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军史回眸:岁月峥嵘育摇篮(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08:38 解放军报
军史回眸:岁月峥嵘育摇篮(图)

新近修复的红军通信学校校址。郭迎建摄

  岁月峥嵘育摇篮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建设纪事

  周和平 孙启辉 韩国钰

  2006年11月22日下午,革命老区瑞金坪山岗彩旗招展,热闹非凡,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旧址修复落成仪式正在这里举行。许多身穿红军服装的战士,或身背电台练习收发电报,或手举彩旗进行旗语训练,或高擎军号进行司号演奏,或围坐一圈学习文化……村民们有的捧着水果、鸡蛋、花生,有的端上米酒,有的提着斗笠、草鞋,热情地送给参加校址落成仪式的官兵们。模拟红军通信学校学员刻苦学习通信技术情景的官兵,受到老区人民深情的款待,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回想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通信学校在此驻扎时的峥嵘岁月。

  73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这所由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缔造的我军第一所综合性的通信学校,冲破
国民党
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在艰苦险恶环境中办学,把一批批通信工作骨干力量输送到各个战场,对确保党中央、中革军委的作战指挥,夺取反“围剿”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是我军红色通信人才的摇篮,这里流传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通信建设的佳话。

  毛泽东:“要做革命的鲁班石”

  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的前身是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1931年2月10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开办的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江西宁都县小布村(后移至吉安县东固坳上)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亲自参加,他给学员上了第一堂党课。之后,他时刻关心着训练班的学习情况,又多次给学员讲课。

  当时,学员们多是十几岁的“小鬼”,对通信工作的重要性懂得不是太多。毛泽东深刻而又形象地对他们说:做任何工作,都应该知道它的重要性,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所做的通信工作,可以帮助我们调动军队,做到随时撤得开,又收得拢。他曾给学员们讲了一个“鲁班石”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人们要在一条河上修建一座石桥,经过工匠们许多天的辛苦工作,桥身修好了,拱形桥洞也砌得差不多了,只是桥洞的脊梁处还差一块又坚固、又合适的石头嵌进去。这块石头很重要,缺了它,桥就砌不成。于是工匠们跋山涉水,四处寻找,最终在一个打草鞋的老公公家里,发现了一块用来垫着捶草的石头,感到很合适,搬去一试,不大不小正合适。原来,这块石头是鲁班从修桥工地路过时,看看石料,量量桥身,知道少这样大小的一块石头,就悄悄地按尺码凿好,有意丢在这里的。从此,人们就给这块石头起了个名字叫“鲁班石”。毛泽东说,红军要大发展,一块块被分割的苏区,就要靠你们从空中架起一座桥梁连接起来,红军缺少了通信工作,就好比缺了这块“鲁班石”一样,你们“要做革命的鲁班石”。从此,学员们就常常用“要做革命的鲁班石”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那时,国民党正在对中央苏区加紧进行疯狂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学员们学习生活极端艰苦。没有固定教室,就在林荫下摆课堂,用门板、石凳当课桌;没有纸张,就自造毛边纸,写了擦,擦了写,直到纸张破得不能用;为了节约铅笔,学员们还专门开会研究削铅笔和用铅笔的方法,每支铅笔用到手握不住了,还用小竹管、铁筒套上继续用。生活上也很困难。学员每人每天只有10两米(老秤16两为1斤),只能吃两顿饭,党员还带头节约1两。没有盐,就自己熬制硝盐。“要做革命的鲁班石”的座右铭,使学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

  朱德:“红军的字典里是没有‘困难’二字的”

  红军开始没有电台,1930年底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缴获了国民党军张辉瓒师的半部电台(发信机损坏,只有收信机能使)。几天后,红军痛击谭道源师,缴获到一部完整的电台,这以后红军才有了自己的电台。在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课时,朱总司令强调,在建设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中要不怕困难,在红军的字典里是没有“困难”二字的。当时的物质条件极端艰苦。没有蜂鸣器,学员们就用口念电码练习抄收电报;油印教材没有蜡纸,学员们就把毛边纸放在大米汤里“过”一下,晾干当蜡纸用;干电池没电了,学员们就打上眼用盐水泡着使用。

  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从总政委、总司令到每个战士,都是靠从每日五分钱的菜金中节省下的伙食尾子当零用钱,而总部却给通信人员每月几十块银圆的技术津贴,红军没有夜餐制,电台值班人员却可以吃到夜餐。在接连不断的反“围剿”作战中,营、团干部都取消了乘马,电台却仍然配备了马匹。朱总司令还把同志们送给他的在根据地极为难得的香烟转赠给通信人员。这一切都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军通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改编为通信教导大队,随中央纵队开始长征。学员们牢记朱总司令的教诲,克服重重困难,一边行军,一边学习。12月,通信教导大队到达老山界。师生们正在休息时,朱总司令和周恩来副主席来了。周副主席对朱总司令说,这些战士行军路上还在学习通信技术,真不简单。朱总司令笑容可掬地说:好哇,有这股劲就好,我在中央苏区时就跟他们讲过,在红军的字典里是没有“困难”二字的,有了这股劲,什么技术难关他们都能攻下来。

  邓小平亲自为红军通信学校选定校址

  1932年1月,中革军委在瑞金洋溪村的满太屋组建无线电学校,专门培养无线电报务和机务人才。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各苏区红军部队迫切需要更多的无线电、有线电和其他通信人才。为了适应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通信人员的来源问题,1933年初,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有线电、旗语和司号等培训专业。可原校址只有3间民房,仅160多平方米,难以容纳大量人员。同时设在当地的还有中革军委、总政治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等单位,这么多的机关和学校集中在一个村子里,非但十分拥挤,而且司号队的百十把军号一吹,必定会影响其他单位的工作。为此,中革军委决定为他们另寻校址。

  1933年初春的一天,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贺昌、红军总司令部通信主任王诤、无线电学校校长刘光甫、政委杨兰史、中共苏区中央局巡视员霍步青等同志正在研究选定校址的问题。恰巧,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和合龙区苏维埃主席朱开铨检查工作到此。大家说起办学校和选校址的事情,邓小平看看朱开铨,笑着说:合龙区所在地坪山岗还可以。我们红7军55团在那里驻过,去年我还去看过他们,还喝过坪山人的水酒。当下,大家就一起来到坪山岗实地察看。

  坪山岗由若干个小村庄组成,村前村后栽种着很多樟树、榕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整个村子掩映在树荫中。村南的观音山山脊平坦略带起伏,山的北面刀削一般笔直,自东向西延伸着,是坪山岗的天然屏障。村东面的胜潭河自石城桃花寨流下,转过九十九道弯。

  邓小平指着这些浓郁繁茂的大树说:这儿村庄大,树又多,可以在树下学习,不但好乘凉,而且又便于隐蔽,不易被敌机发现。另外,这里交通方便,离中央政府驻地叶坪和中革军委驻地洋溪都只有六七里路。最重要的是村里群众基础好,老表觉悟高。

  正当大家议论得火热时,坪山岗村主席谢兰村等人提着水酒、花生等食品进来了。谢兰村说:邓书记,你们来了,喝碗水酒解解渴吧。看到此情此景,大家会心地笑了。

  1933年3月,无线电学校迁至坪山岗,并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了专业设置,下设无线电科、有线电科、司号科、旗语科和通信干部轮训队,学员最多时达1050人。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而令通信官兵倍感自豪的是,邓小平同志为该校选定了这么好的校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