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新浪首页 > 新浪军事 > 我军新闻 > 正文

贵州省军区参加西部大开发支援新农村建设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16:03 解放军报

  军民携手满眼春

  ——贵州省军区参加西部大开发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纪实

  秦光龙 李奇松 本报记者 杨彪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贵州,堪称中国革命的传奇之地:在这里曾召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重大转折点的遵义会议;有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上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有长征路上取得第一次大胜仗的娄山关;还有长征组歌中唱到的“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然而,这又是一片经济发展的贫瘠之地。17.6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了49个少数民族;平均海拔1100米的山地,60%都是存不住水、长不出草的喀斯特地貌。改革开放至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贵州在经济建设的征途中仍然落在全国后面。

  “弘扬长征精神,争做红军传人。”贵州省军区发动全省民兵预备役人员投身西部大开发、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早让贵州的山水焕发生机,让贵州的百姓幸福安乐,这既是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行动,更是对老区人民的真诚帮助,对革命先烈的真情告慰,对长征精神的以身传承……10年来,贵州省军区协调投入资金4100余万元,实施援建项目3100多个,帮助70余万农民摆脱了贫困。

  今年初,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在县市调研时,乡亲们告诉他:“这里的山变得好绿哦,水清得很,路也变宽喽,这些都是省军区带着咱们干的哦……”听罢乡亲们介绍,省委主要领导指出:“金杯银杯,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省军区官兵扶贫帮困、改造贫瘠土地,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宝贵经验,很有推广价值。”

  树起长征路上新形象

  在贵州,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小康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贵州省军区党委以扶贫工作为己任,向广大官兵和预备役人员发出动员令,“弘扬长征精神,争做红军传人”主题实践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在“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洪家渡库区,当年红军“开仓分浮财,穷人乐开怀”的故事至今广为传诵。2004年底,贵州省军区在这里选择了移民区工作最难做的8个贫困村作为扶贫点,新上任的政委蒋崇安赶到库区,在责任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现在,穿行在库区周边的团结村、荒田村、新富村,记者见到最好的房子是省军区援建的军民希望小学,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条致富路、引水管道、现代种植大棚……省军区扶贫队队长陈永柏告诉记者,近3年来,省军区派到这里的干部有11名,个个都是打着背包来这儿长年蹲点扶贫。

  在海拔2500米的威宁县板底乡陡峭的山路上,记者见到了省军区后勤部助理员杨云。他正带领民兵,头顶烈日架设输电线路。杨云告诉记者,板底乡原来是贵州省13个极贫乡之一,缺水、无电、不通公路,农民年均缺粮4个月。省军区选派机关干部到该乡驻点扶贫,仅用3年时间就使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3倍,人均纯收入增加5倍,解决了全乡一万多人的温饱问题。

  一路上,像这样感人的故事,记者不知听了多少,记录了多少。为了让少数民族群众学会科技致富本领,在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县人武部部长高开祥带领120名民兵背着行军包、带着干粮开进苗岭荒山,创办起贵州省第一个“兴农强武”科技示范基地。他们在野外搭建简易帐篷,从数公里外拉电引水,烧砖造瓦,建果园、种牧草、修水库……用一年多时间,终于建成了“林下养禽、防虫肥土、种草养畜、畜粪产气、沼液喂鱼、塘泥种菜”生态循环种植、养殖试点,还轮训了全县200多名苗族村干部、700多位民兵,培养了500多名农业科技能手。这些骨干发挥“酵母”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兴农脱贫。据统计,经省军区108个科技示范基地帮带致富的群众已达10余万人。

  军民携手满眼春。10年来,贵州省军区共创办扶贫联系点664个,每一个点都是贵州扶贫帮困的一面旗帜。今年3月,在贵州省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上,省军区又启动了“十乡百村千组万户工程”:省军区各级结对帮扶17个乡、318个村、904个组、11000多个贫困户,做到“不脱贫不脱手”。被扶贫攻坚新高潮唤醒的黔山秀水,正欢快地奔涌在长征路上。

  建起长征路上新景观

  大娄山,异常险峻。当年,红军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打了一个漂亮仗。

  如今,一条

高速公路从这里穿山而过。娄山关战斗遗址解说员告诉记者:“这条路凝聚着桐梓县人武部干部的心血。”2003年,人武部部长王海军带领官兵发扬红军敢打硬仗的精神,深入到楚米、大河、松坎等偏远乡镇,组织100个民兵连投入到17个工程标段上,凿隧洞、架桥梁、挖土方。经过3年奋战,重庆至遵义的高速路终于建成,成为拉动大娄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飘带。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占73.6%,水土流失面积达35%,石漠化面积为12.8%,每年有1.5亿吨泥沙流入长江和珠江。挑战号称“地球癌症”的喀斯特地貌,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成了贵州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课题!

