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日本媒体多持怀疑态度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 09:42 环球时报 | ||||||||
“中日关系已走出寒冬,迎来暖春。”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12月25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客人、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26日,10名带着“历史重任”的日本客人来到北京参加首次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会,对中日之间2000年交往的历史、近代不幸历史以及战后60年中日关系发展史进行研究和交流。对于这次有着特殊意义的研究会,日本政府、学者和媒体传出了耐人寻味的不同声音。
安倍希望“安静讨论” 日本首相安倍今年10月访华时,与中国领导人就进行中日历史共同研究达成了一致。日本共同社24日说,日本政府把日中历史共同研究定位为“构筑两国信赖关系的基础”,期待能以此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 这次担任日方学者团主席的是北冈伸一,他曾任日本驻联合国副大使,现为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其他学者也都是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亚洲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专家。安倍在本月18日曾对北冈伸一说:“希望学者能以自己的见识,在安静的气氛中讨论历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对两国来说都是件好事。”日本官房长官盐崎恭久也曾强调,“这次共同研究以促进相互理解为目的,双方能进行公开的讨论,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媒体有的泼冷水 与政府的期待不同,日本媒体在关注的同时表现出了怀疑。19日《朝日新闻》的相关报道题为《日中历史认识的鸿沟能否填平》,文章认为,双方意见要达成一致恐怕极为困难,为使两国国民的认识一点点接近,需要耐心和长期的努力。24日《读卖新闻》发表的社论是《日中的相互理解能否深化》,认为“与中国体制上的差异”是共同研究难以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并坚持从前的论调,希望中国改变“把历史问题当作一张外交牌”的做法。社论还说,对于“共同研究”的期待不能过于乐观,但值得密切关注。共同社24日说,开展历史共同研究虽反映出日中关系有所改善,但中国指责日本国内存在“歪曲历史的动向”,日本则主张“对历史可有多种解释”。 26日的《产经新闻》甚至泼出冷水,表示“完全不抱幻想”,认为双方的学术环境不同,在历史认识上差异巨大,缩小这种差距几近幻想,“中国学者代表国家,日本学者说个人见解,结果就是大家各说各的”。还有媒体提到,在这次共同研究中,日方强调希望进行“脱离感情的、纯学术性的实证研究”。 日学者认为时间宝贵 “这是一项不轻松的工作,但也不必完全悲观。”日方主席北冈这样回应一些日本媒体的冷嘲热讽。北冈近日在外务省的记者会上说:“我们并不急于让历史认识上的差异达到一致。问题是片面的印象不断膨胀而偏离事实,我们最关心的是,通过学术探讨的积累,尽量缩小一些差异。”日方似乎更关注这种共同研究本身的意义,认为能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谈就是新进展。 日方几位与会学者临行前接受了《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的采访。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表示,亚洲各国大都以本国为中心描述历史,他个人希望这次共同研究有助于中日两国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重新书写东亚以及亚洲共同历史。筑波大学教授波多野澄雄说,共同研究的时间宝贵,不大可能做新的研究,如果能把以往两国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交流,并就史料的分析方法等进行探讨,就是很有意义的。他希望这次历史研究的成果对今后日本的教科书起到参考作用。 日媒体应有历史眼光 一位旅居日本10多年的朋友2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在日本媒体圈子里有很多朋友,但多年的感觉就是,有些媒体在中日历史问题上,老是拘泥于南京大屠杀到底杀了多少中国人,卢沟桥事变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开第一枪等等这些细节上。这是很荒谬的!南京大屠杀因为少1个人不是30万人就能抹杀吗?这不是少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日本媒体为什么就不想想,日本军队为什么会跑到中国的领土上? 这位朋友一直从事中日两国的友好沟通,他想提醒日本媒体,千万不要忘记在中日2000年的历史交往中,友好交往占主流。研究历史,就要有历史眼光,日本媒体显示出一些人在历史问题上,没有宽大的胸怀,宽阔的视野,非常小气。 中日历史共同研究还没引起韩国媒体的太多关注。韩国一家网络媒体刊登了驻东京记者发回的报道,认为共同研究是“为减少中日历史解释差异”。有分析人士认为,像历史教科书问题等涉及到韩国方面时,韩国媒体有关中国立场的报道就会很多,但可以说,在对日历史问题上,中韩结成了统一阵线。▲本报驻日本特派记者 刘 畅 本报记者 石 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