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军事历史纵横谈:解开兵制积弊之结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 01:03 解放军报

  徐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唐代有些民本思想的诗人,曾如实描绘过广大士卒从军的恢宏场面。然而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军事史籍中,主角却都是统帅和将领。由英雄史观主导的封建文人,书写战阵交锋时更只有两军列阵、将领相对厮杀,双方士兵只有摇旗呐喊和在主将获胜后掩杀的作用。诸多古典小说中已成千年定式的写法,完全歪曲
了冷兵器时代作战的实况,简直把作为军队基础的士兵视为蝼蚁草芥。

  “一将功成万骨枯”。若考证历朝大军交战的真相,将领主要在阵前指挥,不可能以单挑决胜负。沙场上浴血拼杀主要靠士兵,功绩却记在将领名下。因帝王将相占领历史舞台,对兵的记述稀少,若想把这种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研究历代战史的重点应转向兵制、兵源、兵饷、兵风等长久被忽视的领域,起决定作用的制度问题又应是重中之重。

  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至战国时期,奴隶之外的自由民都有当兵义务,农闲时往往全民习武,各封国职官都文武不分。当时华夏民族有此尚武民风,尽管人口有限,军队却有充足且善战的兵源。秦统一六国时,本国人口不过500万左右,却能动员起60万军队并骁勇异常。蒙恬继而率秦军精锐30万北进,迅速将匈奴驱逐出河套一带。直至汉武帝发起对匈战争初期,其军队单兵战斗素质仍大多强于对手,曾有过一个汉军骑兵击败二十个匈奴兵的战例。

  略输文采的汉武帝虽创造过辉煌武功,不过出于封建性农耕基础上实施统治术的需求,加上用兵日久造成社会厌战情绪,最后又“独尊儒术”,并开创了使兵农分离的募兵制。应募从军之人,多属被赦囚徒、流民、恶少、“降胡”,先秦良民当兵的传统就此结束。自汉伊始,统治者多视伍卒如犬羊,士兵则视官长如仇雠,官兵对立和军民对立成为千年痼疾。

  东汉常备军长期只保持4万余人,各州郡自行募兵多招夷人。当时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班超,曾创造了率36人平定西域的兵家奇迹。班超制敌诀窍便是利用西域各国矛盾,以归顺之兵打击抗拒者。东汉以夷制夷虽成功,朝廷却缺少可用之兵,虽招募南匈奴之兵打垮了北匈奴,边镇却形成尾大不掉。黄巾大乱后各地招募私兵者自行割据,董卓进京更把皇帝当傀儡。汉少帝在洛阳城外路遇董卓之西凉兵,发现尽是羌胡人,面目狰狞,竟吓得大哭。帝王尚且如此惧兵,久不习武的百姓更是任其鱼肉,被募之兵素质恶化成为内乱外患不止的重要根源。后世虽有善于抚慰士卒的将领,然而在封建军队中毕竟是“多乎哉,不多也”。

  南北朝后期至唐初实行府兵制,使普通农民为求授田纷纷投军,兵源状态一度改善。唐太宗正是以府兵制提供的较好兵源创造了辉煌战功,其孙辈又因社会风气重文轻武改行募兵。人称“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安分农民却不愿当兵,投军者多为胡人,驾驭不当便出现安史之乱。鉴于唐朝至五代骄兵难制,宋朝君主走向另一极端,改行弱兵政策,多选饥民招募并犯罪刺配者充军。官兵还可携家眷同住,出征时则留为人质。宋朝养如此衰弱之兵,虽防范了内乱,抵御南侵的游牧民族却总是外战外行,写下三百多年屈辱史。明朝承袭宋制,开国不久军风民气便日益颓靡,有志强国者追念“大汉雄风”就只能是梦里情怀。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近代社会流行语,自汉代起成为制度性积弊,文武相分、兵民对立使社会长期难以形成健康武德和爱军之风,乱兵悍将反成致乱之源。对此,不少封建当权者及其将领虽也寻求破解之策,却终于无法跳出治乱兴衰的周期性循环。

  到了近代以后,当先进思想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制度传入中国以后,共产党人动员民众为自身解放奋勇参军参战,才从根本上解开了兵制问题上的千年死结。在人民军队中,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有觉悟士兵成为真正的主人。中国革命战争的辉煌战争史册上,不但记下了星汉灿烂的统帅和名将,同时也铭刻上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这些普通一兵的姓名,“我是一个兵”的自豪歌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军人职业的认同。征兵、养兵、训兵、育兵作为一个长久的制度性问题,需要将其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来处理,这也是回首古代兵制引发的重要启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