  贵州省军区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攻克喀斯特地貌植树难题。2002年12月,贵州省林业工作会议召开。省军区党委为打赢这场“绿色战役”,迅速成立了4个民兵造林师、71个民兵造林团,共120余万民兵预备役人员集团化、专业化投入林业生态建设。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过去登高望去,一片光秃秃的山头,寸草不生。在这场攻坚战中,毕节军分区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绿化荒山,仅最近4年就造林30余万亩,而且喀斯特地貌石质山区的植树成活率达到90%以上。现在,毕节地区森林覆盖率上升19%,土壤侵蚀量减少35%,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踏访红二、六军团战斗过的武陵山区,记者看到一片片被称为“民兵林”的山头满目葱绿,山下清水潺潺。当年,记者曾亲眼目睹了这里的建设场景:万余名官兵吃住在光秃秃的山头上,挥锹挖坑,举镐碎石,挑水浇苗。经过几年连片治理,他们在全县建起了9个万亩“八一生态林”,成活率达95%以上。昔日“山上光秃秃、山下断水流、人畜饮泥水”的穷山沟,如今处处山清水秀。江口县还被评为“全国林业绿化百佳县”。

  行走在长征路上,满目青山绿水。记者深为乌江“万亩经果林”、赤水“三百里竹廊”的壮美而惊叹,更为贵州省军区结合参加国家“长防”、“长治”、“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植树造林近300万亩的壮举而喝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沿河县人武部副部长杨云飞告诉记者。这一感悟是杨云飞受红军故事启发而来:1934年6月,红三军100余名指战员,在该县枫香溪一带写标语、搞宣传,教群众识字、学文化,仅一周时间,就有2000多名农民参加了红军。

  杨云飞在夹石镇老寨村驻点扶贫时,像当年红军那样开办起农民夜校。没有老师他就到县农技站等单位聘请,还自己掏钱买课本和学习用具。夜校为农民讲授科学文化知识,讲述红军传统、宣传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使村民脱盲率达100%,素质明显提高。

  为提高劳动者的文明素质,贵州省军区依托遍及全省的“青年民兵之家”和联通数百乡镇的国防教育网,广泛开展送文化、送技术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00余次,培训各类骨干3万余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大批急需人才。

  站在遵义红军山,目睹一位红军卫生员怀抱一名儿童看病的铜像,记者肃然起敬。贵州省军区官兵继承红军传统,情系老区青少年。近年来,省军区新建和改扩建希望小学145所,建立希望工程联系点172个,捐款176万元资助4000余名特困生上学,为发展老区教育、播撒文明新风倾注了大量心血。

  赤水河畔的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是红军四渡赤水拉开序幕的地方。如今,习水县人武部带领民兵和群众,在这里打响了一场特殊战斗: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红军当年激战过的青杠坡,村民们向记者这样描述村里的变化:“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家家靓起来。”县人武部部长禹晓波说:“现在,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泡图书室、看宣传栏的多了,上网查资料、找信息的也多了。人武部已从上级协调扶贫开发资金100余万元,用于建设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满足村民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

  结束采访时,记者不由想起贵州省军区一位蹲点干部的话: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把革命老区建设好,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才能告慰红军英灵,才能无愧于红军传人!

  短评

  把服务人民落到实处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红军长征胜利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头一年。如何把学习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落到实处,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援建行列,服务人民,在扶贫攻坚中英勇善战,提高援建效益?贵州省军区的做法可以使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之一:事情不在大小,花钱不在多少,只要服务人民,就应尽己所能。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拿出大额资金援建既不现实,也难以做到。如果像贵州省军区那样,从打一眼井、修一条路、援建一所希望小学等具体事上入手;从送几件衣物和几床棉被、捐几十元钱做起,就能解百姓燃眉之急,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启示之二:援建不能搞急功近利,对于见效快的事,要快办并且干好;对于见效慢但老百姓能长远受益的事,更要积极去做。就像贵州省军区那样,积极参加中小河流、荒漠化治理等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扎扎实实做好助学兴教、科技支农、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等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求自己任期内办多少有影响的事,但求老百姓得到实惠。

  启示之三: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贵州省军区成建制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应长期坚持下去,为改变西部落后面貌做出新贡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