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军事历史纵横谈:从“巴黎大炮”看迷途知返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 18:49 中国国防报

  邓孟

  1918年3月23日7时20分,—声巨响突然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响起,没过多久德军攻入巴黎的传言便不胫而走。事实上这天德军飞机并没有轰炸巴黎,而是德军使用了新研制的秘密武器——“威廉大炮”。这种口径210毫米、炮管长达34米、战斗全重750吨的“巨无霸”射程达到了120公里,是当时普通火炮的5~10倍。这种巨炮也因此得到了一个让大家所熟悉
的名字——“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的横空出世刷新了火炮发展史上的多项纪录:最大、最重、射程最远,但同时也是最短命的。因为这种炮的炮管寿命只有50发左右,使用到一定程度后,炮身要送到工厂去扩充内膛,于是口径越来越大,从最初的210毫米到240毫米,最后扩至260毫米。此外虽然其射程远得令人吃惊,但其命中精度也差得令人伤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此炮发射了180发炮弹,竟没有一发炮弹击中战略目标。如此尴尬的事实使得昙花一现的“巴黎大炮”140天之后便“寿终正寝”了。

  无疑“巴黎大炮”的命运是可悲的,因为它的设计指标远远脱离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打仗的需求。盲目追求射程,使得这个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明日霸主”,在亮相不久即变成了“昔日英雄”。

  几十年后再回顾那段历史,人们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巴黎大炮”之所以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所在,但是当时那些头脑发热的“巨炮主义者”们却只是仅仅从技术的层面认识到了“巴黎大炮”所存在的不足,而没有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一条死胡同。于是1942年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闪亮登场的“大多拉”炮虽然从性能上比“巴黎大炮”更加威猛,但同样的缺陷决定了它和“巴黎大炮”同样的命运。德国人也为他们的“执著”而付出了代价。

  汉语中有个成语叫迷途知返。身陷歧路的人们如果不能跳出现实思维的束缚,用更宽广的视野去思考问题的话,那将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今美国的“

星球大战”计划已经缩水成了TMD和NMD,“十字军”火炮系统和“科曼奇”直升机已经从美军的装备发展计划中剔除。最具务实精神的美国人虽然因此浪费了大量的银子,但是终究还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常言道:物极必反。在武器装备的研发工作中我们要发挥敢想敢做、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但同时也一定要警惕那种脱离实际而钻牛角尖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在身陷歧途、彷徨不定之时,迷途知返才是明智之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