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新浪军事

找准成才的坐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 06:27 解放军报
胡英 于杰 本报记者 赵波

  急于求成无所获

  【镜头回放】总装某研究室承担着大量装备研制试验任务。几年前,一批老专家退下来,人才队伍出现了“断层”,室里连续两年没有承担重大课题任务。研究室党支部为了让年轻科技干部尽快成才,可谓费尽心机:组织大家强化高新技术知识学习,请专家给大家开讲座……

  半年之后,室里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型号试验任务。室领导欣喜万分,觉得经过半年的强化提高,“新人”完成任务肯定没问题。可是,在任务布置会上,竟没有一个人敢吃放在嘴边的“馅饼”。

  【记者感言】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给人才吸收知识的“消化期”,又要给知识应用的“转化期”。

  为“

千里马”铺跑道

  【镜头回放】研究室党支部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根本原因在于急于求成,违背了人才生长规律。随后,该室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目标式科学培养。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弱项也各有区别,搞“一锅煮”是不行的。这个室根据每名科技干部的工作性质、任务和能力状况等,设定长远发展计划,找准成才“落点”的坐标。

  ——缓冲式知识转化。遵循人才生长规律,按照发展计划,为每名科技干部确定2至3年的成才期,让他们逐渐进入角色,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

  ——开放式学习深造。走出“封闭育才”的模式,实行开放式培养,放手让科研骨干离岗充电。目前,这个室先后有93人次外出学习深造、开展学术交流。

  ——交叉式专业训练。针对科研领域繁多、涉及多个学科的实际,打破专业界限,推行岗位轮换训练,使科技干部由单项冒尖到成为复合型人才。

  ——渐进式培养提高。注重让科技干部在科研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先做小试验、小任务,再揽大课题、大项目,以任务磨砺促人才成长。

  【记者感言】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科技干部热情高,但阅历浅,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需要我们用科学方法、创新手段和配套的机制,帮助他们起步,并在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快速奔跑”。

  精心培育“果”满枝

  【镜头回放】事例一:200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测量专业的姚峰,经过多次送出去培养,已成为某项目分系统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撰写的科技论文还获基地一等奖。

  事例二:从事电源技术研究的科技干部何敏这几年通过参加专业融合交叉训练,在多个领域成为“通才”。他不仅担任了电源组工程组长,还成为某项研究的主任设计师,并入选总装人才库。

  据研究室陈主任介绍,近年来,他们先后完成多项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全室科技干部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到了50%,10人次荣获各级优秀人才奖。

  【记者感言】人才对建设

信息化军队至关重要。培养信息化人才周期长,我们不能有“早上播种、晚上收获”的浮躁心态,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辛勤耕耘,耐心等待收获的季节。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