人在被派往伊拉克之前似乎已知道自己的命运。21岁的下士乔恩·鲍曼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农村,是家里的独子,“9·11”事件后他萌生了参军的念头。2005年初,他第一次被派往伊拉克,驻扎了几个月后被调回国。2006年9月再次被派往伊拉克前,鲍曼坐在车上和大他5岁的妻子唐聊了6个小时。唐说:“他当时哭了,他害怕极了,因为他做了好多梦,梦见他再也回不来了。”事实上,鲍曼在第一次驻伊后就患了“图雷特综合征”,经常偏头痛和痉挛。但部队却以为他是装病,仍让他执行任务。2006年10月9日,由于乘坐的悍马车撞上路边炸弹,鲍曼当场死亡。

  在美国,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焦急地等待在伊服役的家人回来,他们在日历上打了一个又一个叉。然而,很多人就是在临回美国前遭遇了死亡。28岁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弗莱是在回国前7天死亡的。他曾对自己的指挥官说:“我回国后要和我的孩子玩摔跤。”弗莱和妻子1995年11月15日结婚。2005年9月,弗莱被派往伊拉克,专门负责拆弹,他一共拆了73颗炸弹。2006年3月的一天,他打电话给妻子,高兴地说自己马上要回家了。但很快他又接到了一个在安巴尔省拆雷的任务。在那里,他拆了3颗炸弹,却没有发现第4颗,于是被当场炸死。

  撤离伊拉克越来越难

  美国国内就驻军伊拉克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国会里很多民主党人敦促政府分阶段从伊撤军,但布什政府更倾向于在2007年里向伊拉克派遣更多的军队。布什没有就3000这一死亡数字发表讲话,但白宫发言人斯科特·施坦策尔说,总统“为每一个牺牲的人感到难过”,他要努力使他们的牺牲不白费,反恐战争将是一场长期斗争。布什本人在新年贺词中说:“我们将继续向敌人发起进攻,努力建成一个自由统一的伊拉克。”3000,对这样一个死亡数字,美国军方刻意淡化处理。驻巴格达的美军发言人称,因为“每一个士兵都很重要”,因此他们不会刻意去数到底死了多少人,“2999和3000的意义一样,对军方来说,这数字并无特殊含义”。

  民众对这场战争也越来越不满。《华盛顿邮报》认为,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去年11月的中期选举,民众将民主党推上了台。布什一直以“9·11”惨剧来捍卫自己发动伊战的理由,然而,美国媒体和专家都指出,伊战中美军的死亡人数早已超过“9·11”。“按历史标准,伊拉克的死亡人数算是小的”,但“这一代美国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死亡,每天美国人死亡的新闻像鼓点般传来,整个国家感到悲伤疲惫”。

  《纽约时报》悲哀地预测,萨达姆的处死是一个不祥的预兆,随着伊现政府倾向于保护什叶派,伊国内的教派冲突似乎再也看不到尽头,驻伊美军撤离更难了。

  来源: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